书城养生刘茂甫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37000000004

第4章 四世医秀刘永惠

刘永惠,生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中医世家,由于家庭环境,耳闻目睹,自幼即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在幼小的心灵里就立志长大成人后要像祖父、父母一样做一名能够解除病人疾苦的医生。随后,其祖父、父亲发现了他这一志向,认为他性格平和、反应敏捷、聪慧好学具备学医的条件,就指导他初学中医,背诵中药、方剂及脉诀等歌诀,当他初中毕业后,其父亲每逢周日就给他讲解《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医学心悟》等中医书籍,同时嘱咐他业余学习《中医学概论》。通过一段学习,使他更加树立了做一名医生的坚定信心。高中毕业后,适逢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人事厅联合发文,为了继承名老中医经验,为学有专长中医药专家配备助手和学术继承人,经陕西省卫生厅统一文化考试,考入陕西省中医学徒班并配备为名老中医、其父亲刘茂甫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经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三年(包括中医经典著作),又随其父临床学习,以优秀的成绩毕业,随即分配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担任住院医师。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复考入陕西中医学院在职研习,1992年考入西安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经三年苦读,以优良成绩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静心斋医集》、参编《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肾病养生保健》等书,均已出版;主持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2项,与他人共同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3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现兼任陕西省青年中医联合会理事等职。

刘永惠秉承家学,临证20年,因为其父刘茂甫教授治学严谨,理论造诣颇深,治疗常见病效果显著,而且治疗疑难重病亦屡起沉疴,因此,对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临床治疗效果均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其父刘茂甫教授认为,所谓“本”,就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在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辨别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判断疾病的部位,识别疾病的性质,归纳疾病的根本病机的过程。刘永惠曾总结其父用平胃散的经验,体现了紧扣“寒湿困脾”这一根本病机,应用平胃散治疗脾胃病、肝病、肠病、肾病均获良效。在临床过程中,遵循“治病求本”原则,刘永惠对疾病的辨证细致、准确,治疗针对性较强,同时注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等方面,因而每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志是气血通畅,阴阳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气血阻滞不通可导致阴阳失调,则疾病随之而生。大凡气滞、血瘀、痰瘀、痹阻、食积以及经气不通而表现的疼痛、重着、麻木、功能障碍等病理现象,治之以宣散、通利、透达、和解、舒降等法,以求“逆者顺之、滞者通之、留者行之、缓者急之、急者缓之”,以期“和平通顺”,从而达到调节阴阳的目的,此即其父刘茂甫教授“疏通疗法”的充分体现。他在内科、妇科、肿瘤及骨伤诸科临证中,应用“疏通疗法”治疗各种疾病每获良效。因此,他认为中医治疗疾病尤其应重视气血的通达,阴阳的调和。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但痹证也有缓急之分,二者又可相互转化,风寒湿痹为缓型,热痹为急型。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之后,急型入于血脉,缓型入于经络。治疗风寒湿痹应祛风、通络、除湿、止痛、补气养血,除热痹应甘寒清热,解肌宣肺,并注意活血通络。大凡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病以此法辨治,收效良好。

妇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多以脏腑功能失调,冲任督带损伤,以致气血不和或阻滞所造成经、带、胎、产、乳的异常。脏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导和维系着妇女生理、病理活动。而其中肾、肝、脾与妇科发病最为重要,尤其是肾。气血失调是妇科最易发生的病变,也是妇科病症的病理特征。由于女性生理特点,易致气虚、血瘀、瘀血阻滞,新血不循经行,故妇科疾病多与瘀血相关。刘永惠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补肾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法,进一步证实了“肾虚血瘀”是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刘永惠在学习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总结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尊古而不泥古,不断摄取他人经验为己所用,不断学习现代医学,洋为中用。

刘永惠在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血瘀是恶性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时血瘀证也贯穿了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理过程。恶性肿瘤属中医“症”、“瘕”、“积”、“聚”等范围,血瘀在恶性肿瘤病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都有表达。《医林改错》指出:“胸腹结块,必有有形之血”。《圣济总录》亦云:“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说明恶性肿瘤与血瘀有着密切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为了证实恶性肿瘤及其转移与血瘀证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肿瘤应用活血化瘀提供科学的依据,他从微观角度,应用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对肺癌及其转移患者所表现的血瘀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肺癌及其转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亢进,血小板异常活化,与肺癌从发病到转移是正相关,进一步揭示肺癌患者普遍存在着血瘀证,并贯穿于肺癌的整个病理过程,即从肺癌的无侵袭转移到肺癌的侵袭转移存在着微观血瘀证。其研究还显示:肺癌患者血液的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增高是血液凝固性增强、流动性减低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基本原因,而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则是其根本原因。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亢进是血栓形成的前提,因此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纤溶机能降低、血液凝固增强和血小板功能紊乱是肿瘤微观血瘀证的基本特征,是肿瘤血瘀证的实质,即恶性循环性肿瘤的发病条件,其结果是恶性肿瘤转移。基于以上认识及观点,他认为,在恶性肿瘤血瘀证的辨证论治中,除应用宏观血瘀证辨析外,同样应重视微观血瘀证探针的应用,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血瘀证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全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特别是恶性肿瘤转移患者的表达情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对某些活血化瘀药的促实验性癌转移和抗实验性癌转移的学术讨论是有理论和临床意义的,此项研究有利于对癌症患者、癌转移患者微观血瘀证本质的认识。他曾以题为“肿瘤及其转移与微观血瘀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一文参加了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引起了与会著名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在大会主席进行的大会总结中,高度评价本研究中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质异常表达与血瘀证的关系及其判断恶性肿瘤是否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同时将要把停滞不前的活血化瘀研究引向深入。该文先后被香港《亚洲医药》刊用,《美国生物文摘》摘录。

虽然,刘永惠学医的道路是艰辛的、曲折的,也是漫长的,但是他为人治病,做一名医术精湛良医的心是永恒的,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永惠于民。

§§上篇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