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
10632000000009

第9章 2 悲观忧郁的马尔萨斯

正当人们还陶醉在《国富论》的出版、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法国大革命的凯旋带来的喜悦,理想主义者在欢欣鼓舞地描绘美好未来的时候,斯密的英国门徒马尔萨斯出场了,他冷峻地指出:“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天然的不相等,而伟大的自然法则却必须不断使它们的作用保持相等,我认为,这便是阻碍社会自我完善的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他的薄薄的《人口原理》小册子,立刻给曙光乍现的经济学投下了阴森的暗影,从此,经济学涂上了阴郁的色调,马尔萨斯也由此获得了悲观主义经济学家的名声。他和李嘉图一道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经过200多年还依然需要回答的问题:“一个过度拥挤的星球和过度使用的资源能不能毁灭斯密的民主繁荣前景。”

3.2.1马尔萨斯的生平细节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 1834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沃顿镇的乡村住宅里。他的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是一位富裕的英国绅士,具有文学与科学的爱好,热心于社会事务和知识交流,是哲学家大卫。休谟和让。雅各。卢梭的朋友。马尔萨斯从小在家接受教育,他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和私人教师,毫无疑问,丹尼尔对他的爱好、思想和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后来他关于人口论的一些观点与他的父亲与其说相同,不如说相反。 1783年行为略有古怪的父亲将他送进英格兰西北部瓦林顿的一所培养新教徒的学院,这种教育安排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1784年 11月他进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主修科目是数学和一些古典名著,于 1788年初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此期间,他与一位后来被学校解聘的具有激进倾向的导师来往甚密。 1793年他当选为基督学院院士,1797年成为英国圣公会的一名牧师。

1798年马尔萨斯针对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工人失业、贫困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人口原理》,以反驳当时颇有影响的葛德文和孔多塞两位至善主义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也是他父亲赞成的观点。为了避免陷入批评自己父亲的尴尬状态,他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但是很快就有人知道作者不是别人就是丹尼尔的儿子。《人口原理》的发表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由于其理论与当时所盛行的社会富足促成的经济进步的乐观主义思想相抵触,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1804年 38岁的马尔萨斯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其妻子的年龄介于 27岁和 28岁之间,正是他倡导的为实施谨慎限制而推荐的结婚年龄。尽管结婚很晚,外表也常常给人以冷漠的感觉,但是,从小受过文学训练的马尔萨斯很早就表现出了对爱情的热烈向往,晚婚的原因或许是早期没有遇到意中人的缘故,也或许真的是为了他的信仰吧。

1805年马尔萨斯开始执教于东印度公司学院,并成为英国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尽管有人质疑东印度公司学院具有授予教授头衔的资格。在任职期间,马尔萨斯主要是讲解《国富论》,尽管他的悲观主义色彩与斯密的乐观主义正好相反,尽管他在某些观点上公开批判了斯密的看法,但是他依然是斯密的忠实信徒,依然为传播斯密的理论鞠躬尽瘁,只是我们没有机会看到他曾经计划过出版的含有注释的《国富论》版本。在任教期间,马尔萨斯除了对《人口原理》进行了六次修订外,还对政治经济学许多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于 1820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当然,作为一个斗士,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比他小 6岁的李嘉图进行论辩,偶尔也与比他仅仅小 1岁的萨伊进行争论,甚至也有时会与后文将要出场的法国浪漫主义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进行争辩。1834年 12月 29日他在岳父母家做客时突然去世,告别了他那伟大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他葬于巴斯教堂,享年 68岁。

3.2.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虽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既没有提出原创的思想,也没有提出新的解释理论,但是人口原理却因为他的提出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在他之前,包括斯密在内学者的理论视角还没有突破人口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范围,而到了马尔萨斯,经济学家才开始将自己的理论视角扩大到了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这无疑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从两个抽象的前提出发开始了他那弥漫着悲观色彩的论述: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根据这两个抽象的前提,马尔萨斯提出了“两个增长级数”的观点,即人口将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尽管这充其量是一个从动植物世界类推人类社会的假说。他写道:

设世界人口为任一数目,比如说十亿,则人口将按 1、2、4、8、16、32、 64、128、256、512这样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将按 1、2、3、4、5、6、7、8、9、 10这样的比例增加。 225年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为 512∶10,300年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将为 4096∶13,两千年后,两者的差距将大得几乎无法加以计算,尽管到那时产量已增至极高的水平。

当然,马尔萨斯毕竟还是专业学者,不像半路出家的李嘉图,知道搜寻有利于支持他观点的证据。在人口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问题上,他选择了北美殖民地,他写道:

人们看到,在所有的北美殖民地,人口在 25年内增长了一倍。 1643年,原先在新英格兰四州定居的人数为 21000.其后,据说离开那里的人数多于到那里去的人数。 1760年,那里的人口增加到 50万。因此,那里的人口一直是每 25年增加一倍。

至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马尔萨斯认为即便把每一亩地耕种得像菜园一样,也只能导致作物的产量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如果任凭人口无限制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贫困将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

然而,有没有办法摆脱这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呢?马尔萨斯提出了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措施:预防性抑制和积极抑制。预防性抑制也称为道德抑制,是指人们通过晚婚、独身、节育来控制出生率;但若人们未能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则恶习、贫困、战争、疾病、瘟疫、供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他认为,积极抑制是残酷的,鼓励人们采用道德抑制,以避免恶习或贫困发生。马尔萨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正在歧途上彷徨人的图画,在他的正前方是苦难之路,左边是美德之路,右边是罪恶之路” ,而受到动物本能驱使的人要么勇往直前选择“苦难之路”,要么走向“罪恶之路”,而很少能走向“美德之路”,这是多么的悲惨啊!

马尔萨斯以人口理论为依据,除了极力反对葛德文等人的社会改革论外,还强烈反对当时实施的《济贫法》。马尔萨斯认为,财产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葛德文等人的废除财产私有制,建立平等、幸福的社会制度,不过是乌托邦的构想而已。至于《济贫法》,马尔萨斯认为,它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结婚、生育子女,将导致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下降、底层人口持续增多,增加纳税人的经济负担,使得英国社会陷入贫困的陷阱之中。让马尔萨斯聊以欣慰的是,在他离开人世四个月之前,他的部分观点被严格的《济贫法》修正案采纳。

“大自然的宴会没有给每一个人都留下足够的空间”,多么悲惨的未来前景,多么可怕的政治经济学学科!难怪有人把马尔萨斯称为是“随时准备扼杀人类希望的阴森可怕的恶魔” ,那么,人类社会又是如何突破马尔萨斯贫困陷阱而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的?或许,我们心中的答案是技术进步,然而单靠技术进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技术变迁,结果正如马尔萨斯(也包括李嘉图)所言,技术进步只会改变人口数量,而不改变人均收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内生增长的理论,而这不仅是本节,也是本书没有涉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