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古今名中医治疗与养生绝技趣谈
10590200000006

第6章 当代名医妙方

治高血压妙方——决明钩藤汤

姚五达,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长中医内科、妇科疾病的治疗。姚老认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不外为嗜酒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阻于经络,郁久化热;忧郁恼怒,肝气失和,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劳逸无度,久而伤及精血,肾水不足,肝枯木动,复夹相火所致。辨证大多为肝热阴虚,阴阳失调,兼有湿热内蕴。治宜清肝滋阴,调和阴阳,清化湿热。姚老据多年临床经验拟了一方——决明钩藤汤治疗本病,收效良好。

决明钩藤汤组成:生决明子30克,钩藤、杭菊花、牛膝、石斛、龟板、远志、竹茹各10克,夜交藤15克,忍冬藤12克,滑石9克,甘草6克。

功效:清肝滋阴,调和阴阳,清化湿热。

主治:高血压病阴虚肝热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3次服。

方解:方中生决明子入肝经,清肝潜阳,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眩晕十分有效,被称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杭菊花质轻气薄,可上达头部平肝熄风,与生决明子一升一降,共奏清肝养阴之功。钩藤能清肝热、平肝阳,对于肝风内动、肝火上炎的眩晕疗效较佳;牛膝功擅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与钩藤相配,可升可降,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用石斛、龟板养阴滋肾、益精补血;以远志、夜交藤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安神定志;以竹茹清经络之热,清热化湿,除烦止渴,调畅气机;忍冬藤能清经络中风湿热邪,疏通经络;滑石、甘草通二便,给热邪出路。

病案举例:黄某,女,41岁。患高血压病10多年,伴眩晕,视物不清,时有一过性全身麻木,手足冷。查:血压190/110毫米汞柱,舌质淡红,苔黄,脉弦细数。诊为:高血压,眩晕,辨证为阴虚肝热,经络不和。治宜清热平肝,疏通经络。处方:生决明子24克,钩藤、牛膝、杭菊花、地龙各10克,忍冬藤、蒲公英各18克,滑石9克,甘草6克。此后以上方为基础,共服药约110剂,症状基本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00毫米汞柱,随访2年,病情稳定。

治高脂血症妙方——神仙服饵方

陈克忠,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擅长治疗泌尿系疾病、心脑血管病,疗效显著。陈老认为,高脂血症是脂质代谢紊乱状态所致,中医视为痰浊、血瘀,是脏腑虚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为肾虚,波及肝脾;标实,是指痰浊、血瘀。故治当益肾固本,佐以化痰祛瘀。陈老曾自拟神仙服饵方治疗本病,收效良好。

神仙服饵方组成:制首乌、熟地各20克,枸杞子15克,黄精、生山楂各30克,泽泻40克,仙灵脾10克。

功效:益肾填精,健脾利湿,化痰祛瘀。

主治:高脂血症脾肾两虚挟痰浊血瘀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方解:方中首乌、熟地、仙灵脾益肾填精,黄精补益脾气,泽泻助脾渗湿,生山楂消食化瘀。现代药理证实首乌是一味理想的抗动脉硬化的良药;枸杞子、仙灵脾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黄精有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作用;泽泻能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山楂能加快对血浆总胆固醇(TC)的清除。

加减:若肾阴偏虚,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女贞子15克,并重用熟地;肾阳偏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肉苁蓉15克;脾虚偏重,脘腹胀满,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各10克,半夏12克。

病案举例:张某,男,52岁。高脂血症病史一年,平时无不适感觉。近两周来,手中心热,两目干涩,大便时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血脂:总胆固醇8.56毫摩尔/升,甘油三酯2.8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0.95毫摩尔/升。证属肾阴不足,且累及肝阴。治宜滋补肝肾为主。处方:制首乌、熟地、黑芝麻、黄精各30克,枸杞子、女贞子、菊花各15克,泽泻40克,大黄(后下)3克。连服10剂,症状明显减轻。续再服10剂,诸证消除。复查血脂:总胆固醇6.7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2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1.16毫摩尔/升。

治心脑血管病妙方——益气化瘀通痹汤

武明钦,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行医中重视中医的整体观,以实践验证和完善中医理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剂,其组方严谨自成一家。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皆通,尤精于肝病、脾胃病及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武老曾用益气化瘀通痹汤治疗心脑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属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每获良效。

益气化瘀通痹汤组成:当归、麦冬、党参各15克,川芎、赤芍各12克,木香、五味子各10克,薏苡仁、生黄芪各30克,丹参25克,三七粉2克(开水冲服)。

功效:益气养血,通阳化瘀。

主治:适用于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硬化、高血脂症等。症见心前区疼,头痛,口干,心烦易怒,脉弦,舌质红,苔薄白偏干,证属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50~500毫升为宜,每日服l剂,每剂分2次服完,睡前温服一半,余者第二日早饭后2小时温服,连服2剂停药1天,服药过程中停服任何中西药。

方解:方中党参、生黄芪益气,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三七粉补血、活血化瘀,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木香、薏苡仁行气渗湿,共奏益气化瘀通阳之功。

加减:该病为虚中实证,虚为气虚,实为心肝血瘀。虚多湿邪阻遏,如舌苔润白腻者,可用高丽参加白蔻温化湿邪;血瘀必生热,如舌质嫩暗红者,可佐入半边莲,赤芍改为生白芍以敛肝阴;兼有肝气不疏者,佐入炒香附、炒枳壳。本方使用前须经中医师诊察辨证。高血压患者慎用本方。

病案举例:张某,53岁,干部。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1个月前病情加重,出现头昏沉、肢端麻木、健忘、胸闷、心前区疼并放射到后背。血流变检查结果表明:血液黏稠度偏高。脉沉且弦滑数,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辨证属:心脾气虚,健运失司,痰湿内生,湿邪阻遏;心肝血瘀,瘀而化热,郁热上扰清窍形成眩晕。治以补气化湿,养血化瘀,方药予益气化瘀通痹汤。共服上药42剂,其间因舌苔厚腻,湿浊内蕴,佐入温胆汤1次。患者住院42天,血压稳定。头目发昏、胸闷、心前区疼、颜面手掌充血、肢体麻木均消失。血流变复查,8项正常,唯有血小板黏附率偏高,血脂亦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治糖尿病妙方——关氏糖尿病方

