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36

第36章 得失皆随缘,有舍才有得

得亦淡然,失亦坦然,是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得与失不是敌人,而是兄弟,如影随形;得与失不是对立,而是统一,彼此依存。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得失中度过,所以不必为自己得到的东西而沾沾自喜,更不必为自己失去的东西而黯然神伤。

人生路上我们都在为想得到的东西而努力,而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时候却忽略了一路上所失去的东西。诚然,此时的我们也无法权衡得失之间的多与少。因为失去的无法找寻,所以得到的一定要加倍珍惜。

得指忘月

六祖慧能一开始在曹溪传法,弘扬禅的真意时,弟子甚少。弟子经常趁着月光,围坐在六祖的身边,听六祖的参悟和启发。在这样的晚上,他们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微风徐徐吹来,月亮皎洁地泼洒着朦胧的诗意,草虫的鸣叫更是给这静静的夜带来无穷的生机和趣味。这样的夜里,六祖就倚在繁盛的大树上,侃侃而谈。

这时,一个弟子问道:“我们在月下坐了好多次了,我们该如何体悟这月亮呢?”六祖回答:“你问我如何体悟?那你就看我的手指吧。”说着,六祖略略翘起一个手指,手指指着月亮的方向。这弟子瞪着这手指,想不明白老师的回答,于是就又问道:“什么是手指呢?”六祖眉头一皱,回答说:“月亮。”弟子就更加不解了,问:“学生问月亮,老师翘起一个手指回答。为什么学生问手指,老师又回答月亮呢?”六祖沉思了一下,说道:“你呀,这叫得指忘月。你问我月亮的真谛,我并不能给你,所以示你以手指。而你,竟然执著于手指,忘了月亮(真谛)。你又问我手指,我回答月亮是要点醒你呀。”

——“禅悟”尽管禅的本意是讲不执著于外物和心中的成见,是要打破人们沉重的思维,但并不是说禅就不讲真意,不讲事物的真谛。恰恰相反,禅家非常注重事物真谛的发现、感悟和体察。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故事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不要因为执著于手段,而忘了我们生活的目的,要追求快乐适意的生活和心境。

深不可测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瞋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您刚才说真如有变动,怎么现在又说不变?”

大珠禅师:“如果你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你说变也是,不变也是。如果你没有见性的话,说变也不是,说不变也不是。如今一听人说真如会变动就做变的解释,又听说不变就做不变的解释。你怎能称为杰出的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禅悟”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糊涂帐,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得失无意,身心自然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欲望,装不下太多浮华,要想到达彼岸,就必须放下。只有放下那些不能给生命带来本质快乐与价值的东西,才能轻帆远航。因为远方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不要为暂时的分别而伤心流泪。我们本都是西方衲子,九莲池畔定能再见。

张弛有度,才能彰显生命的风采;学会放下,得失有道,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直奔菩提大道。

从前,有一位很有修为的人。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

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的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他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的味道很香,只不过一碗大一碗小。

两人坐下后,禅师看了一眼面条,便将大碗推到这个人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本来按照常理,居士应该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可是,没想到这人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接过来后径自埋头大吃起来。

禅师见状,双眉紧锁,很是不悦。而这个人并没有察觉,一个人依旧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看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便笑着问禅师:“师父为什么不吃呢?”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这个人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了?是不是嫌我不懂礼貌,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这个人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着推来让去,什么时候能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高兴,难道您不是真心谦让吗?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既然这样,那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这个人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禅悟”宠辱不惊,得失无意,凡事只要自然就好,不需要更多外在的形式。这样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与安逸,幸福的生活也会随之而来。顺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处世方式。生活中,过分谦让反而成了虚伪,使彼此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人与人应当坦诚相待,何必过于拘礼呢?

以“舍”为“得”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

有位居士向禅师诉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啬,不但对慈善事业毫不关心,甚至连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也不肯接济。请禅师去我家开导,开导她。”

禅师就和这位居士来到他家中。果然,居士的妻子十分扣门,仅仅给禅师倒了一杯白开水,连一点点的茶叶也舍不得放。禅师并不计较,不过,不知为什么,他用两个拳头夹着杯子喝水。居士的妻子扑哧一声笑了。禅师问她笑什么?她说:“师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怎么总是攥着拳头?”禅师问:“攥着拳头不好吗?我若是天天这样呢?”“那就真是毛病了,天长日久,就成了畸形。”“哦……”禅师像是悄然大悟,伸开手,却又总是扎煞着五根指头,干什么也不肯合拢。居士的妻子又被他的滑稽模样逗乐了,笑着说:“师父哎,你的手总是这样,还是畸形啊!”

禅师点点头,认真地说:“总是攥着拳头或总是伸开巴掌,都是畸形。这就如同我们的钱财,若是只知死死攥在手里,总也不肯松开,天长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若是大撒手,只知花用不知储蓄,也是畸形。钱,是流通的,只有流转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居士妻子的脸红了。因为她明白了。禅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变相在劝道貌岸然的她吝啬悭贪。道理虽然她知道,但总觉得受了挫折,想给禅师出个难题,从面子上搬回来。

这时,她家养了一个小猴子跑了进来。她灵机一动,将小猴抱起来,对禅师说:“大师你看这小猴子多可爱呀,跟我们人类的模样差不多。”禅师开玩笑说:“它比人多了一身毛,若肯能舍弃,就可以做人了。”居士的妻子说:“您法力无边,请想方法把它变成人吧。”居士一边训斥妻子荒唐,一边向禅师道歉。谁知,禅师认认真真地说:“好吧,我可以试试看。不过,能不能变成人,主要看它自己。”禅师于是伸手拔了一根猴毛。小猴子痛得吱吱乱叫,从女主人怀里挣脱出来,逃之夭夭,不见踪影。禅师长长叹了一口气,摇着头说:“唉,它一毛不拔,怎么能做人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丝毫不舍,如何能得?”

“禅悟”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放下不是失去,而是更好的获得。

在得与失之间,有人可以轻松坦荡,微笑面对;有人利欲熏心,患得患失。佛教强调:舍得即自在,执著就是烦恼的根源。那些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松手时绝不犹豫的人,所得收获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如果削尖了脑袋去争去抢,到头来反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会停止的人就不会知道如何加速;不懂得舍弃的人,就不会明白怎样获得。如果他一直执著,握着手中的“坚果”不放,丢掉的其实是比“坚果”更为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