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始祖神农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中,唯一一部药学专著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药学的始祖。
“神农”就是中国历史所讲的“神农氏”,亦即“炎黄”二帝中的炎帝。和黄帝一样,神农的心中也装着天下百姓的疾苦,他看见百姓们被伤病折磨无法医治,决心为天下百姓寻找治病疗伤的良药。于是,神农翻山越岭,四处寻找,采集各种能治疗疾病的草药。他对采集的草药,每一种都要亲口尝试,以体验、鉴别草药的功效。
有一天,神农尝到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顿时觉得淡淡的清香在口中弥散,口中津液甚多,口干舌麻的感觉没有了,且精神振奋,头晕目眩的不适也消失了。神农感到非常惊奇,又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叶不同,以前从未见过。由于当时嚼服这种叶子时,他感觉到有一股清气从头到脚在全身行走,就像巡查似的,走遍了四肢百络和身体里面的各个器官,走到哪里哪里就似乎变得清爽起来,所以神农就把这种叶子命名为“茶”,取其与“查”同音。后来,神农把茶作为身边必备的东西,每次尝草药中毒,都靠茶来解救。因此古籍就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记载。据说,这就是中国人喝茶的由来。
神农历尽艰辛,尝遍百草,并把各种药的药性、功效一一记录,写出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医最早的药典。但是,最后神农尝到了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由于毒性太大,而且发作太快,结果毒发不治。神农为拯救人们的生命健康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纪念他,后世尊称他为“药王”,中医界习惯将神农称为中药学的始祖。
中医与“悬壶济世”
过去,人们把医生开业称作“悬壶”,医生把“悬壶济世救苍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悬壶”的说法有何来历呢?其实,这个“壶”应该是“葫”,即“药葫芦”。葫芦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外壳坚硬,把中间的瓤掏空后,就成了个绝佳的容器。古时候,许多医生走街串巷为人治病时,总是把药装在葫芦里,慢慢地,“药葫芦”就成了医生的象征。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当摸不透人家的意图时,会说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是这个意思的延伸。
古代中医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使用葫芦呢?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很想学习医术为人治病。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药的老翁,据周围的人说,老翁医术高明,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都能立即见效,药到病除。于是,费长房就想拜老翁为师。他悄悄跟在老翁身后,一直跟着老翁进了一家小酒店,最后只见老翁突然化作一道烟,钻进了一只挂在酒店墙上的葫芦内。费长房明白这老翁决不是等闲之辈,更坚定了他拜师的决心。于是,第二天费长房在那家酒店里靠近葫芦的位置准备了一桌上等筵席,恭候老翁出来。果然,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了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拜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就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予他。费长房很快就学成医术,临床治病疗效极佳,声名远扬。老翁见他已学成,就云游四方去了。
之后,费长房为纪念老翁,行医时总是将一个葫芦挂在身上。从此,行医之人纷纷模仿,都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自己医术高超。当然,也有些庸医或骗子挂起葫芦滥竽充数,人们也会说他们“挂葫芦,卖假药”。
“神医”扁鹊
据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医叫秦越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都用上古传说中的名医的名字“扁鹊”来称呼他。
一天,扁鹊带领子同、子明、子游、子越、子仪5位弟子到各国行医,路过虢国,看到虢国全国民众都在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原来,虢国太子近日突然昏死过去。虢国国君下令举国上下都要为“死去”的太子祈祷,以保佑其灵魂早日安息。
扁鹊与弟子们来到虢国王宫前,要求进宫为太子治病。守门的大臣中庶子瞥了扁鹊一眼,不屑地说:“我国的名医已为太子治疗几天了,都没有什么起色,太子早已归天。你们这些到处游走的民间医生有什么把握能使太子起死回生?简直是痴人说梦,连小孩子都不相信!”
扁鹊一颗治病救人的热心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不禁仰天长叹:“你太不了解我!这就好像用竹管看天空,想了解的太大,能见到的太小;又好像用锥子刺大地,想刺的地方那么广阔,而所能刺到的却是如此狭小!我行医走四方,见过、治过许多这样的病人。贵国太子的病叫做尸厥,这是内在的阴气不能向外散发,在外的阳气不能向里回归,气血不能循环,表里不能沟通,上下不能升降造成的。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摸一摸太子的大腿,应当是温暖的;仔细听一听太子的鼻息,或用一缕毛发测验一下,他应当还有微弱的气息。如果是这样,就有生还的可能。”
扁鹊义正词严的话,令中庶子大吃一惊,他急匆匆地往宫内跑去。中庶子按照扁鹊所说的在太子的身上一试,果然如扁鹊所料!他慌忙报告虢国国君,国君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回过神来,站起就往外跑,鞋子都来不及穿了。他担心扁鹊一气而走,太子就没救了。
国君跑到扁鹊面前,也顾不得君臣礼仪了,慌忙施礼:“先生幸临小国,寡人幸甚!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儿子,我就这么一个贤能的儿子啊!”国君话未讲完,已经泣不成声了。
扁鹊师徒急忙进宫急救,他们来到太子的病榻旁,经过简单的诊察后,立即取出治病的工具忙起来:扁鹊取出银针为太子取穴位扎针,子明按穴位用艾条施灸,子游顺着经络为太子按摩,子仪、子越为太子舒展肢体,子同在一旁捣药。
虢国太子经过一番治疗,慢慢睁开眼睛。他被眼前忙乱的一切弄糊涂了:“你们这是做什么?我怎么了?”
