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0635500000246

第246章 云冈石窟(460年)

魏和平元年(460年),北魏沙门昙曜在平城武州塞开凿石窟。

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将凉州僧众三千多人迁至平城的同时,还强行驱使吏民工匠三万户迁居平城,从此北魏佛教盛行。446年(魏太平真君七年),崇信道教的太武帝拓跋焘下令灭佛,但452年(魏兴安元年),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恢复佛法。次年(453年)文成帝召凉州高僧昙曜于平城。于是昙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面的武州塞即云冈开凿石窟。

昙曜共开凿出五座石窟,被称为昙曜五窟,(即今编为第十六-第二十号的石窟)。五窟的平面皆呈椭圆形,没有后室,以巨大佛像为主体,充满石窟空间,使两侧的空间显得很狭小。每窟均有主佛像,高的超过十六米,一般为十三米左右。其佛面相方圆,两肩齐亭,深目高鼻,仪态谦和。另陪有菩萨及飞天塑像。无论主佛,还是飞天菩萨,造像奇伟精美。因昙曜自凉州来,他开凿石窟所请的工匠也多为凉州迁来内地的工匠,云冈昙曜五窟也具有明显的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

继昙曜之后四十年左右,云冈又不断有石窟完成,其风格也较前有变化,石窟平面一般呈方形,石窟也分为前后二室。北魏迁都平城后,云冈石窟的开凿活动渐趋衰落,石窟也多为中小型,但艺术上显得更为成熟。

现存云冈石窟有大窟四十五个,小窟若干,造像五万多尊。它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并称古代三大窟,是著名的石窟艺术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