关幼波,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关老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症范畴,消渴症大多由于过食肥甘,七情郁火,或因素体阴虚,热由内生,肾精被耗,日久气阴两伤,肾气不固,收摄无权,以致多饮而烦渴不解;多食反而消瘦;多尿而味甘,阴精外泄。所以在治疗上应当注意调补阴血精气,从肾论治为本,生津清热止烦渴为标,并根据上、中、下消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随证加减用药,方可收到良效。关老据多年临床拟有一方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关氏糖尿病方组成:黄芪、白芍各30克,仙灵脾15克,乌梅、葛根、甘草各10克。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糖尿病气阴两虚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本方黄芪益气,白芍养血敛阴而益津液。《药性论》记载:白芍,强五脏,补肾气。即关老用白芍的根据,而且必与甘草相伍,是由于与白芍、乌梅、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达到机体阴液自生的目的。《药品化义》中记载:白芍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生津敛阴止渴;葛根生津除烦热而止渴,且能鼓舞胃气上行,一散一收,使津液输布而不耗散,热得清而阳气得升。加仙灵脾补命门益精气,使黄芪得命门之火助而补气力著。

加减:肺热甚者,可选加生石膏、石斛、花粉、麦冬、沙参等;夜尿频数者,选加川断、破故纸、五味子等;气血虚者,选加党参、黄精、当归、熟地、白术、山药等。

病案举例:刘某,男,63岁。患者述自感口渴,饮水增多,排尿频,尿量增多,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大便正常。诊之: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滑。辨证属肾阴虚型消渴。治法:补肾育阴,清胃生津。处方:白芍、石斛各30克,黄芪、沙参各15克,五味子、生地、当归各12克,甘草、仙灵脾、葛根、花粉各10克。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以上方为主,偶有加减,连服130剂后,空腹血糖稳定,尿糖(-),临床症状好转,自我感觉良好。

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妙方——甲亢平复汤

吕承全,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儿科、妇科,精于肝、肾病和内科杂病。吕老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中医“气瘿”范畴,其病机与气、痰、瘀、火及脏腑气虚、阴虚密切相关。初起气、痰、瘀壅结于颈前,多为实证;久病则致脏腑气虚或阴虚,而成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宜根据具体病情虚实兼顾,攻补兼施。吕老有一治气瘿基本方——甲亢平复汤,临床应用多年,疗效可靠。

甲亢平复汤组成:玄参、生地、夏枯草各30克,天花粉20克,知母、黄柏、昆布、海藻、丹皮各10克。

功效:养阴清火,化痰散结。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及情绪易激动、失眠、眼球突出、手颤抖、甲状腺肿大等。

用法:用甲亢平复汤控制病情发展,每周服6剂。轻者一般治疗2~3周症状即可缓解,重者则需服用2~3个月左右。平时要防止情志内伤,保持精神愉快,并宜多食营养丰富的食品及新鲜蔬菜。

禁忌: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方解:方中用玄参、生地、天花粉养阴生津;配伍夏枯草、知母、黄柏清热泻火;佐以昆布、海藻以软坚消瘿;丹皮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既可养阴清热,又能化痰散结。可起到攻补兼施,调和阴阳之功效。

加减: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炙甘草养心安神;急躁易怒、肝火偏旺者加郁金、白芍、龙胆草、黄芩以泻肝火,开郁除烦;手指颤动加石决明、龙骨、白芍、钩藤平肝熄风;声音嘶哑者加沙参、麦冬利咽消肿;大便溏泻者,加茯苓、泽泻、山药健脾止泻;大便秘结者,加草决明、肉苁蓉润肠通便;消瘦乏力、女子闭经者,加何首乌、熟地、川牛膝、当归滋养精血;瘿肿不消、结块坚硬者加三棱、莪术化瘀散结。

病案举例:陈某,女,25岁。患者3个月来心悸多汗,两手颤抖,颈前结块渐大,两眼微突发胀,渐瘦,伴有大便溏泻。经医院查检,诊断为:甲亢。经西医治疗40余天,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等不良药物反应,被迫停药。遂求助中医,诊见舌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为气血两亏,阴虚火旺,痰凝血瘀,诊为:气瘿。以甲亢平复汤去知母、黄柏,加黄芩等治疗2个月余,心悸汗出等症状缓解,颈前肿块变小,眼胀消失。后改用甲亢平复丸治疗4月余,颈前结块消失,复查基础代谢率转为正常。

附:甲亢平复丸组成:玄参、天花粉各100克,麦冬、夏枯草、知母、黄柏、煅牡蛎、海浮石、三棱、莪术各60克,昆布、海藻各120克,浙贝150克,丹皮50克。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治慢性头痛妙方——变通血府逐瘀汤

赵金铎,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赵老据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拟了一治瘀血头痛的方,名为变通血府逐瘀汤。赵老认为,瘀血头痛的特点为时止时作,或痛如针刺,或剧痛如裂,或走路震痛;自感胸满不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或细涩。用变通血府逐瘀汤治之每获良效。

变通血府逐瘀汤组成:柴胡、炒白芍、桔梗、红花各6克,生地12克,当归、枳壳、菊花、丹皮各9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功效:活血化瘀,平肝熄风。

主治:适用于瘀血阻络而致的头痛,本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

用法:每日1剂,适量清水浸泡药物30分钟,然后煮沸35分钟,分3次服。

方解:本方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平肝凉血之品效果更好,方中当归、川芎、红花活血祛瘀;生地、白芍养血、凉血、柔肝,使祛瘀而不伤阴;柴胡、枳壳、桔梗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可载药上行;丹皮、菊花清肝凉血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肝火旺加用夏枯草、草决明各6克,以清肝火;若日久病重者可酌加全蝎粉3克冲服,以增强入络搜邪之功。

