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
10632000000019

第19章 2杰文斯对边际主义的发现

杰文斯是边际效用论的主要发现者之一,也是继坎蒂隆之后又一位意外死亡的英国经济学家。他以边际效用为基础创建的相对价格或交换价值理论,以及他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并没有由于他英年早逝而被忽视,也没有因为他缺乏门徒的追随和马歇尔理论对其理论的快速取代而被遗忘。确实,他实现了早年要颠覆李嘉图和约翰。穆勒“权威的有害影响” 的目标,尽管没有他的存在也许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一样能够完成。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位“预感命运的神童”短暂而又多彩辉煌的一生。

6.2.1雄心勃勃的杰文斯

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 1882)生于英国利物浦的一个神教派信徒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对科学十分感兴趣、擅长写法律和经济学文章的商人,家庭的富裕使他有机会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他的童年因母亲在他 10岁时去世而蒙上暗淡的色彩,而且不幸总是伴随着他。他的长兄在 1851年患了精神病,他本来还算富裕的家庭在 184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破产了,而且家庭破产后经济状况一直没有恢复,以致杰文斯在 1854年为了生活的需要提前离开了对他一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伦敦大学,前往澳大利亚新建立的悉尼造币厂工作。对于他早年的生活,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他很小时候就明显表现出与众不同。他曾经告诉他的妹妹,他有特殊的使命要完成,他的见识“要比大多数人或作家都深刻” ,也许正是他早年对自己天才和创意的自信,使他日后反对“顺从任何人的思想,不论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亚当。斯密,还是亚里士多德” 。在澳大利亚的 5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还写了关于气象学和铁路定价的文章。在 1859年那个充满诗意的秋天,杰文斯回到了伦敦,再次踏进了他热爱的母校——伦敦大学,继续他的农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的学习,并于 1860年获得了大学肄业证书, 1862获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随后,他进入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即曼彻斯特大学)做了 3年助教, 1866年,杰文斯成为欧文学院的逻辑学、精神和伦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并在取得教授职位之后的第 2年娶了意中人安妮。泰勒( Harriet Ann Taylor),她是曼彻斯特护理学校的建立者和经营者的女儿。尽管这 13年的教学生涯对杰文斯来说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是,不幸依然伴随着他,疾病和失眠的困扰,以及教授如此宽泛领域内的课程的繁重,常常使他疲惫不堪。终于在 1876年他很高兴地用欧文学院的教授职位换到了伦敦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职位,这是份轻松的工作,使他满怀信心地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努力。但是,好景不长,他的身体依旧很差,抑郁症的困扰依然很重,教授任务的厌烦和写作造成的精疲力竭,使他很无奈地在 1880年辞去了职务。两年之后,也就是 1882年,杰文斯在黑斯廷斯城附近洗海水澡时溺水身亡,不满 47岁的杰文斯就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

杰文斯以极大的热情和勤奋投入了他所选择的领域。 1862年,年仅 27岁就发现了边际效用理论,并在《政治经济学数学理论通论》论文中公布了他的发现,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4年后该论文正式发表于《社会统计学月刊》,遗憾的是,还是没有引起社会的反响。而他在 1865年发表的《煤炭问题》,由于对英国煤炭作出了类似马尔萨斯的预测,却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1870年,他感到颠覆古典价值理论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夜以继日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写作,不过让杰文斯感到失望的是, 1871年《政治经济学理论》发表时,依然没有得到同辈人的关注。直到 20年后,他被认为与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一道进行了一场“边际革命”时,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可是他早已带着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6.2.2杰文斯对边际革命的主要贡献

杰文斯这位曾狂傲地要颠覆李嘉图和约翰。穆勒学说的英国学者,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以至于能很自负地称李嘉图“将经济科学的车开往错误的路线”,约翰。穆勒进一步把“错误的车推向了更混乱的境界”;或许是他以边沁的“快乐与痛苦论”为基础,以主观效用论为基石,借助于数学工具和抽象演绎法,使价值由劳动或生产成本决定的李嘉图学说“根本无法支撑下去”,也使约翰。穆勒的“在价值法则上,尚无任何事物,待现在或未来的著作去劈除”显得荒唐可笑,更不要说他在“劳动论”乃至“资本论”和“地租论”上的精彩论述了。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一章中是这样引出他的研究的:

反复的思考与研究,使我得出一种颇有几分新奇的意见。即:价值完全定于效用。流行的意见认为,价值的起源是劳动,不是效用;甚至有人断然说劳动是价值的原因。反之,我却要说明,我们只需细心探索出效用的变化——定于我们所有的商品量——的自然法则,关于交换,即可希望得到满意的理论。普通的供求律是这个理论的一个必然的结果罢了。这个理论是和事实调和的;即令表面上有相信劳动是价值原因的理由,这种理由亦不是不能解释。劳动常决定价值,但只间接地决定价值;那便是增加或限制供给,以变化商品的效用程度。

