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
10632000000018

第18章 1 边际革命的产生

6.1.1边际革命

虽然边际的分析方法早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就曾经使用过,但是对边际效用原理做出系统介绍从而揭开“边际革命”风暴的是 1871年奥地利学者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和英国学者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 1874年和 1877年法国学者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分两部分发表)。对于思想背景极不相同,分别生活于维也纳、曼彻斯特和洛桑的三个不同地方的人会在同一时间产生如此接近的思想,令许多学者困惑不解,并给出了多种可供选择但至今仍没有让人信服的答案。是否重要事件发生的偶然性背后一定隐藏着必然性,我们并不清楚,我们只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和美国独立战争同一年发生,欧洲大革命和《共产党宣言》同一年发生,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奠基者亚当。斯密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倡导者凯恩斯在同一个国家的同一天诞生。现在我们也了解到夹在“斯密革命”和“凯恩斯革命”之间的“边际革命”由三个人在三个不同国家几乎同一年完成。

尽管边际革命涉及内容很多,有些也很新颖,但是作为一场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除了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外,它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边际革命”以主观效用价值论代替客观生产成本价值论,成功解决了价值理论上的难题,削弱了社会主义者的攻击。与开创主观效用价值论的萨伊一样,边际革命的三位代表都认为产品的价值与劳动投入量和生产的数量无关,价值是产品使用者的主观评价;但与萨伊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价值不是由产品的效用决定,而是由边际效用决定。至于“水用途很大但价值很小,钻石用途很小但价值很大”这一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悖论问题,边际效用理论的解释是,水供应充足,对每增加一单位的水有较低的需求即水的边际效用低,因而价值低;而钻石非常稀少,对每增加一单位的钻石有较高的需求,即钻石的边际效用高,因而价值也高。

(2)“边际革命”将经济理论引入新的方向。与古典政治经济学重视供给而忽视需求不同,早期的边际主义者认为需求是价格决定的主要力量,供给最终由需求决定,个体的消费影响生产行为的方向,并决定消费品的最终价格。用边际革命的支持者维克斯蒂德的话讲就是“生产成本由需求曲线”决定。

(3)“边际革命”将生产和分配统一起来。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劳动的工资来源于生活资料的长期成本,土地的地租是不劳而获的收入,资本的利润被看做是一种剩余,生产价格由生产要素的成本决定,收入的分配不完全来源于生产要素的贡献;而在边际主义者看来,生产要素的报酬完全来源于生产要素的贡献,这使得对于生产和分配的分析可以放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

(4)“边际革命”将经济学引向科学化的道路。古典政治经济学注重定性描述,而很少使用数学语言去分析经济问题。微积分等数学的发展为经济学用更精确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创造了条件,经济学迈向了科学的时代。现代经济学广泛使用的“最大化原理”和“均衡”概念就是边际革命的产物。至于用“均衡”代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增长”,是否意味着经济学的进步,那是另一个问题。

6.1.2边际革命的先驱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边际革命的到来仅有三位大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法国的古诺、德国的戈森和杜能是三位公认的边际革命先驱。

安东尼。奥古斯丁。古诺( 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 1877年)是第一位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分析的法国经济学家,也是第一位描绘出需求曲线的经济学家,他对市场结构如何影响价格的分析,以及其建立的完全垄断和双寡头垄断数学模型,使他赢得了数理经济学派鼻祖的荣誉。不过,他的开创性工作并不为他的同代人理解,他多次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既包括 1838年出版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也包括 25年后他将数学分析去掉后的重新发表,还包括他第三次简化这一原理。直到后来,杰文斯等发现了他的著作,并继续了他的研究。

作为边际革命的先驱,古诺定义了边际成本(生产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的成本)和边际收益(生产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时厂商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概念,并利用这两个概念,分析了垄断厂商是如何获得最大利润的。他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把价格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时,企业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他写道:

假如一个人是一个矿泉水的经营者,而这个矿泉水具备其他矿泉水所不具备的对人体有益的特征。他毫无疑问地将每公升水的价格定为 100法郎;但他很快会发现需求(需求量)不足,这绝不是他最充分利用他的财产的方式。因此,他会连续降低每公升水的价格直到能使他获得最大可能利润的那一点,即如果用来代表需求(需求数量)法则,经过多次尝试,他会选择使产出(总收益)最大的那个价值(价格)。

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 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10— 1858年)是第一位提出较完整的以消费主观感受为基础价值论的德国经济学家,是边际效用理论的主要先驱之一。他曾当过律师、地方政府税务官,并在退休后与他人合办过保险公司,不过为了专心致力于经济学研究与写作,他退出了经营。 1854年,戈森闭门 4年创作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终于出版。他的著作的遭遇比古诺还糟糕,问世后仅售了有限的几本 ,这与他曾希望该书流传于全世界的愿望相差甚远。戈森在失望与痛苦之余,在他去世之前,要求停止发行并销毁余书,以致该书曾长期下落不明、埋没于世,这可能与他书中使用了当时人们并不熟悉的高深数学方法有关,也可能与当时德国历史学派占据主导地位有关。直至 19世纪 70年代他去世后,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发现并肯定了戈森学说的价值与意义。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版序言中( 1879年),详细介绍了戈森的思想体系,并承认这些观点是先于自己。自此之后,戈森的理论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作为边际革命的先驱,戈森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定律,一个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般称为戈森第一定律),即当一种产品消费增多时,他所增加的效用会逐渐减少。无需举例说明,这个定律已清楚地表明,两个人之间的产品交换能够使双方效用都增加;另一个是边际效用平衡定律(一般称为戈森第二定律),是指在物品供给有限和人的欲望无限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从而使各类被享用物品的边际效用均等,即理性消费者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相等。因为对于理性的消费者而言,如果消费 A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高于 B,那么他将减少 B而增加 A的消费,反之亦然,直到最后一单位货币消费 A和消费 B带来的效用相等为止。戈森第二定律构成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对于边际革命的贡献很大,但它本身的价值却等到杰文斯发现后才体现出来。戈森较早在经济学中应用了数学分析方法,而且实际上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尽管他没有明确做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也没有提出一个统一的主观价值的尺度,然而却为后来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约翰。冯。杜能( Johann Heinrich vonThünen,1783— 1850年)是第一位对经济地理学进行开拓研究的德国学者,也是第一位真正发现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经济学家,他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最大值问题,并利用求解的结果与农场中数据的核对使他赢得了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开拓者的美誉。他虽然比古诺和戈森受到的冷落要小些,但是作为三栖甚至四栖的经济学家,他依然是一位被忽视的天才。除了当时人们并不熟悉的高深数学方法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于德国历史学派统治时期,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和纯理论的经济学家,他理应受到冷落,当然也与他的代表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晦涩难懂,而且历经 37年才从第一卷出版到第三卷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边际革命的先驱,杜能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了进一步阐述,尽管李嘉图在地租分析时曾做过类似分析,但他的叙述更明晰。他在分析农产品时明确地将此原理表述为“不断增加单位劳动将导致农产品的总量增加越来越少”。不过,杜能对边际革命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一种资源使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他相信,农场主一定会注意到“如何使用劳动力使获得的利润最大化”这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他给出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力的雇佣直到增加的最后一个劳动力的成本与增加的农业产出的价值相等为止。最让现代经济学家吃惊的是,他当时就认识到正是最后一名雇佣工人决定了所有工人所获得的“自然工资”,难怪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用以表示自然工资的数学公式:

(根下 ap,他认为自然工资就是工人的需要及其劳动产品之间的中项比例数),这是杜能最得意的理论!也是为克拉克和马歇尔两位稍后将要登场的大师奠定基础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