病案举例:罗某,女,40岁。患阵发性头痛10多年,自述平素感到头部似有水在晃动,每遇饥饿、劳倦、抑郁则头痛发作,痛则心悸烦乱,胸满气短,口燥咽干,大便干,小便黄,面色晦暗,舌有瘀点,脉弦细。观其脉证属气滞血瘀型头痛,拟用活血化瘀、理气平肝法治之,方用变通血府逐瘀汤,连服20剂后,头痛渐愈。

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妙方——羌活桃红四物汤

颜德馨,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对湿热病、瘀血症、抗衰老研究颇深,成就卓著。颜老曾据桃红四物汤拟了一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方——羌活桃红四物汤,临床用之颇有验效。

羌活桃红四物汤组成:羌活、川芎、赤芍、桃仁、当归、红花各9克,生地15克。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辨证属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偏头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本方用药简练,组方特点是羌活与川芎的配伍。羌活辛苦性温,气味雄烈,上升发散,能直上巅顶长于搜风通络;配以川芎性温香窜,活血行气,能上行头目,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二者相使,药效直上脑络。合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此为颜老治内伤头痛的基本方。本方须经中医师诊察时对症方可服用。

加减:若痰湿头痛且重者加苍术、半夏、升麻各6克;肝火头痛且胀者加黄芩、夏枯草各9克;阴虚头痛且晕者加生地10克,枸杞子、白芍各6克;头痛不止者加全蝎、蜈蚣各3克。

病案举例:刘某,女,50岁。患者头痛18年,每于气候变化或劳累时诱发,月经前后加剧,做脑电图、脑血流图、X光片等检查均正常。就诊时适值月经期,头痛剧作,右侧颞部跳痛,痛连目眶,患者精神萎顿,面色暗滞,经来不畅,色暗夹块、伴有腹痛,舌质紫、苔白,脉沉涩。治宜祛风活血。药用羌活桃红四物汤。5剂后经来见畅,色也较鲜,腹痛减轻,头痛稍安,唯脉沉涩未起,舌紫未退,属宿瘀久伏之症。原方加蜂房、乌梢蛇各9克(共研末),全蝎粉、蜈蚣粉各1.5克,和匀另吞。再服7天,头痛止,脉起,舌紫转淡,诸症消失。

治失眠妙方——安神煎

徐景藩,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从医40余载,经验丰富,疗效卓著。不仅擅长治疗脾胃病,对肝胆病的诊治亦有很高的造诣。徐老认为,失眠者多因精神紧张、心情不愉快而致。徐老曾自拟安神煎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安神煎组成:炒陈皮、胆星、石菖蒲、莲子心各6克,郁金、法半夏各10克,茯神、酸枣仁各15克,龙齿20克,炙甘草5克,麦芽30克,大枣10枚。

功效:健脾祛痰,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伴胸闷、头痛、厌食等痰湿内停之象。

用法:诸药放入水中浸泡10分钟,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每日1剂,日服1次。临睡前温服。服药后,以温热水洗脚后就寝。

方解:本方所治失眠者多因精神紧张、心情不愉快而致,气郁不舒,影响脾气之运化,聚湿则成痰;或因气郁化火,煎熬津液,亦可生痰。明代医学家戴思恭认为:“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同时指出,“理痰气”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义”。方用陈皮、半夏、茯神、甘草,取二陈汤之义,燥湿化痰,同时茯神还有宁心安神之功;加胆星增强化痰的作用,并能清热;石菖蒲、郁金、莲子心清心化痰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具有镇静作用);龙齿镇心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麦芽健脾和胃消食。诸药合用,有燥湿化痰、清心安神之功。

本方证的审证要点为:要有痰湿内停之象,症见胸闷、头痛、厌食等。临证之时,如见舌质红、口干者,可去陈皮,加天冬、麦冬、何首乌各12克。

病案举例:刘某,男,52岁。患失眠2个月,持续加重,渐至彻夜不寐,白天感头昏脑涨,无法工作,食少、消瘦、乏力。曾服镇静安眠西药无效。处以上方,5剂后即能入睡,再服5剂,每晚能睡6小时左右,精神转佳,遂恢复正常工作。

治失眠妙方——百合安神汤

乔保均,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乔老认为,失眠客观因素不外三方面:一因情志所伤,二因实邪内扰,三因脏腑功能失调。一般说来,心肾失调多见于老年人,宜滋肾清心,交泰安神;心肝失调多见于更年期和高血压病人,宜滋阴平肝,潜阳安神;心脾失调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宜健脾升清,补血安神。病由外因所致者,重在祛邪,病由内因所致者,重在调理。祛邪较易,调理较难,故前者疗程一般较短,后者疗程一般较长。乔老以百合安神汤为治失眠基本方,临床用之颇有验效。

百合安神汤组成:生百合30~50克,炒枣仁、夜交藤各30克,当归10克。

功效:养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方解:据乔老多年经验,重用百合有明显镇静安眠作用;炒枣仁甘收酸补,向为安神常用药;当归善补阴血,佐百合以养心阴;夜交藤味甘性平,佐枣仁以养心血,药虽4味,功专安神。不寐病因虽多,证型亦杂,但均以心神不守为共同病机,其治均当以安神为要务,故不论何型,皆可用百合安神汤为主进行治疗。

加减:思虑过度者加茯神、桂圆肉、柏子仁等;饮食停滞者加麦芽、山楂、鸡内金等;纳呆明显者酌加陈皮、焦三仙;腹胀明显者酌加砂仁、川朴;大便稀溏者,去当归,酌加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

