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37

第37章 慈悲是德,智慧是功

诵经参禅都要得到功德,慈悲是德,智慧是功,看这么多经我们得到了多少智慧?我们的心清静了多少呢?我们的慈悲心升起来了吗?我们的烦恼减少了吗?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佛教的精神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智”和“悲”。“智”就是大智大慧,“悲”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和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佛法的总体精神,佛教的一切精神都包括在这两个字当中。有大智慧所以觉悟人生,有大慈悲所以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把“悲”与“智”用现代的语言加以诠释,并且把其落实于生活这个很具体的范围之内。

达真堪布说:“能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不放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

富在福慧

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发挥生命的价值。我们常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我们在这个人世间,除了懂得如何赚钱之外,更应该学会如何用钱、如何将钱用得有意义,这才是真正有福的人生。人生之富,要富在智慧之中,若是没有智慧,财富也会带来烦恼。看看下面这位土财主,为了追逐更多的财富,最后只得到“黄土一抔”而已。

——

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内心却十分空虚,总觉得家里还少了什么似的。

有一天,妻子告诉他,家里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位“儿媳妇”。土财主想了想,的确如此。但是,国内可以称得上门当户对的对象,只有国王的女儿。不过,如果要娶公主当媳妇,一定要比国王更富有才有面子。然而,要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呢?

为了这件事,他每天茶不思、饭不想的,不久就病倒了。有一天,一个居士对他说:“老爷,我刚从西藏回来。据说西藏那个地方,有一个活佛很慈悲。只要您去求他,任何东西他都可以给您,能圆满您的心愿。”土财主问:“是真的吗?”居士回答:“当然是真的!您要赶快起来准备,才能够早日达成心愿。”

土财主随即要妻子为他准备出远门的行囊,妻子疑虑地问:“你不是病得无法动弹吗?为什么还要急着出远门呢?”他说:“这种事不能等,要是被别人捷足先登,我就会失去机会。所以,我要赶快启程。”太太无法阻拦,只好立刻为他准备干粮、衣物。

土财主日夜不停地赶了五天的路程后,终于见到了活佛。他跪在活佛的面前,祈求活佛能够圆满他的心愿。活佛慈悲地说:“你想要求什么,我都可以给你。”土财主说:“西藏最多的就是土地,所以,我希望您能给我土地。”

活佛回答:“可以。你要多少呢?”土财主心想:要求多了,实在开不了口;太少,又枉费自己辛苦地走了五天的路。活佛见他难以启齿,便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只要在明天天黑以前回到我这里,凡是你走过的土地都是属于你的。”

土财主一听,心中好欢喜!第二天天未亮时,他就动身出门去了。他跑啊跑啊,一刻也不敢停下来,连口渴时,也舍不得停下来喝口水。唯恐少跑一步,就会少掉一块土地。

直到日影西斜、黄昏已近,他才百般不舍、无奈地往回跑。当他跑回到活佛的面前时,天色已黑。活佛问他:“你走了多远?这样够吗?”他疲累不堪地回答:“还不够多。”说完,竟然在活佛的面前倒下来,立刻断了气。

“禅悟”这位土财主和生命赛跑,拼命到连一口水都舍不得喝,直到抵达终点时,他仍然嫌不够。想想人的一生忙忙碌碌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逐财富?

但是,大多数的人往往是“有一缺九”,当他有一百万时,就会想:只要我节省一点、努力一点,再赚个九百万,我就可以凑足一千万。有一千万时,他又会想赚足一亿,内心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恶念恶果

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而不要把眼睛老盯着别人。在利益面前、名誉面前,在一切好事坏事、吃苦享乐等面前,总要先检点自己,吃亏上当的事自己去做,有好事让给别人,这就是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两位很虔诚、很友好的教徒结伴前往遥远的圣山去朝圣。当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风尘仆仆地来到圣山时,非常感动,于是告诉他们说:“我要满足你们一个心愿。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就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就不要许愿了,因为你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这时一个信徒在心里打起小算盘:“太好了,我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但是,我不能先许愿,他凭什么得到愿望的两倍?”

另一个信徒也暗自思忖:“要坚持住,一定要让他先许愿!”

于是,两位教徒先是“谦让”,接着开始推来推去,最后竟发展成恶语相加、拳脚相向了。

吃亏的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他的眼睛瞎掉了,而他的伙伴立即瞎掉了两只眼睛。

“禅悟”如果你对他人总是怀有善意的念头,那么你终将得到善意的回报;如果你对他人怀有恶意,那么“恶念必将得到恶果”,你终究会加倍地得到恶果。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人际交往的法则。

实际上,合作制胜才是真正有效的生存之道,为什么故事当中的两位信徒不能够将得到的东西再行分配,一人一半呢?

但是,总是有那么多愚蠢的世人,总是斤斤计较于自己分到的饼有没有别人的多,而忽略了如何与别人联合起来获得更多的饼。

买来的智慧

我们的烦恼很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悟。我们常常被自己狭隘的思维骗了,迷惑得很深很深。所以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增加更多的烦恼,走进了死胡同,掉进烦恼的深渊而难以自拔。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悟。

有一个人因为笨,所以很穷,可是他的运气好。一次下雨的时候,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因此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一千两银子。”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僧人从他的眼睛中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

当夜回家,他在昏暗中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子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禅悟”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让我们保持一份镇静,所有怒火中烧时的镇静都难能可贵。其实这来回走三次,不就是在给一颗焦躁的心冷却的机会吗?

对动物慈悲

佛心慈悲,禅宗明理。修禅之心最讲究真切,佛主的光华在于能以善制恶,让人从伟大的慈悲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古印度,人们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祗喜悦。于是神祗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

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有些人听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

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样。因此,你若杀一只动物来拜神,就是个自私的人。我一再教人: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幸福的。”

不但如此,神祗在帮助你之前,先要求动物的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祗。

这种神就不值得人去拜。但,假如你对众生慈爱,对动物和人一样平等无分别,神就会崇拜你!”

很多人听了佛陀的智慧良言,知道佛陀的话很对。于是很多不幸的事被阻止了。

“禅悟”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一种平等心,对每个众生都一样,不管贫富贵贱、不管老少、不管佛魔。在佛的面前、在上师三宝面前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放下了一切众生,不放弃一个众生,这才是大慈大悲、大彻大悟。佛法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又说“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如果能够时时心念众生,就能处处观照己行,收摄身口意三业,如此一来,不但做到护持众生,广结善缘,更能增长自己的智慧。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