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是一个谜一样的神奇国家,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生活在泰国的数百万华人同样也是一个谜一样的神奇群体。
泰国华人长着中国人的面孔,身体内流动着的是中国人的血,但说出的话却是满口的泰语。他们的祖先历尽沧桑,早年在中国时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为了谋生只得抛妻别子,远走他乡。今天的他们虽然仍是龙的传人,但早已融入泰国社会,成为泰国人了。他们虽然也关心故土中国的兴衰成败,但更关心他们自己现在的国家泰国。泰国华人为泰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创造了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同时泰国社会也同化了这些华人,他们用泰姓,说泰语,成了地地道道的泰国人。对他们来说,“中泰一家亲”不仅仅只是一个外交宣传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要认识今天的泰国华人,就要先了解中国和泰国交往的历史。
中泰两国人民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据考古资料表明,公元前泰国和中国已有了文化联系,当时在今天的泰国土地上居住着孟人、高棉人和泰人,通过陆路与中国南方保持着来往。公元一世纪,中南半岛湄公河下游崛起了一个古国叫扶南,与占婆(越南)为邻。扶南强大时,势力远及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并控制着暹罗湾。中国的船只抵达扶南海口,与扶南进行贸易往来。泰国领土是当时扶南国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中国与泰国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隋书》卷八十二提到的赤土国,据学者考证,被认为是现在泰国南部的宋卡及北大年一带。隋炀帝曾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建立外交联系。到唐朝时,赤土国已经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堕和罗国。堕和罗国是由泰国土族人孟人建立的国家。它与中国的唐朝交换礼物,建立邦交。据考证,堕和罗就在泰国南部的地峡以北,它的国都就是现在的佛统。
宋代时期,以泰国中部为中心兴起了另一个国家罗斛国。中国有商船往返该国,罗斛国也屡派使者来宋朝进行朝贡和贸易。史载,公元1155年,罗斛国派使节向中国赠送一头大象,这是历史上泰国赠送给中国的第一头大象。使节和大象都是在泉州登岸的。在当时,交通工具较差,船只靠风作动力,从泰国的曼谷湾驶向中国的泉州口岸,要远涉重洋,乘风破浪,克服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赠送这么一件庞大的活礼物,确实不容易。常言道:礼轻情意重,而罗斛国的礼物却是礼重情更重。长期流寓罗斛国的华人亦大有人在。例如,据记载南宋的宰相陈宜中就在改朝换代之际,因避兵祸而取道占城转入湄南河上游的暹罗国,后来终老于其地。
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在与元朝同时代的泰国领土上,泰人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国家——素可泰王朝。素可泰国王蓝甘亨为了巩固他的统治,积极主动地与强大的元朝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以求得元朝在政治上的支持。素可泰国王还酷爱中国的瓷器,于是从中国引进了制陶技术,聘请中国制陶瓷师傅和工人来素可泰烧制陶器,使泰国的制陶业面貌一新。这一批技术工人是由素可泰国王邀请而去,生活在泰国,由此开始了此后数百年间泰国持续欢迎中国移民的先河。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政权后,中、泰关系仍然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在整个明代(1368-1644)的270年中,阿瑜陀耶王朝(即大城王朝)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有102次之多,中国明朝派往阿瑜陀耶的使臣也有19次,是中泰关系史上双方使节往来最频繁的时期。明代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七次奉命出使西洋,历时29年,途经30多个国家。据说,他带领几万人的船队远航时,有意识地将随船的一些能工巧匠留在泰国和沿途各国,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为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存的泰国三宝公庙就是中泰人民这段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三宝公庙是泰国人民为了纪念郑和而建立的,坐落在湄南河畔,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泰式建筑。大殿正中,郑和像身高16米,浑身金光闪闪,身披袈裟,盘坐在莲花上,俯视着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除这座大庙外,泰国南部的许多地方都有三宝公庙。这一时期,许多中国商人沿着海路从广州、福建出发,满载着货物,到泰国交易。他们运去了瓷器、铜器、丝织品等。从泰国购买大米、胡椒、降香、染料和药用的苏木等。不少福建广东商人在泰国长期经商和居留。
1644年,满族军队入关,建立了强大的清帝国。与中国清王朝同时期的泰国正处于阿瑜陀耶王朝的后期。这个时期,西方殖民者开始涉足于泰国。最早来泰国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随后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等相继来到了泰国进行殖民活动。1722年,广东、福建闹米荒,康熙皇帝听了暹罗使节介绍该国的情况,得知“其地米甚富裕,价钱亦贱,二、三钱即可买稻米一石”,便命清廷公开奖励中国商人到暹罗贩运大米。他还下诏礼部,每年从暹罗运米30万担到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地的,免收征税。暹罗商人运米到广东、福建万担以上的,免收货税银十分之五,五千担以上的,免收十分之二。如销售不出,官家如数收买。乾隆初年,在广州设立了官方机构——本港行,专门处理对泰国的贸易和税收事务。在政府的鼓励下,民间往来增多,贸易频繁,大米不断地运到两省,泉州港船只往返络绎不绝。如今,在福建闽南一带,谁都懂得“暹罗米”。由于当时出洋谋生和做生意而旅居海外的人很多,所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晋江一带也成了著名的侨乡。