病案举例:姚某,男,35岁。10年来常年失眠,屡治不效,近4天彻夜不眠,伴头昏、头晕,记忆力严重下降,口渴喜饮,梦遗,二便调和。检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无力。证属心肾不调,阴虚火旺。方用百合安神汤化裁:生百合、夜交藤各45克,茯苓、炒枣仁30克,当归、柏子仁、阿胶(烊化)、生地、丹参各10克,麦冬13克,五味子9克,黄连7克,琥珀5克,生龙齿15克。药进2剂疲倦欲睡,至第三日晚呼呼大睡4小时之多。续服10余剂,每晚可睡6~8小时,继之,睡眠复常。

治乙型肝炎妙方——陆氏乙肝散

陆长清,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近60载,尤擅脾胃病的治疗。陆老认为,乙型肝炎多因湿毒之邪内蕴脾胃肝胆所致,而肝脾又为藏血统血之脏,初感新病其邪势甚,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现血瘀征象,故初起感染者,治疗当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丹皮、当归等;对久病者,则要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因祛瘀药多有伤气、破气的作用,久病者脾气亏虚,故应少用或不用。湿毒疬邪其性黏滞,内伏脏腑,久易阻遏阳气,故久病者应酌加川椒、葛根等助阳通阳之品。陆老据多年临床经验拟有一治乙肝经验方——陆氏乙肝散。

陆氏乙肝散组成:蒲公英、野菊花、丹参、党参、甘草各20克,猪苓40克,黄芩、炒白芍、当归、五味子、丹皮、乌梅各12克,柴胡6克。

功效:扶正攻毒。

主治:乙型肝炎。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分成100份,每次服1份,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方解:本方根据乙肝的临床过程和症候特征,综合了治疗乙肝的清热解毒、益气护肝、疏肝调气、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五法,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补充恢复肝功能法。“陆氏乙肝散”系据此六法所组成的经验方。方中蒲公英、野菊花、黄芩、丹皮抗病毒、清肝热;党参、甘草、五味子益气护肝;当归、白芍养血护肝;猪苓利水护肝;丹参、丹皮、当归活血化瘀;柴胡、黄芩疏肝解郁;乌梅消食开胃;党参、猪苓、当归、五味子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肝功能。全方寒温并举,攻补兼施,用药精当,对改善肝功能、促进病毒转阴、改善症状和体征方面有综合疗效。

加减:①辨证加减:肝脾湿热者加龙胆草、山栀子各12克;肝郁型加青皮、陈皮各10克;肝脾不和与脾虚型加白术12克;阴虚肝郁型加沙参、石斛各12克;瘀血阻滞型加川芎、红花各12克。②针对理化检查指标异常加减:血清转氨酶升高者加板蓝根、虎杖;血清白蛋白降低者加大枣、山药;麝香草酚浊度、絮状试验升高者加薏苡仁、贯众。

治慢性肝炎妙方——加味一贯煎

方药中,全国名老中医,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方老对肝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曾用加味一贯煎治疗慢性肝炎,收效颇佳。

加味一贯煎组成:南沙参15克,柴胡、姜黄、郁金、金铃子、麦冬各10克,当归12克,生地20克,夜交藤、丹参、鸡血藤各30克,薄荷3克。

功效:滋肾,养肝,疏肝。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症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1剂,分2次于饭后2小时温服。连服2剂,停药1天,每月可服20剂。或间日服1剂。

方解:方中柴胡、姜黄、郁金、金铃子疏肝行气;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滋阴养肝血;丹参、鸡血藤、夜交藤活血化瘀;薄荷行气。诸药合用,共奏养肝血、疏肝郁之功。

加减:大便干结者,生地可加量至30克,并减少煎药时间,首煎20分钟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酌减用量,并增加煎药时间,首煎可煎至1小时;肝区疼痛较重者,加玄胡索10克;腹胀明显者,加砂仁6克,莱菔子15克;合并黄疸者,合入减味三五汤(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各30克)。

病案举例:刘某,男,32岁。2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左右,麝絮( - ),诊断为迁延性肝炎。来诊时,肝区疼痛,疲乏无力,纳食尚可,口干渴欲饮水,睡眠不实多噩梦,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白。实验室检查:转氨酶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麝絮( ),诊断为迁延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予加味一贯煎合减味三石汤。1个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已基本消失,复查转氨酶220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再服上方1个月,复查转氨酶、麝絮均转正常,麝浊6单位。继服加味一贯煎原方1个月后再查,转氨酶、麝浊、麝絮均转正常。以后继续服用本方至半年后停药。服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自觉症状,肝炎已愈,疗效巩固。

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妙方——变通一贯煎

顾伯华,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外科专家。行医50年,对中医外科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急腹症、乳腺病、血管外科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胆囊疾病。本病多由胆汁瘀滞、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本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有些病人有似胃病表现,有上腹痛、嗳气、打呃、厌食油腻食物、胃口差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些似慢性肝炎症状,有肝区、右上腹钝性隐痛,常牵涉到肩背或腰部。上述症状时隐时现,每因进食油腻后加重。当胆囊管梗阻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时,可出现胆绞痛、发热或黄疸等表现。

顾老认为,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实证,加之医者多困于炎症,每以清热利胆之剂统治,故收效不尽如人意。顾老则另辟蹊径,既辨证又辨病,针对西医之炎症和中医肝阴不足之病理特点,创制出变通一贯煎。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辅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变通一贯煎组成:生地、茵陈、虎杖、生山楂、麦芽各12克,首乌、枸杞子各9克,佛手、绿萼梅各6克,鸡内金(研粉分3次吞服)、玫瑰花各3克。

功效: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以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舌质红、舌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方中生地、首乌、枸杞子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鸡内金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共为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剂。

治胃炎妙方——五花芍药汤

魏长春,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行医近7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疾病。魏老认为,慢性胃炎多以阴虚症候为主,魏老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五花芍药汤治疗阴虚性胃炎,多获良效。

五花芍药汤组成:佛手花、扁豆花、梅花、玳玳花、厚朴花各6克,白芍药15克,甘草5克。

功效:养阴清热,和胃生津。

主治:阴虚性胃炎。临床主要症状为:脘腹灼热或隐痛,嘈杂,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薄黄或舌光无苔,脉细数或细弱,甚则食难下咽,干呕呃逆。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前半小时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0天停药2天,再服2~3个疗程。

