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0635500000157

第157章 隶书

隶书的形成,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它的定型,标志着汉字脱离了古文字时代而进入今文字时代,汉字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秦时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在民间经过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到西汉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基本定型,是汉代的主要字体。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隶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又被分为秦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式。早在战国时期,秦代的竹简文书,甚至在兵器、漆器、陶器、量器等铭文中已出现了笔划省减,直多弯少,书写草率的简体字,可谓隶书的雏形。秦始皇烧毁经书,扫荡了旧有典籍,选拔了大批官吏,官职繁多,文书也大量增加,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简便的文字来代替复杂难识的籀体和篆体,隶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据晋代卫恒《四体分势》记载,秦时的下等文人程邈担任衙狱官吏,因罪被囚禁了十年,在狱中,他开展了改造文字的工作,对当时流行的许多字进行笔划的增减,将方的改圆,圆的变方。秦始皇得知后大加赞赏,让他出狱担任御史,命令他从事规范文字,他所改造后的字就是隶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余枚,简文是墨书的隶体,总字数约四万左右。即使在正规典型的小篆材料,秦权量诏书和秦代兵符中也不乏简草急就的例子,说明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前隶书已作为一种新的字体出现。这反映出当时简体字已应用很广。

自秦以来,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成了历朝历代较为重要的大事,正如《说文·叙》所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推行了一些统一文字的政策,最初确定以小篆来取代史籀大篆。”但秦代的统治时间短,小篆未能彻底推行。程邈改造后的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得多,更符合人民的需要,实际上,秦王朝是以隶文统一了全国文字。

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在形体和笔势方面都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种扁方、规整、捺笔上挑等讲究挑法、波势、波磔的书体,如西汉武帝到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居延汉简和敦煌、新疆各地出土的汉简,就是典型的汉隶。

而八分的具体内涵说法很多,有人认为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标准,有人认为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画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邈)隶书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我们把东汉中期熹平年间刊立的《熹平石经》为标准的笔划匀称、波势工整的隶体定为八分,魏以后便成为一个普遍的名称。

后人把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真书(楷书)也称为隶书,与行书、草书等相对,取其正式标准的意义。

经历了从篆书到隶书这次重大演进之后,汉字走向更简化、笔画化、定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