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39

第39章 放下,才能提起修行

常常讲放下,然而,人生很多事是很难放下的,因为作为俗人的我们有很多的责任要去承担。既然放不下,就先承担起来,该担起的就要担起,不要逃避。不去执著,随缘生灭就是另一种放下。当面对现实,无法“担不起”,当然也更是“放不下”!当有一天,能够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的时候,也就是放下!放不下,就承担起来吧!

何必在意小过

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事情本来就很平常,无需计较是非黑白,看开了就是快乐。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

石头禅师厉声说道:“是你的罪过!”

知云听后,莫名奇妙。

石头禅师这才娓娓道来:“佛教虽讲有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立场,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却又为了藏身而被压,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知云听后默然不语。

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佛法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

知云大悟!

——“禅悟”罪由心造,有罪无罪,全看有心无心。无心犯错不为过,有意恶行不可赦,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自然规律不可违抗,我们不必耿耿于怀;然而如果心生恶念,即便是什么都没有做,那也是有罪的。

提起,放下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每个人都需要拿起一些东西,放下一些东西,拿起也许仅需要勇敢、激情,但放下有太多的不甘、不舍、无助和无奈。金钱放不下、美色放不下、权力放不下、名利放不下、领导的脸色放不下、别人的看法放不下……有这么多放不下,就有太多的牵挂、顾虑和担忧,人心被困扰,就不得安宁。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学者凡有所问,他的回答经常不从正面说明,总会要你从另一方面去体会。

有一次,一个信徒前来拜访他,因为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道:“我空手而来!”

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道:“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道:“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说道:“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道:“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的禅机,满腹狐疑,不禁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带走呢?”

赵州禅师这才方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信徒仍然不解,无可奈何地问道:“禅师!就请您明白告诉我吧!”

赵州禅师也无奈地道:“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才稍有契悟!

赵州禅师和信徒的一番对话,信徒不能契悟,赵州禅师只有怪他没有佛性,但赵州禅师又慨叹说:人,并不缺少佛性啊!

“禅悟”禅门的人生观,好像皮箱一样,有时候,你要提得起,有时候要放得下。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可是没有禅慧的人生,当提起的时候不提起,当放下的时候不放下;当放下的时候反而提起,当提起的时候反而放下。

放下你的心

唐朝的一位轶名禅师有这么一首诗:“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金刚经》中云“无所往而生其心”,“无所往”就是空,是要空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情绪和对善恶、爱憎的执著。“无所往而生其心”,可被解释为清心,因为清心的人总是那样单纯,那样宽容,那样诚心,那样恬淡从容。

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僧团用的、吃的,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有一天,他装了满满两大袋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左边背一个布袋,右边背一个布袋,这么多东西缚住自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能够全部放下,不是很轻松很自在吗?于是,他丢掉了两个布袋,幡然顿悟。

“禅悟”万事皆需随缘,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淡定从容的去面对。人生如歌,酸甜苦辣皆在其中。形形色色的欲望源泉,时刻吸引着我们,你拥有一些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时时刻刻都追求快乐的你,是不是懂得放下才是真正解脱的办法呢?追求幸福的妙方,放下“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面前,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对他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立刻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个花瓶也放下来,所以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梵志非常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压力,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梵志抓了抓自己的脑袋,心想:“我真愚昧啊!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和思想的自由自在。”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自由自在地生活。

“禅悟”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理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放下、再放下”,可以说是一条追求幸福的妙方。提得起放得下,提放自如,是自在人。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只有以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交流,才能装入更多新的知识与信息;只有放下了,才能承担更重的责任与事业。放下,意在放下思想包裹,放下面子,放下计较。肯吃亏并非痴人,只有放得下,才能承担更多,才能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