虢国国君看到儿子苏醒过来,破涕为笑,大声说:“我的儿啊,你可吓死我了!你快谢谢扁鹊先生吧,如果不是他和他的弟子们,你怎么能活过来呢?”太子闻言深为感动,欲下床向扁鹊行礼,被扁鹊劝阻了。
又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虢国太子完全康复了,扁鹊告辞时,太子依依不舍,称其为恩人与再生父母。
此事传开后,许多人称扁鹊为“神医”,认为扁鹊的医术能“起死回生”。扁鹊知道后不以为然,他向人们解释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复生。其实是病人还没有死,我只不过用医术使他苏醒过来恢复健康而已。
扁鹊拜师的传奇经历
古代中医大多以拜师授徒的形式传承的,许多人的师承过程充满传奇色彩,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则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据汉朝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的师傅长桑君,就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名医。
扁鹊是渤海郡郑人,姓秦,名越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为了谋生,童年的扁鹊到城里一家旅馆当服务员。扁鹊待人热忱,做事勤快,聪敏颖达,不管是客人还是旅馆的伙计们都非常喜欢他,很快扁鹊就升任旅馆的主管。
当时,精通医术的长桑君经常到郑州来给人看病,也经常在扁鹊所主管的旅馆住宿。长桑君虽貌不惊人,但医术却非常精湛,许多久治不愈的奇难杂症,都在长桑君的手下获得治愈。而且长桑君医德高尚,对前来求医的穷人不仅不收诊金,还向其施舍药费。但由于长桑君衣衫褴褛,且不拘小节,因此并不被当时的上层社会所重视,只被人们视为是清贫的江湖游医。
然而,通过长期的观察,扁鹊认为长桑君并非寻常医生,一定胸怀绝技,于是在长桑君每次到旅馆住宿时,都非常恭敬地接待他,对长桑君非常尊重,有求必应,而且在长桑君钱囊拮据时还经常接济他一些食宿的银两,使长桑君十分感动。
经过与扁鹊长达10多年的接触,长桑君认为扁鹊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时机成熟时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他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长桑君招呼扁鹊到自己的房中,关好门后悄悄地对扁鹊说:“我老了,不想使自己的医术失传,我观你10余载,你酷爱医道,顽强刻苦,赤诚如一;你心地善良,体恤穷人,将来必成大器。现在我把我的秘方传授给你,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你行医要永远立身为民,以普济众生为本——切记!切记!”扁鹊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我一定遵命。”长桑君这时从怀中拿出一些药给扁鹊,并吩咐说:“你千万要记住,用未落地的露水为药引服用这些药,连服30天,你就能洞察一切事物了。”然后,长桑君又拿出自己的全部秘方医籍交给了扁鹊。扁鹊恭敬地接过药和秘方之后正要道谢,抬头一看,却发现长桑君已不见了踪影,扁鹊感到十分惊奇,心里猜想:长桑君一定不是凡人吧。
扁鹊按照恩师的指点服药30天,顿觉眼明如镜,能洞察人体内的隐疾病症。扁鹊遵从长桑君的教诲,刻苦钻研师傅所传授的秘方医籍,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终于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中医药学家。
中医食疗的始祖——扁鹊
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不仅讲究食品的味、色、形,而且非常讲究“寓药于食”。所谓“寓药于食”就是药膳的食疗,即在食品中添加中药,制成药膳服用,以强身健体,疗疾治病。而制作中医药膳的始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赵国权贵赵简子患重病,5日不省人事,扁鹊为其治疗两天半后,赵简子病愈清醒。赵简子为答谢扁鹊救命之恩,将邢州蓬山的4万亩地赐予扁鹊。
扁鹊带领弟子来到蓬山,看到此处高峰林立,古树参天,漫山遍野长着珍贵中药材,十分高兴。然而那时的蓬山人,身居深山不识宝,只相信巫婆神汉,不相信山上的一把草、几片树叶能治病,尽管扁鹊及其弟子磨破了嘴皮劝说,他们就是不相信扁鹊所说的道理,这下可把扁鹊给难住了。
怎么样才能使蓬山人相信中医中药呢?经过反复思考,扁鹊及其弟子在蓬山脚下的一块平地开了个烧饼铺,开始了他的卖烧饼生意。
扁鹊的烧饼与众不同,外形不是圆的,而是呈一头大一头小的药葫芦形,饼的两面还压上“扁鹊饼”3个字,就如现代的商标。
扁鹊饼的形状与众不同,其制作方法也与众不同。扁鹊及弟子从蓬山上采来各种中草药,按处方配伍后,用山上的九龙泉水煎熬,再用药汤和面,调味后烙制成饼。
扁鹊还因时制宜,根据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分别处方配药,烙制成春饼、夏饼、秋饼和冬饼。
春饼:人吃了不犯“春困”,精神倍增,不易患伤风感冒。
夏饼:人吃了全身清凉舒适,头不晕,眼不花,不会中暑发烧。
秋饼:人吃了胃口好,二便通畅,尽管秋季气候多变,忽冷忽热,却不会闹肠胃病。
冬饼:人吃了全身暖和,不畏严寒,老人吃了不易患咳嗽气喘,精力充沛。
