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有智慧的校长
10626800000032

第32章 落实学生的“盼头”

课前要出示目标吗?

常常去听课,有的课以出示目标为特色。有人认同,有人认为此举是画蛇添足。西方的专家又是如何看呢?

“如果学生对这节课的安排心中无数,这就会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不安定感。因此,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以及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为了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心中有一个‘盼头’,告诉他们在这节课的结尾阶段他们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在向他们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后,可以说:如果进行顺利,我可以让你们在这个小时的最后阶段跟朋友聊天,或到图书馆去,也可以赶做其他科的作业。这样的安排也会让那些喜欢上课讲话的学生有所收敛。

“如果教师知道他完成教学目标有富裕的时间,他也就更愿意在上课之初等待大家都集中注意力。学生们会很快意识到,教师等待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在课堂结束后的自由时间就越校”

这里的观点很鲜明。有指向性,有合理性,有实用性。课前出示目标,就是给学生以方向感。有方向,行动就有了非盲目性,有了清晰性,做到了胸中有图,这是出示目标的主要目的。至于“盼头”,人人都有。大人有,小孩子更是强烈。这里面,关键在大人说话要算数。在家教中,常常听到:赶快去写作业,写完了玩十分钟。孩子写得很快,家长呢,说话没算数。时间长了,孩子也就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课堂上,这样的情形常常存在。有时课程内容简单,教师顺着学生的这种“盼头”之念,完全可以提高课程进度,而帮助学生实现非分之想。这是课程资源的另一种拓展,也是大教育的一种情怀。从一定程度上讲,还达到了减负之功效。因为,这里,学生完全自愿地可以在此处完成彼处的作业。

从这里看出,教育,有时完全是一种态度。一种认可学生的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言之有果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和态度。

一是请记住两个关键句:告诉这节课要做什么;如果课尾有空闲时间,一定会实现你们的“盼头”。

二是学生之所想,非你之所想。他们的玩儿,并不因你的到来、你的开讲,而马上收心。他们依然玩心未收。

三是你要等他们,且要看着他们,耐心地等,一直到所有的学生眼神与你聚焦为止。

四是不要以大治大,而是要以小治大,以期达到反效果。

这些经验有用得很。我常常去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上课。有时去得早,大部分学生已在等待我的到来。但也有小部分的学生玩得疯儿。为了鼓励早到的同学,我便引导大家共读、共背、共游戏。但那些后到的学生,总是没有自知之明,慢悠悠地来,然后慢悠悠地进入状态。相比较,整节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反之,若在课前与早到者游戏。上课音乐响起后,便一直注视后到者,一直到迟到者坐好为止再开讲,则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那些后到者,更有效果。

实践证明:“课前聚焦”这一策略使用得当,教学效果就会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