方解:本方所用药物以花类药为主,质地轻,气味薄,芳香理气,化湿和中,其性不燥;用以开胃生津,清热凉血,和中缓急,达养阴清热、和胃生津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配甘草协同抑制胃平滑肌运动,能起到止痛、抗炎、防胃溃疡发作的作用。

加减:如合并溃疡加白及、海螵蛸各10克,以收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如大便秘结加火麻仁9克。

病案举例:张某,男,45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3年,伴食欲不振,口干咽燥,大便燥结,舌红少津。曾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溃疡。魏老用五花芍药汤加减治之,处方:佛手花、扁豆花、梅花、玳玳花、厚朴花各6克,白芍药15克,白及、海螵蛸各10克,甘草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前半小时温服。服药10天后,诸症好转,服药1疗程后,诸症消失,遂续服1疗程,巩固疗效。

治慢性胃炎妙方——健运麦谷芽汤

赵,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赵老早年拜前清御医之后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能独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健运麦谷芽汤是赵老多年临证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良好。临床验之,确有良效。本方运中求益,绝无余补,故为健运脾胃的良方。对慢性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健运麦谷芽汤组成: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山药各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方中山药味甘性平,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鸡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赵老认为,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盛。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表现而已。现代研究发现,麦谷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二芽用量不宜减少。

治慢性结肠炎妙方——乌梅败酱方

路志正,全国名老中医,教授。擅长中医内科、针灸,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路老认为,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本病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迁延数年至10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偶呈急性暴发。路老曾自拟乌梅败酱方治疗本病,疗效颇佳。

乌梅败酱方组成:乌梅、败酱草、炒白芍、葛根、太子参各12克,黄连4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炒枳实、炒白术各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患者症见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败酱草、黄连、枳实清热化湿;乌梅、白芍、葛根、太子参益气生津;木香、当归行气活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抑肝。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行血之功。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椰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香、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薏苡仁等化湿理气之品;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大肠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肉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病案举例:王某,男,59岁,教师。主诉大便黏滞不爽6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诊见:面色潮红,平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沉弦小滑。证属湿热阻滞大肠,气血失调。治宜清肠导滞,泻肝和血。处方:乌梅、败酱草、炒白芍、葛根、白头翁、太子参各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炒枳实、秦皮各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2剂后,症状好转。继服至30剂,大便黏液、腹胀、里急后重诸症消失,唯大便稀软。上方减白头翁加云苓15克,炒白术10克,健脾运湿以止泻,又服药近月,诸症痊愈。

治慢性前列腺炎妙方——萆薢菟汤

徐福松,全国名老中医,华东地区男性学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中医外科及男性病。徐老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精浊”、“白浊”范畴,多由湿热内蕴、肾精亏损所致,以肾精不足为发病之本,湿热内蕴为致病之本。治宜补肾固精,清热利湿。徐老据多年临床,拟了一治慢性前列腺炎方——萆薢菟汤。

萆菟汤组成:萆薢、茯苓、车前子、枸杞子各15克,菟丝子、泽泻、川断、沙苑子各10克,牡蛎、丹参、山药各20克,黄柏6克,石菖蒲、甘草各3克。

功效:补肾固精,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方中萆薢、菟丝子具有治湿不伤阴、补阴而不留湿之功;茯苓、车前子、泽泻、牡蛎能渗利导湿、分清去浊;川断、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具有益肾填精、滋阴和阳之功;丹参能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石菖蒲豁痰开窍;黄柏清热泄湿祛火;甘草和中解毒而引诸药下行。全方配伍周密精当,有益肾、导湿、化瘀、清火之功。

病案举例:宣某,男,46岁。患者3年来常有阴部不适,经直肠指诊检查及前列腺液化验,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近半年来病情加重,且伴性功能减退。遂到徐老处就诊,诊见:会阴及少腹胀痛,尿末时带白浊,性欲虽强,但勃起不能如愿,不耐疲劳,肢倦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前列腺液化验:红细胞( ),白细胞( ),脓细胞少量。直肠指检:前列腺肿大,触痛。证属本虚标实。治宜补肾导浊为主。处方:萆薢、茯苓、车前子、枸杞子各15克,五味子、黄精、菟丝子、泽泻、川断、沙苑子各10克,龟板30克(先煎),牡蛎、丹参、山药各20克,黄柏6克,石菖蒲、甘草各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经上方随症加减,服药90余剂,痊愈。

治小儿夏季热妙方——清暑生津汤

孟仲法,上海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主任医师,上海药膳协会会长,上海儿童营养食品学会理事。孟老认为,夏季热是婴幼儿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症见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一般午后较高,早晨较低,体温与天气变化有密切关系,气温越高,体温越高,气温下降则体温随之下降。病程一般可达2~3个月,秋凉后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多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多饮等症状。孟老拟有一治小儿夏季热的良方——清暑生津汤,临床用之疗效好。

清暑生津汤组成:生石膏(先煎)20克,竹叶、鲜石斛各6克,鲜生地12克,鲜芦根20克,西洋参、黄芩各3克,知母、甘草各4.5克,粳米15克。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表现为夏季高温期间长期发热不退,以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出生后的第一个夏季为多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4~5次服。

方解:本方由白虎汤加人参汤化裁而来,在原方清热益气的同时加强清热养阴作用。石膏、竹叶、知母、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石斛、芦根可凉血滋阴,在清热中增强益液生津之力;粳米、甘草和胃以护胃气。此方对暑伤肺胃患儿最为合适。

加减:若热重不退者加金银花9克,连翘6克;口渴多饮、尿多尿频者可加天花粉4.5克;舌红口干、烦躁不安者加西瓜翠衣、莲肉各6克,玄参4.5克;纳呆大便不实者加生山楂、白扁豆各9克,白术6克,去知母、石斛、生地;高热已退而有低热缠绵者,加银柴胡6克,地骨皮9克,去石膏、知母;乏力、精神不振者加孩儿参、黄芪各6克。