这样,春饼防风寒,夏饼祛酷暑,秋饼调肠胃,冬饼驱寒防咳喘,引得蓬山人纷纷前来购买,扁鹊饼渐渐成了蓬山人一年四季的主食之一,使得这里的老人健康长寿,孩子聪明活泼。由于扁鹊饼物美价廉,因此扁鹊的烧饼生意越做越红火,扁鹊用卖烧饼赚来的钱在蓬山建起了一座扁鹊堂,开始在当地坐堂行医治病。
扁鹊及弟子为民众治病不收钱财,他们的仁术医德赢得了蓬山人的信赖,扁鹊不仅为当地民众治好了疾病,还教他们辨认中草药,传授防病治病知识。从此,蓬山人改变了过去“信巫不信医”的旧习俗,开始信赖中医中药。扁鹊通过食疗使民众接受中医的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
华佗与中药
在中国古代,“药”总是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当一位患者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候,医师能用一剂良药将其治愈,人们便称之为“起死回生”、“药到病除”;当一个人陷入必死的绝境时,人们又会说他“无可救药”了。所以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药”的功能,有着许许多多的神奇的描述。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就经常用“神药”救人于水火之中。有一次,广陵太守陈登忽然感到胸中烦闷,面色红赤,厌食,华佗为他诊脉之后说:“你胃里寄生着一种虫子,是吃鱼腥类的东西所致。”于是华佗为陈登煎了2升中药汤,陈登喝下去之后不一会就吐出了3升多虫子,它们的头是红的,还能活动,吐出虫子后陈登的病立即好了。华佗又对陈登说:“你的病3年之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如果遇见高明的医师还可以治愈。”到了第三年,陈登果然再度发病,但是华佗不在,结果不治而死。
有一位名叫李成的军吏,终日剧咳不已,夜间失眠。华佗送给他3钱中药粉,李成服后当即吐出2升脓血,病也渐渐好了。华佗告诫李成说:“18年后你的病还会复发,到那时如果不吃这种中药,一定会死的。”在李成的要求下,华佗又给他一剂药,以备发病时用。5年后的一天,李成见到邻居有一位病人与他当年的病症十分相似,病情危急,李成顿生怜悯之心,把华佗留给他的药让那位病人吃了,病人终于获得救治。李成又去找华佗,想再要一剂,正遇上华佗得罪了曹操,被关在监牢里,李成便不忍心向华佗提要药的事。18年后,李成旧病复发,这时华佗早已被曹操杀害,所以李成无药救治而死。
有趣的是,曹操也落入了与李成类似的境地。曹操患有头风痛,经常头痛,请华佗诊治。华佗认为,此病需要长期治疗,否则无法去除病根。但华佗又不愿终日侍候曹操,便借故躲在家中。曹操发病时,屡次派人去请,华佗仍不肯上路。曹操大怒,将华佗抓了起来,并且说:“华佗明明能够治好我的病,却不肯彻底治愈,他是想以我的病抬高自己,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根治疾病的。”于是将华佗杀害。后来曹操最宠爱的小儿子仓舒病重久治不愈而亡。曹操叹息说:“我真后悔不该杀了华佗,如果华佗还在的话,我的爱子也不会死了。”
“起死回生”的名医孙思邈
2001年,我国西北地区曾发掘出一座古墓,墓中有一具干尸。与一般干尸不同的是,这具干尸面部狰狞,身体多处骨折,尸体下部有一个莲蓬状的粘连物。经过考古学家的反复考证,证实这是一个难产的产妇,昏迷后被误认为已死亡而匆匆埋葬掉。当她醒来时,已在坟墓中,虽拼命挣扎,甚至弄断了骨头,也最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无独有偶,唐代著名中医专家、药王孙思邈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差点被“活埋”的孕妇。
一天上午,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列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他于是站在路边避让观看。突然,孙思邈发现情况不对,急忙一下子冲上前去,挡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人还没有死!”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胡说。”孙思邈说:“人要是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着鲜血,怎么说人死了呢?”众人低头仔细察看,棺材木缝中果然有一道细细的血丝流出来。于是开棺察看,只见棺内躺着一位青年妇女,面黄如纸,小腹隆起,裤裆正向外渗着鲜血。“死者”的丈夫哭着说:“我妻子婚后多年没有生育,这次好不容易才怀孕,眼看就要生产了,却不幸难产死了。”孙思邈试了试“死人”的鼻息和脉象,从药箱里取出3根银针扎入她的3个穴位,孕妇很快便苏醒过来。周围的人都万分惊奇。孙思邈又送给孕妇的丈夫一个药方,一幅图,嘱咐他:“赶快把孕妇抬回家,喝下这剂药,再按图接生,保证母子平安。”孕妇的丈夫同妻子回家后,按孙思邈所说的去做,果然顺利生下一个大胖娃娃。
以上的病例说明,孙思邈的精湛医术同他的善于仔细观察是分不开的。正如《历代名医图赞》所言:“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人们请中医看病,医生开出药方后,病人都要持药方到药房或药店去“抓药”,即请售药人员按药方的品种与分量配好一剂中药,为什么这一过程叫“抓药”呢?这得从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起。
