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38

第38章 布施者有福,行善者快乐

每个人的一生,必须以他的人生为目的,如果把自己当做追求物欲的手段,生活就会与自己疏离。疏离的人是不快乐的,因此,自己必须把工作、生活与休闲统合起来,成为生命的实现;把潜能实现出来,化作创造与生命的热爱,去服务社会,关怀袍泽。禅就是要摒弃热情享乐,摆脱野心和欲望的枷锁,让自己自由起来,这种摒弃和摆脱的努力就是解脱,而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生命,就是悦乐和禅喜的根源。人必须纯真与恬淡,才能展现他生命的活力。同时,也只有把自己的活力用来创造,才有真正的喜悦。

生活是一种创造与布施的过程。创造是指一个人能不断地心智成长,能过清醒的生活,不被种种热情所引诱、贪婪所牵动,让自己做生活的主人;布施是愿意把自己的成就、知识、学问和福分跟别人分享。

在创造与布施之中,我们成就了生命的光辉。它能带来真正的喜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必在意生长在哪片土地?一样会有花香,不同的是,不在眼中,而在心里!有时候,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行,也会铸就大爱的人生舞台。

——

禅师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顿时黯然失色。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现在一棵菊花也没有了。”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们不由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菊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禅悟”当我们在惋惜自己美好的东西因为被分享而失去时,我们更要明白,终将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那样才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小沙弥救蚂蚁

很久以前,在一座幽静的树林里,有一位年仅八岁的小沙弥,跟一位得道高僧出家。小沙弥乖巧顺从,奉侍至诚。有一天,这位高僧看出小沙弥仅剩下七日的寿命,内心非常难过。他心里想:与其让他死在森林中,不如让他回家去看看家人吧!

于是,高僧把小沙弥叫来说:“小沙弥,你很久没有回家看你母亲了,今天回去探望母亲吧!也好尽尽人子的孝道,八天之后你再回来寺庙。”

小沙弥听师父说可以回家去看父母,心里很欢喜,就拜别师父回去了。

小沙弥回到家里,安然无事地度过了七天,第八天早晨,他回到了森林里的寺庙。师父远远看见小沙弥回来了,奇怪他为什么没有死,是不是死后的鬼魂回来了呢?可是他看到小沙弥的脸色光彩夺目,心中非常不解,就问说:“孩子,我一生料事如神,料你在七日之内必死,为什么今天第八日,你却还能回来?而且看你的相貌,已经没有凶厄之气,这是怎么一回事?”小沙弥傻了,自己也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回答师父。师父立刻入定,没多久就察明了原因。

他问小沙弥说:“孩子,你回家看母亲时,半路上可曾救过许多蚂蚁?”

小沙弥说:“是!师父,我在回家的半路上,看见一群蚂蚁被水困住,眼看就要淹死了,便用木棍帮助他们脱险。”

师父说:“噢,古传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救人就是福,一粒福因落地,就能广生无限的果。你的心中具有仁慈的种子,所以救了无数条生命,将来一定能得高寿,后福不浅。”

小沙弥听师父说了救生的因果,很是欣喜。从此更加勇猛精进修行,爱护生命,利益众生。

“禅悟”佛法无边,佛结善缘。善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自己去悟去想。佛祖说:心善行也善,才为真菩萨。心善行不善,不是真菩萨。心善口恶、口恶心善都为欠缺。会说不会做不为真菩萨,会说又会做才为真菩萨。菩萨皆以慈悲心渡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享受。

一粒米的布施

人世间很多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问题是:你有没有那样的愿心,肯不肯去做?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为什么呢,师傅?”

“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

禅师从那人碗里夹起一粒米,停了一会,说:“以一颗真诚恭敬的爱心,从一粒米做起。”“即使小小的善心,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量的利息与福聚呀。”禅师慈和地看着那人,安祥地开示。

“禅悟”少吃一粒,几粒、十几粒、几十粒米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健康,乃至饥饱,然而对我们无所谓的事情,对于某些生灵,便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以一颗真诚、恭敬的心去布施,便会有几只,几十只,几百只蝼蚁小虫等小小的生命得到饱满而欢喜怡悦,我们那颗干枯、冷漠、僵硬的心,也因着这种欢喜而润泽,温暖柔和起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智慧的心灯

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身外的成就再高,如同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那就是,点亮一盏心灵之灯。

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找自己!”

“为你自己?”憎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撞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禅悟”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照亮了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生活中,恰恰是眼盲心不盲的人,要给眼不盲心盲的人带路。我们更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等于帮助自己。禅学推崇助人为乐,提倡与人分享幸福。学会与人分享幸福,自己就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幸福!布施就是以慈悲善念做种种好事、善事及清净的事,与众生结好缘、善缘与清净缘,因而能感召善果、清净果,离苦得乐。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助人为乐能给别人带来方便,同时自己也会活得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在很多时候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生活的意义。

你是快乐的,我才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才会真正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