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有智慧的校长
10626800000045

第45章 为师生的一生铺路

龙赛中学的崔国久校长,还有一项举措,就是给老师和学生留名。

如何留呢?

他说:“一旦条件成熟,我要在龙赛中学分别建一所学生发展史馆和一所教师发展史馆。”“我希望,在这里生活过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史馆里找到他们的过去。学校的学生,不论成绩好坏,每人给学校留一本作业,一份奖状,一份实验成果……学校的教师,不管调走,还是退休,都留下你的教案,你出的考题,你的获奖论文……凡你认为有意义的,我都保存下来。若干年后,你回到母校,一点鼠标,就可以查看。即便你将来不在了,你的孩子,也能来这里了解你的过去。”

这一宏伟构想与我相共鸣。这是一个大胆而又耐心负责的想法,是真正的为教育的终生负责。为人的一生,两生,无数生奠基。这样做,显示了教育者的雄才大略。显示了教育者的持久眼光,显示了教育者对教育双主体的充分关注、尊重、负责到底的态度。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熏陶下,这里工作的每一位人员,这里生活的每一位成员,这里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感到荣幸和自豪,必定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为了将自己的美好的过去留给后人和自己,每个人,都是不断进步成长创新的努力者。这种动力,是用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和比拟的。

如果有可能,这种做法,在我这里可以得到尝试、借鉴、实施。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班主任随笔存档工程,我们启动了学生演讲素材整理工程,我们启动了教师集体备课汇编工程。我们启动了教师课例分析汇编工程,而这些,无疑就是教师形象经验积累的最好记录和记载。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让他们产生向上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继来者(校长)、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员)将这一份有益的事来做持久。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铺就这条心中的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想,通过努力,一定会在我们的脚下,逐渐延伸,拓展,走宽……

读《人民教育》2011年第7期之《教育公平需要包容性增长》一文有一段话,很有共鸣。大意说作家龙应台曾谈到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她初到欧洲,在一些十字路口,人群中总难免有一两个人“一个健步”闯过红灯;然而如果人群中有儿童在场,那一整群急躁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忍着、忍着,直到绿灯亮起……欧洲人有这样强烈的意识:孩子是最重要的财富,不容丝毫怠慢和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