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沈从文:湘西之蛊
10590500000037

第37章 三三的碾坊

站在凤凰沱江边,一眼就看到那个缓缓转动的水车,我想起沈从文笔下精灵古怪的三三,还有她日夜守着的那片祖传的杨家碾坊。在碾坊外面,就有一只同样的木轮水车,咿咿呀呀地响着,像欢快的尖叫,又像是痛苦的呻吟——不必打听三三家的碾坊在哪里,在湘西,到处都有流水,那些血脉状的河流遍布湘西每一处青山与村寨,有流水的地方,必定就有水车——所有的作坊,碾坊、油坊或糟坊、染坊,一辆缓缓转动的水车是少不了的,它高高架设在青山下侧流水之畔,成了农耕的标志或风景。沈从文这样写道:“经看的还是那些碾坊和油坊。碾坊、油坊必傍溪傍河而立。溪河上游距碾坊、油坊不远处,建一道小小拦河坝,将水引入渠道。渠水流到水碾处,从高处跌落时突然发力,冲击坎下装置的水车,转动的水车带动碾坊地下碾盘连轴,地面上的石碾便沿着圆形石槽运行。石碾将晒干的谷粒碾碎后,再用风车将谷壳扇去,然后用竹筛筛去细糠。水车转,碾石转,风车转,人转竹筛转,最后转出满箩筐的白米和满身糠灰的筛米妇人。若是油坊,除碾具外,还有榨油装置。”在湘西乘船旅行,无边的青山如起伏的海浪,长长的流水上阒寂无人,虽说水车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的出现仍然让寂寞旅行的人们感到欣喜:在水车的在湘西,碾坊随处可见,三三家的碾坊,就是这个样子后面,必定有一个村寨或旅游点,也会有三三这样着苗族服饰的村女,她们天真活泼如小兽,单纯的心地一如孩童。

当然,这样的三三只能在《三三》小说里,她一直就在小说里,一直就在山嘴路旁那个堡子里,她的家就叫杨家碾坊,碾坊一向是村寨的热闹所在:“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三三是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她们的日子是散淡的,“一早上,母女两人就提了一篮鸡蛋,向大砦走去。过桥,过竹林,过小小山坡,道旁露水还湿湿的,金铃子像敲钟一样,叮叮的从草里发出声音来,喜鹊喳喳的叫着从头上飞过去。母亲走在三三的后面,看到三三苗条如一根笋子,拿着棍儿一面走一面打道旁的草。”当然,这不是说她们的日子没有疼痛与哀凉,有的,只是三三不知道愁,天是晴的,屋后山上野花总是开,溪里的鱼跑来跑去吃不完,有这片呀呀转动的碾坊养家,还有什么愁怨?三三逗鸟雀,看新娘子嫁妆,或者到姑娘家剪花样子,摘路边野花——她本人就是一朵乡野之花,点缀着杨家碾坊,点缀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如果没有了夭夭、三三、翠翠还有萧萧,湘西还有什么风情?沈从文还有什么味道?

水车在湘西不独属于碾坊,凡用得着动力的,都可以借助于水车,所以高高的水车在湘西无处不在,凡有流水的地方,必定有水车,染布和造纸、磨粑与制香,非得在流水处设一架水车。我最喜欢的还是水车旁的油坊,沈从文曾详细地描写过:“最迷人的还是榨油时的那种气氛。开榨后,全部工序便同时进行。水车咿咿呀呀地转动,扬起一阵凤凰沱江畔的碾坊长长的流水边,碾坊、磨坊、油坊接二连三又一阵雪白的水花;水碾轧轧地旋转,转过来,又转过去,看碾人不时敏捷地从石碾横轴上一跃而过,油锤撞击楔头,发出开山炮似的轰响,数里之外就能听见;蒸料时油坊内弥满白色蒸汽和醉人香气,人头便在白雾香气里浮动;遍身油腻的打油汉子,一边发力打锤,一边歌呼。那歌呼在静寂的山野里荡漾,既悠远,又绵长。 ”

这是惊心动魄的湘西风景,据说在湘西大山深处,这种油坊至今仍然顽强地存在——不是出于一种伪民俗的展览,而完全出于乡民生存的必需。我很想去看一看,看一看湘西女儿风情之外,另一种剽悍与狂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