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典教育)
10617900000027

第27章 让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

“兴趣能给求职和学习带来最大的动力”,这句充满智慧的谚语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能给人以启迪。这句谚语既透露了学习的方法,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获得知识的智慧法则。同样地,谚语“诱导是教育成功的最佳手段”也永远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而诱导,则是将这种主动性更加强劲地施加给孩子,让他产生有目的性和持久性的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在数字逻辑、语言、空间或者动作方面有很大的潜能,那么他对这些方面就会充满兴趣。

有时,这种兴趣可能会因为孩子自身的原因,如好动和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不能长久保持,但是,孩子本身在这方面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孩子的这种兴趣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制和厌恶。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虽然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物,但却会常常责备孩子在一些“没用”的兴趣上浪费时间。这些父母盲目地按照学校和社会的人才模式要求孩子,并且把孩子的兴趣带入这种模式。

这样一来,在父母眼中“没用”的兴趣便会受到压制,而只有“有用”的兴趣才会被保留。可是,在孩子的心智发展时期,并不能用“有用”或“无用”这样的词来界定他们的兴趣。

事实上,除了那些违反社会公德和道德的兴趣,大部分兴趣对于孩子的求知欲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智慧的父母会利用这些兴趣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并且养成不断探索和求知的习惯。

最可悲的教育就是强迫孩子学习。孩子不是学习机器,而是一棵爱玩耍、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幼苗。强制性的、机械的学习任务,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会迅速毁掉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破坏了,就很难体味学习的乐趣,也不乐意主动学习。年纪尚幼的孩子,无力反抗父母的强制,只能被动学习。这种以孩子的童年快乐时光为代价,来换取的知识并不划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带着兴趣来求知,不仅能收获成就感,还有愉悦感,同时,孩子还学会了自主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源于好奇心,孩子在好奇、好问中走入了科学的大门。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引导,需要父母的呵护、赞赏和肯定。

自主自愿,是孩子兴趣保持的关键。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他们看作独立、自主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才能让孩子燃起学习兴趣。让孩子感到,学习并非痛苦、枯燥的事情,而是自有奥妙和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去主动探索,进而获得乐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前提。只有孩子自主自愿地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精妙之处,品尝到学问的甘甜所在。

大部分孩子都会对小动物充满兴趣。或许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一群嗡嗡乱飞的蜜蜂、一只快乐的小鸟或者是一条欢快游动的小鱼,这些都能长时间地吸引孩子。

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让孩子用20分钟的时间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段名篇,孩子会很难做到。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即使父母没有提出要求,也不进行监督,孩子仍然会心无旁骛地用一下午时间观察蚁群活动。

我想,这个场景是每个父母都见到过的,孩子的兴致如此高昂,即使太阳晒伤了皮肤,即使大汗淋漓,也丝毫不动摇,这些都是兴趣使然。

可是,在我们看来,就算允许孩子花费一至两年的时间观察蚁群活动,他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时候,父母就要出面诱导孩子。

这种诱导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相关的知识、得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同时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我对于小斯宾塞的诱导就是从蚂蚁开始的,而这种诱导影响了他的一生。

当我在屋后的花园中看到小斯宾塞兴致勃勃地看蚂蚁时,便加入了他的行动。在第一天时,我们一起看蚂蚁活动。我们看蚂蚁怎么搬食物回家,看蚂蚁怎么告知更多的蚂蚁一起搬食物……而在第二天,我就迅速拟订了一份研究蚂蚁的计划书:

(1)在“自然笔记”中专门分出纸张记录蚂蚁。

(2)查找相关书籍,找到关于蚂蚁的知识并且做笔记。

(3)了解蚂蚁的生理特征:蚂蚁吃什么食物?怎么走路?怎么工作?

(4)蚁群的生存特征:蚁群中有无蚁王?如何有效分工?怎么喂养后代?

当有了这些计划后,小斯宾塞对蚂蚁的研究兴致更高了。对于小斯宾塞来说,最初观察蚂蚁只是为了玩,而现在,这个兴趣赋予了他更多的意义。

在几乎一整个夏天里,小斯宾塞逐渐完成了计划上的内容。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小斯宾塞学会了系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他的专注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父母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感兴趣,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而父母巧妙的诱导又帮助孩子获得了正确的求知方法。在诱导孩子时,父母不能抱有太强的目的性,孩子生来渴望自由,如果知道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被迫要执行的任务,孩子的兴趣也会变淡。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成人的世界,就会发现,成人在进行研究时,也是因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产生了兴趣,然后才因为人类的需要而开始进行研究。

在我的诱导下,小斯宾塞很自然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研究。最初是蚂蚁,之后是鱼类,鱼类过后是鸟类,鸟类之后又研究蜜蜂。

让我意外的是,小斯宾塞不仅知道这些动物的一般特征,还主动发现了它们的“社会”特征。小斯宾塞认为,动物非常聪明,而且在一些方面,它们的智慧高于人类。

随后,小斯宾塞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动物也能拥有各种各样的“智慧”?它们的智慧是一直存在的,还是最近才产生的?它们的智慧来自自身,还是来自某种神秘的力量?

面对小斯宾塞的提问,我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只好告诉他成人也在争论不休的两种观点,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个是上帝决定论。

然而,在了解这两种观点后,小斯宾塞开始对达尔文和上帝产生了兴趣。我认为,在如此重要的智力发展阶段,疑问能增进智慧的发展。

在我的父亲看来,《圣经》只关乎信仰,和知识无关。而他在教育我时,也不承认超自然的力量。但是我在教育小斯宾塞时,却没有这样教育他,我想让他自己获得答案。

于是,我给了小斯宾塞两本书,一本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本是《圣经》。在我看来,在小斯宾塞接触的所有书中,这两本书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这两本书既发展了他的兴趣,解答了他的疑惑,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对世界的认识。

后来,小斯宾塞在剑桥大学撰写毕业论文《论世界的可知与不可知》时,正是受到这两本书的启发。而这篇论文,也让他获得了该校的博士学位。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各位父母,孩子天生就会对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这些兴趣实际上是孩子潜能的外在表现。如果这些兴趣可以充分发展,就能发展为特长。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

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普遍陷入这样一种窘况,他们不是教育专家,无法正确地把孩子的兴趣与潜能进行对应,也无法系统诱导和深入发展孩子的兴趣。

而那些教育专家以及利用教育获得名利的人,他们对此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不仅是在英国,就是在欧美其他国家,也没有人编写出一本与兴趣相关的趣味教材。

看看现在市面上的那些教材,枯燥无味,毫无趣味性。就好像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展示出教育专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而且,更加荒谬的是,他们竟然秉持着这样的观念设计考题。

在诱导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开发智力,我想给父母提一些建议:

(1)当发现孩子的兴趣时,不要因为这种兴趣“无用”,就指责或批评孩子。

(2)巧妙利用这种兴趣,可以让孩子获得快乐,变得更加专注,从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3)帮助孩子学会利用查阅资料和请教他人的方式得到知识。

(4)让孩子学会做记录,以锻炼他使用书籍、文字及图画的能力。

(5)如果孩子还不会写字,父母也要给他一个笔记本,在帮助孩子写下题目后,让孩子进行口述。

(6)在做记录时,不要用“任务”“作业”之类的词开头,要写个有趣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