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往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使泰国成了许多中国移民的首选目的地。在以后两百多年里,从中国移居泰国的华人日见增加。曼谷王朝一、二、三、四世王均与中国清政府交往频繁,商业贸易正常开展,民间友好来往不断,从而导致华人在当地做官、经商致富者越来越多,也更进一步融入了泰国的主流社会。
在泰国历史上,有一位于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抗敌复国、深受人民爱戴并最终成为国王的华人,他的名字叫郑信。
自古以来,泰国与邻国缅甸的关系就不好,双方经常发生战争。1764年,缅甸再次发动了对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侵略战争。首都阿瑜陀耶城被围困了一年零两个月之后,于1767年4月被缅军攻破,国王厄迦陀在战乱中被杀死,阿瑜陀耶王朝灭亡。缅军入城后,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死难者达20万人。
京城沦陷后,缅军留下士兵驻守,以镇压泰人的反抗。但在泰国东南沿海一带,崛起了一支抗缅部队,主帅就是原阿瑜陀耶王朝的将领郑信(中国史书称郑昭)。郑信是华人子弟,其父郑镛(后改名郑达)原籍广东澄海华富村,由于家贫在清朝雍正年初南渡泰国谋生,并与一泰族女子结婚,于1734年生下郑信。按泰国习惯,郑信也被称为达信(随其父名)。郑信年少时被大臣昭披耶节基收为义子,从小接受暹罗贵族子弟的传统教育,13岁入宫成为泰国宫廷侍卫,后任哒府太守,成了阿瑜陀耶王朝的军政要员,受封“披耶”爵位。
据法国传教士的记载:1767年缅军破城时,居住在大城京都的华人已数以万计,部分居住在城墙外,部分则在城墙内,有的当工匠、劳工、艺人,亦有不少人当了官发了财,有权有势。当战争发生后,这些华人都参与了保卫国家的战斗,单在“荷兰洋行”一带军营便有数千名华人。他们生于此长于此,眼看国土为缅军所蹂躏,都同仇敌忾,奋勇抗敌,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阿瑜陀耶城沦陷后,参加守城的郑信见大势已去,便率领五百人马冲出缅军包围圈,到达泰国东南的罗永府建立了抗缅根据地。他在这里组织力量,招兵买马,建立了以一万华人士兵为骨干的队伍。他在半年后大举反攻,率军分乘500艘船沿海道进入湄南河,首先攻破了西岸的吞武里,继而乘胜追击,围攻阿瑜陀耶大城,并和缅军展开血战,最后终于收复了阿瑜陀耶城。看到昔日繁华的阿瑜陀耶城只留下一片焦土,郑信决定迁都到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并登基称王,从而建立起泰国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重建家园的郑信,随后又转战南北,用三年时间平定了据地称雄的其他势力,使四分五裂的暹罗统一。1770年,缅甸又兴兵进犯,郑信又用了六年时间巩固暹罗的独立,并于1775年从缅甸人手里夺回北方重镇清迈,使这个分立了数百年的小邦归入暹罗版图。
为了恢复泰国的社会经济,郑信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高价向外国商人购买粮食,以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鼓励逃匿山林的流民重返家园来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复国战争胜利和建立吞武里王朝后,许多追随郑信南征北伐、立下战功的华人子弟及其家属都随军南下,大部分被安置在曼谷与吞武里之间的湄南河两岸。郑信是中国人的后裔,对待华人有特殊的感情。他采取了许多对华人优惠的政策,如免征华人的人头税,宣扬华人、泰人平等。这无疑给来自中国的移民带来了喜讯,也在中国沿海引起了移居泰国的一股新潮流。
郑信还很注意同中国清朝政府建立和发展关系。在政治上,郑信希望得到清朝政府的外交承认来确立自己在泰国国内的合法地位;在经济上,恢复泰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以便从中国购买硫磺、铁、铜等泰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尽管一开始郑信的吞武里王朝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承认,可随着泰国局势的发展以及郑信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友好态度,后终于获得了清政府的认可。1772年,清朝政府赐名郑信为“郑昭”,承认他为泰国国王。在郑信的不懈努力下,泰国吞武里王朝于1777年正式与清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以后的曼谷王朝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在1782年,由于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以及妃嫔争宠,吞武里王朝发生叛乱,郑信被政变者杀死,时年48岁。历时15年的吞武里王朝也就此覆灭。郑信死后,执掌军政大权的昭披耶查克里自立为王,迁都到河对岸的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
尽管吞武里王朝只维持了15年,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泰国的建国史上从此留下了华人的踪迹。郑信对泰国的国家和民族贡献巨大,泰国人民对他十分敬仰。为纪念郑信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丰功伟绩,在吞武里区域内建立了郑王庙。泰人立国至今共历4个王朝50位皇帝,其中只有5位业绩卓著者被谥为“大帝”,郑信便是其中之一,被尊为“吞武里大帝”。1950年,泰国政府在曼谷市吞武里广场中央建立了“郑皇达信纪念碑”供人瞻仰,碑上矗立着郑信骑马戎装铜像,策马挥剑,十分英武。政府还规定每年的12月28日即吞武里大帝登基之日为“郑皇节”,每逢此日,国王都要亲临该铜像主持纪念仪式,民众在附近举行隆重的郑王朝祭大典,以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