有了第一章这种基调的“导论”后,接下来他没有忘记边沁的功利主义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于是在第二章“快乐与痛苦论”中对他的方法论作了介绍,杰文斯认为,快乐与痛苦是经济学计算的两个对象。 在完成了这些铺垫以后,杰文斯开始了他理论的真正行程,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影响最大的三章“效用论”、“交

换论”和“劳动论”给予介绍,对于他对“地租论”和“资本论”的贡献,需要读者进一步阅读其他文献或直接阅读杰文斯的著作。

既然快乐与痛苦是我们最关注的东西,那就“最好是把我们注意力转移到……对我们来说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源的物质对象或行为上去” ,而那些可以产生快乐和痛苦的东西无疑是对我们有使用价值或曰有效用的商品。于是,杰文斯引出了效用概念,并继而指出,效用不是商品的固有属性,它是一种无法直接度量的主观快乐感受,对于饥不择食的穷人和刚刚饱尝美餐的有闲阶级,面包的效用显然是不同的。在有了这些理解后,接下来,杰文斯区分了“总效用”和“最后效用程度” ,对于最后效用程度,杰文斯定义为“以表示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一次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他以水为例对效用的主观性和效用变化的法则进行了诠释,他指出:

许多对我们极有用的商品,我们对之仅予以极小的估价与愿望。没有水,我们是不能生活的。在通常情形下,我们不认为水有任何价值。为何如此呢?仅因为我们平常有极多的水,以致水的最后效用程度几降为零。我们每日都享受几乎无限水的效用,但我们所欲消费的水随处可得,不会觉得任何缺乏。假设因天旱之故,水的供给骤然缺乏,我们对于平常认为无多大效用的水,就觉得有更高的 效用程度了。

在有了上述的准备之后,杰文斯就提出了著名的“效用程度递减原理”亦即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效用的度数随着商品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当商品的数量增加时,效用的度数就减少。

杰文斯用“效用程度递减原理”成功解释了古典经济学家的水和钻石的悖论问题,因为水效用很大,但供给充足,效用的最后程度低;而钻石的效用很小,但非常稀缺,效用的最后程度高,因而,我们宁愿要一额外的钻石而不愿意要一额外单位的水。随后,杰文斯从他的效用理论出发,对“商品之用途分配”进行了研究,借助于数学工具,得出了著名的“最后效用相等法则”即“边际效用相等法则”:

设 S是某种商品的存量全部;又假设这种商品有两种不同的用途。我们以 x1代表用在第一种用途上的数量,以 y1代表用在第二种用途上的数量, x1 y1=S。假设这个人是继续以小量消费这种商品。以选择在当时似有最大利益的方法,是人性的必然倾向。在现有的分配方法他依然觉得满意时,可以推知,分配方法的改变不能给予更多的快乐。这就是说,商品的一个加量在这两种用途上会提供恰好相等的效用。……换言之,在这两种用途上,我们必须有相等的最后效用程度。

杰文斯最得意的理论也许是第四章的“交换论”。他认为,交换者总是比较双方的最后效用程度,以决定他愿意用多少自己的商品换取多少对方的商品,直到达到效用最大化为止,其条件为:对交换双方来说最后效用程度相等,以杰文斯的牛肉和谷物交换的例子给予说明。假设 A只有谷物, B只有牛肉,那交换如何使双方受益,交换双方在哪一点将停止呢? A只有谷物,对于他来说,增加 1单位牛肉的效用比放弃 1单位谷物的效用高,对于 B来说正好相反,二者交换的结果使双方的效用增加,直到双方感到放弃自己的产品所带来的效用减少与增加对方的产品所带来的效用增加相等位置,这里最后效用相等法则起了作用。杰文斯通过数学推导和论证得出的交换理论,后来被发展为现代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

杰文斯的劳动供给理论被誉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杰文斯把人类付出的努力(或曰劳动)计量为一种厌烦的增加(或曰劳动的负效用),他认为,只有收入的效用超过了劳动的负效用,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其最优工作数量需要达到这样一点上:收入的最后效用程度即边际效用等于工作的最后负效用程度即边际负效用。因为如果工人多工作 1小时得到收入带来的效用超过了工作带来的负效用,他会选择继续工作,反之亦然。杰文斯对劳动供给曲线图形进行了描述,并用数学公式给出了“均衡”条件,而这一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条件,被新古典经济学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