病案举例:周某,男,1岁。平素体弱,入夏后发热不退,发热将近1个月,经用抗生素和解热药无效。来诊时患儿面色苍白,体温39.5?℃,皮肤及手足心灼热,少汗,纳呆,大便干结,尿多而频,舌苔黄腻,脉数,指纹紫红。证属暑热郁阻,肺胃受损,久则气阴不足。拟以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治之。方用清暑生津汤,4剂后二诊:服药后热降,仍有余热徘徊在38?℃左右,口渴多饮、尿多等症好转。拟上方去石膏、黄芩,加西瓜翠衣9克,银柴胡、地骨皮各6克,再服4剂。三诊: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上午无发热而下午偶有低热。以二诊方加孩儿参10克,陈皮3克,服4剂。四诊时诸症已消失,患儿精神食欲良好。

停药后以六一散每日9克泡茶饮服调理,经访已愈未再发热。

治小儿厌食症妙方——加味桂枝汤

董廷瑶,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儿科泰斗,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董老认为,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加上喂养不当,滥进滋补,久之脾胃生化机能失常。有的父母还要强喂、打骂,更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紊乱,出现形体更弱,气虚汗多,面色不华症状。

经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坚硬,容易感冒发热。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从中医“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的理论考虑,分析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响营卫失调,需采用鼓舞营卫的方法来振奋胃气,于是投以桂枝汤加味治疗,数剂后营卫和,胃纳开,疗效满意。董老在长期实践观察中,证明此方能调和营卫,促醒胃气,使儿童思食。

加昧桂枝汤组成:桂枝、甘草各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

功效: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主治:体虚汗多,纳呆厌食。症见厌食、偏食、不思饮食或拒食等。初起多无精神及全身症状,久则伴有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烦躁多汗、体弱多病及生长发育缓慢。

用法:每剂煎1次,约小半碗,分2次温服。本方味不苦,患儿喜饮。

方解: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生姜、红枣调和营卫,诸药共奏和营醒胃之功。

加减:见有不同的兼证,须加味处理。如舌红苔剥、阴液不足者,加养胃生津之品,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斟酌选入;鼻衄加白茅根、藕节;便秘加生首乌以润之,切忌用泻剂;寝汗淋漓者,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虚寒腹痛,倍芍药加饴糖等等。至于新邪感袭,须辨其轻重而另作化裁。

治妇女白带症妙方——健脾止带方

许润三,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50余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常见病、疑难病。许老有一治脾虚而引起白带异常的方——健脾止带方。临床上,脾虚引起的白带异常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健脾止带方组成:白术30克,泽泻10克,女贞子15克,乌贼骨20克。

功效:健脾利湿,养阴止带。

主治:脾虚湿盛所致白带症。凡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冷,精神疲倦,纳少便溏或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者可用本方。

注:生殖器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白带异常不宜使用本方。

用法:药物用水浸泡后,文火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

方解:本方施治重点在脾虚之带下病,不兼寒热之症。故方中重用白术以健脾祛湿,用泽泻以利湿扶脾,辅以女贞子养阴滋肾,乌贼骨固涩止带。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止带之功。

加减:若带下量多,清稀如水者加鹿角霜10克;兼浮肿者加益母草30克;兼食欲不振者加陈皮10克;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各10克。

病案举例:张某,女,43岁。白带朝夕不止10余日。患者面色苍白,身体倦怠,头晕腰痛,小便清长,脉沉缓,舌苔薄白。此为脾肾阳虚、中气下陷之证。治宜温肾健脾,升阳固脱。处方:白术50克,党参、乌贼骨各20克,泽泻、川断、鹿角霜各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龙骨、牡蛎各15克。服6剂后,带下基本已止,余症减轻,嘱其再服10剂,巩固疗效。后随访未见复发。

治风湿痹症妙方——四藤一仙汤

祝谌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京城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擅长治糖尿病、痹症、胃肠病和妇科病。祝老认为,关节疼痛多属中医痹症范畴,痹症者多由风、寒、湿三邪杂合致病,造成筋脉阻滞、关节不利、气血不通,故而不通则痛。临床症见关节疼痛、活动不便、乏力肢软等。祝老曾自拟四藤一仙汤治疗风湿痹证,临床用之多有验效。本方是祝老针对痹症的主要病机而设的,具有三大特点:①本方药性平和,适用于多种关节疼痛;②通络止痛,药力集中,疗效好;③方简药精,便于临床加味应用。

四藤一仙汤组成:鸡血藤30克,钩藤、络石藤、海风藤各15克,威灵仙12克。

功效:疏通经络,养血活血,解痉止痛。

主治:风湿痹症,本方可作为多种关节痛的基本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本方钩藤清热平肝,缓急解痉;络石藤祛风通络,舒筋消瘀,消肿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脉行络;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通络;威灵仙祛风湿,行经脉,通络止痛。全方药性平和,配伍得当。

加减:体虚之关节痛、产后身痛者加黄芪建中汤,以补虚通络止痛;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长者,加当归四物汤,以温经通络止痛;四肢冷痛者加肉桂等,以温阳散寒。

病案举例:边某,女,32岁。来诊时正值产后1个月余。诉:腰痛,四肢关节疼痛,指(趾)端凉麻痛,畏寒怕风。伴腿软无力,产后哺乳月经未至,大便干,舌暗淡、苔白,脉沉细。祝老辨证为气血两虚,风寒阻络,以补益气血、散寒通络为治则。方用四藤一仙汤合黄芪建中汤为主。处方:鸡血藤、黄芪、白芍、桑枝各30克,钩藤、络石藤、海风藤、威灵仙、川断各15克,桑寄生20克,大枣5枚,甘草6克。嘱水煎服14剂,再诊时诸症好转,祝老根据效不更方的治则,嘱上方加羌活、独活各10克,继服2周,诸症基本消失。

