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典教育)
10617900000022

第22章 父母要对孩子有同情心

当我和我的朋友谈到父母对待孩子是否有同情心的问题时,朋友很肯定地告诉我说:“我相信,做父母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同情心。”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很少同情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意思就是说,因为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根本不用去同情他。

即使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不相干的人受伤了,我们也一定会说:“伤口不严重吧?赶紧去医院包扎一下吧!”

可是,在自己的孩子因为和小伙伴玩耍而扭伤了脚的时候,父母却会第一时间冲孩子吼叫和责骂。如果伤势很严重的话,可能会送孩子去医院,如果伤势不是很严重的话,可能家长就懒得去了。有的家长甚至还会告诉孩子:“谁让你在玩的时候不小心呢?弄成现在这样,是你自己找的。”

如果公司的一名员工,因为在工作中犯了点错误而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和责罚,可能你还会安慰他说:“别难过,下次认真点就行了。”可是,当孩子由于粗心大意,在一次测试中没能取得好成绩的话,孩子却要受到父母的责骂甚至暴打。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少有同情心吗?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一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坎坷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对生活中的坎坷如此有体会,那么为什么对孩子却没有这样的同情心呢?

也正是因为大人们对孩子缺少这样的同情,才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

这些年,我通过亲身经历小斯宾塞的教育和观察周围邻居家孩子的教育,得到了一条重要的理论,就是不能对孩子没有同情心。

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这种可贵的品质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和信任。

拥有同情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受到伤害或者伤心难过的时候,同情是一副止痛良药,它能抚平孩子内心的伤口,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温暖和鼓舞。

不得不承认,每一个孩子在大人和社会的面前都是很弱小的,但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又是很庞大的。每一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期待。

还要告诉大家的是,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自助调节能力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的:0~3岁的孩子,心理调节能力就是一个空白;3~7岁的孩子,稍微有了一点点心理调节能力;7~12岁的孩子,能明显看出有心理调节能力。

在这个阶段,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不快乐不健康的环境,孩子会形成畸形性格,而这种性格将影响他一生。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很少和母亲交流,那么孩子从小就会对女性有抵触感和羞怯感,甚至出现变态。如果孩子在小时候经常受到训斥和暴打,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叛逆心理,他会不太喜欢遵守纪律,不太喜欢与别人合作,甚至很难融入这个社会。

我们不妨看看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们,它们的父母总是在它们弱小的时候照顾它。人,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呢?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同情的心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不快乐。当你真正体会到孩子的处境,你才能更得心应手地帮助他。

对孩子多一点同情,并不等于一味地去包庇孩子的错误,两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