治风湿性肌炎、关节炎妙方——桑枝木瓜饮

董建华,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内科、妇科、儿科杂病,对脾胃病和急性热病研究尤深。有的风湿病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肌肉酸痛,病程日久,寒热之象不甚明显。董老认为,此乃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筋脉,气血流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治疗关键在于舒筋活络,使气血周流。董老曾拟桑枝木瓜饮治疗此类风湿病,疗效好。

桑枝木瓜饮组成:桑枝20克,木瓜、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路路通、海桐皮、五加皮各10克,丝瓜络5克。

功效:舒筋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性肌炎及关节炎。以筋脉拘急,肌肉酸痛,病程日久,寒热之象不甚明显为主症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本方无大寒之品,也无燥烈之药,以桑枝、木瓜、海风藤、络石藤、海桐皮祛风通络,缓急舒筋;五加皮强筋利湿;鸡血藤、丝瓜络、路路通养血通络舒筋。对症用之,多能收效。

病案举例:瞿某,男,45岁。患风湿性关节炎10年。近2个月来,两肢沉重拘紧,步履不便,右上臂酸麻,抬举不利,大便不实,舌暗苔黄,脉沉细而涩。治宜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方用桑枝木瓜饮加苍术6克,服12剂后下肢拘紧感减轻,大便成形;再以羌活换苍术,续服20多剂,上臂已能抬举,诸症基本消失,收效良好。

治慢性膝关节炎妙方——通经活利汤

郭维淮,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对中医骨伤科学有很深造诣,擅长骨折、脱位(包括陈旧性关节错位)的治疗以及运用中药治疗各种慢性腰腿痛。慢性膝关节滑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因其易反复发作,治疗上颇为棘手。郭老治疗此病采用内服外洗,配合功能锻炼,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内服方?通经活利汤组成:黄芪30克,当归、柴胡、丹皮、牛膝各10克,川断、秦艽、桑寄生各12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外洗方?甘戟利节汤组成:苏木、花椒、大戟、甘遂、甘草各15克,红花、黄柏、荆芥、防风各10克,伸筋草、艾叶各30克,米醋500毫升。用法:水煎洗患处,每剂药用3日,每日早晚各洗1次,每次15~20分钟。

功能锻炼方法:患者仰卧,患肢直伸足背屈抬高自80°左右屈曲膝关节达130°左右(足不能着床),然后再将小腿伸直放床上。开始时每次做3~5遍,慢慢增加遍数,最多不能超过20遍,每日起床和睡觉前各做1次。

功效:活血化瘀,化湿通络。

主治: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症见膝关节慢性肿胀疼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肤色及温度无变化,活动轻度受限,局部无明显压痛点,日久可见大腿肌肉萎缩。

方解: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郭老用内服方通经活利汤达活血化瘀、化湿通络之效;外洗方活血软坚,舒展筋脉,使气血调达。

病案举例:孙某,男,19岁。一年前发现行走不便,并左膝关节肿胀,休息后减轻。查体见左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轻度压痛,肤色正常。X光片示左膝关节髌上下脂肪垫明显消失,关节滑膜肿胀,骨质未发现异常。诊断为左膝关节滑膜炎。以通经活利汤加土茯苓30克,茜草12克,水煎服10剂。外用甘戟利节汤水煎温敷洗3剂,配合不负重床上功能锻炼后肿胀明显减轻。继服上方加独活10克,5剂;外洗方不变,2剂;加强功能锻炼。诸症消失。

治骨质增生妙方——骨痹汤

关幼波,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骨质增生俗称“骨刺”,属中医“骨痹”范畴。中医认为,“骨痹”多发于中老年人,青年患者偶可见到。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活动量减少,气血运行有所不畅;加之外感寒湿之邪,客于骨髓,发而为痹。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因此,青壮年时期运动量大的人和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进入中老年后如不坚持锻炼,较常人容易患“骨痹”。关老拟有一专治骨痹方——骨痹汤,临床用之收到良好效果。

骨痹汤组成:白芍30~60克,生甘草、木瓜各10克,威灵仙15克。

功效:滋补肝肾,祛邪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足跟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本方由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筋急,药性守而不走;加入木瓜性味之酸温,威灵仙药性之辛温,加强了柔筋缓急止痛作用,同时取其温通走窜的功效以达到祛寒、除湿、通络的目的。全方敛而不守,行而不燥,阴阳兼顾。

加减: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30克,姜黄10克;气虚者加黄芪15克;疼痛剧烈者加桃仁、红花各10克;腰椎骨质增生,加川续断、桑寄生各30克;足跟骨质增生,加牛膝15克,淫羊藿10克。

病案举例:董某,男,67岁。患腰腿疼痛30余年,曾有外伤史。近来疼痛加剧,不能转侧翻身,夜间痛甚,彻夜不眠,自觉腰背如针刺似刀割,痛苦万分。经检查发现第四、五腰椎有显著侧弯,右腿肌肉萎缩。X光拍片示:颈椎、腰椎、胸椎多处增生。脉象沉紧,舌淡苔黑润。此乃“骨痹”,为肾虚劳损,寒湿滞络,瘀血内阻,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作活血化瘀、祛寒除湿治其标,定其痛,再以温补肝肾、养血温经固其本。处方:白芍、赤芍各30克,生甘草、木瓜、当归各10克,威灵仙、骨碎补、牛膝各15克,血竭3克,川椒、乳香、没药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用3剂后疼痛大减,原方再服3剂,剧痛转为隐痛。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调治3个月,疼痛全止。

治运动损伤妙方——化瘀通痹汤

娄多峰,全国名老中医,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治痹证、骨伤科疾病。娄老认为运动损伤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损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导致痹证,此证临床以实证多见。此类病证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治疗时单用祛风除湿药收效不佳,而以活血药为主,佐以祛风除湿药则收效颇佳。娄老拟有一专治运动损伤的方剂——化瘀通痹汤,临床用之效果好。

化瘀通痹汤组成:当归18克,丹参、透骨草各30克,鸡血藤2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延胡索、香附各12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主治:损伤后遗症,如网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乳香、没药,前者治血,后者散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目的。

加减:凡见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因素紧密相关者即可投用本方。偏寒者加桂枝;偏热者加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

治鼻窦炎妙方——辛前甘桔汤

张赞臣,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喉科专家,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对眼、耳、鼻、喉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老认为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慢性者多见虚实夹杂之症,但治总以清泄为主,运用通窍、排脓、化湿、疏风、清热、止痛等法,佐以扶正之品,因久病易伤正,常需通调兼施。张老自拟辛前甘桔汤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辛前甘桔汤组成:辛夷花、防风各6克,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桔梗4.5克,生甘草3克。

功效:疏风清热,通窍排脓。

主治:鼻窦炎,症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伴听力减退等。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辛夷花入肺经,善散风宣肺而通窍,配以防风加强祛风之力;前胡辛苦微寒,降气化痰开泄通窍,配桔梗,一开一降,祛痰排脓,辛开苦泄;薏苡仁甘淡渗湿,有清肺排脓健脾之功,又能生津润燥;合天花粉可加强消肿排脓作用而不伤正;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全方药性平和,通调兼施,宜于慢性病者服之。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各9克,与原方防风相配,即成“前胡玉屏风汤”,使之补而不滞;鼻塞重者加细辛3克,藿香6克;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母各9克;分泌物黄稠加瓜蒌仁、冬瓜仁各6克;黏膜水肿甚者加茯苓、泽泻各9克;黏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各6克。兼有头痛者,据头痛部位不同分经用药,如前额痛者加白芷、藁本,颞部痛加白芍、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痛加蔓荆子,眼眶痛加决明子。

此外,还可同时配合外治法,张老家传的“鼻渊散”,适用于鼻渊常流黄浊涕、腥臭难闻者。鼻渊散组成:辛夷花30克,薄荷叶6克,飞滑石、硼砂(风化)各9克,大梅片0.9克。共研细末,过筛后用,吹鼻内每日2~3次。方中辛夷花、薄荷叶辛通鼻窍,滑石渗湿收涩,硼砂化浊祛腐,合用之有清热化湿、通利鼻窍的作用。

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妙方——育阴愈疡汤

施奠邦,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从医近60年,擅长中医诊治内科疑难杂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施老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范畴,常反复发病,缠绵难愈,多因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亏耗真阴,伤及心肾,阴液不足,虚火上炎口腔而发病。平时如能注意口腔卫生,少食辛辣厚味之品,戒除不良嗜好,可减少本病的发生。施老曾自拟育阴愈疡汤治疗本病属阴虚者,疗效颇佳。

育阴愈疡汤组成:生地20克,天冬、麦冬、沙参各10克,石斛、玄参各12克,茵陈15克,马勃(包煎)、升麻、甘草各6克。

功效:育阴生津,清热解毒。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症属阴虚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另用地骨皮15克,五倍子6克,水煎500毫升,漱口,每日1剂,1日3次。

方解:本方生地、麦冬、沙参、天冬清热育阴生津;茵陈之用,寓意深妙,其气清芳,性寒味苦,苦能除湿,寒能清热,芬芳透达,以散郁火;马勃合玄参清热解毒,以利咽喉;升麻引药上行,升清解毒;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另用滋阴收敛之药地骨皮、五倍子煎汤漱口,内外兼治,以促溃疡愈合。

加减:心火重者,加黄连、淡竹叶各6克;胃火灼热者,加黄芩、生石膏各6克;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者加黄柏、知母各8克。

病案举例:王某,女,38岁。患者口舌生疮,灼热疼痛7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今又复发加重10日,痛连咽喉,饮食难进,自觉口臭、便秘、尿黄。检查:舌尖及舌右侧边各有直径0.5厘米溃疡一处,右颊黏膜有直径0.7厘米溃疡两处。疡面周围红肿,中部凹陷色白,舌质红、苔黄稍厚,脉数实。辨证属心胃二经郁火炽盛,日久伤阴之候。治当清热育阴、散郁止痛之法。药用:黄芩、天冬、麦冬各10克,黄连、马勃(包煎)各6克,石膏30克,生地20克,茵陈15克,升麻5克。水煎早晚分服。另用地骨皮15克,五倍子6克,水煎500毫升,漱口,每日1剂,1日3次。连服5剂,口疮已愈,咽痛亦止。随访未见复发。

治过敏性疾病妙方——过敏煎

祝谌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等职。祝老自创过敏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经实验研究,过敏煎确有抗过敏作用。本方为祝老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基本方,临床用之疗效颇佳。

过敏煎组成: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克。

功效:祛风清热。

主治:各种过敏性疾病。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可取上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若皮肤痒者可用药渣煎汤外洗患处,以增强疗效。

方解:方中银柴胡味甘苦性凉,清热凉血;防风味辛甘性温,祛风胜湿;乌梅味酸性平,收敛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生津,滋肾涩精。4药合用,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收者顾其本,散者祛其邪,故对过敏性疾病有良效。

加减:过敏性荨麻疹属风热者加菊花、蝉蜕、金银花、薄荷各9克;风寒者加升麻、荆芥各10克;血热者加丹皮、紫草各12克;热毒内盛者加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各12克。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苏子、白芥子、杏仁各9克。过敏性紫癜加藕节炭、荆芥炭、茜草根、旱莲草各15克。过敏性鼻炎加白芷、辛夷花、菊花、苍耳子各10克。冷空气过敏症加白芍6克,生姜15克。

病案举例:王某,男,26岁。全身刺痒2年余、经医院确诊为过敏性荨麻疹。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刺痒难忍,晚上加剧,划痕后2分钟起条状荨麻疹,色红,突出皮肤,伴脘腹疼痛,时轻时重,舌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血燥受风。处方:银柴胡、乌梅、荆芥、丹皮、白蒺藜各10克,五味子、防风各12克,生地、紫花地丁各15克,炙甘草、红花各6克。连服12剂,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药渣煎水外洗,6日后症状基本消失,12日后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