唐朝初年,有“药王”美誉的名医孙思邈经常云游天下,到各地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当地生长着珍稀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集,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由于采集的药材品种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孙思邈特意制作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在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天,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闻一阵狗叫,看见有一位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哎呀哎呀”的痛苦喊声。原来她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孙思邈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他都很方便地直接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中药配方每味药药量不需很多,总是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抓药”。
到了宋代,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也仿照孙思邈的办法,将药柜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再隔成4个小方格,以方便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面写上中药名,而且相同功效的药材放在同一排抽屉中,这样抓药就很方便快捷。
以前有一些老药工,常年在药店抓药,甚至能达到一次用手抓药而药量“一抓准”的程度,每次用称验证都分厘不差,亲眼所见者都感到实在神奇。
同仁堂与康熙皇帝
北京著名中药店同仁堂的创始人名叫乐显扬,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乐显扬祖上数代行医,乐显扬也因医术高明当上了清代太医院的吏目。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全身长满红色疹子,瘙痒难忍。宫中的御医们用了许多药都治不好。一气之下,康熙停服所有药物,微服私访,到宫外散散心。当他路过一家小药铺时,虽已夜深人静,却听到药铺内传出琅琅读书声,这引起了康熙的好奇,于是他敲门走了进去。寒暄之后,康熙请店中读书的郎中为他看病。郎中察看了康熙身上长的疹子后说:“先生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所以皮肤出现红疹而且发痒。”康熙问道:“此病能治好吗?”郎中肯定地回答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药架上的一个罐子,摊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郎中将药包好后告诉康熙:“这是大黄,你拿回家去,用这些大黄煮水100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3次,多则5次,即可痊愈。”康熙半信半疑,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先生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使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取。”康熙携药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泡入药液中,就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3遍后,全身竟已不再瘙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疹子一个也没有了。
康熙治好病后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这家小药铺。通过交谈知道郎中名叫乐显扬,他无意仕途,只想开家大药房,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治病,只是苦于没有资金。于是,康熙叫乐显扬去内务府取钱开办药房,并将药房定名为“同仁堂”。乐显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用大黄治好的这位“先生”竟然是当今皇上。乐显扬在康熙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同仁堂从此开始了它济世救人的历史。
雍正皇帝即位时,钦定同仁堂向皇宫御药房供药,从此同仁堂独办宫廷用药直至清末,历经八代皇帝,达188年。由于有皇室背景,加上同仁堂的药材质量有保证,丸药制作严谨,因此在中医界及民间获得很高的声誉。
诚心拜师的名医叶天士
清朝名医叶天士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刻苦钻研医术,14岁父亲去世后,他便外出四处拜师。10多年间,叶天士先后从师17人,汲取众家之长,成为一代中医名家。
一天,叶天士在苏州的家中接诊一位患头痛病的书生,仔细检查后,叶天士告诉病人,他已患上“消渴病”,即将大发作,而且已无药可救,唯有等死。书生闻言沮丧地离开了。然而一个多月后,这位书生又来找叶天士,叶天士见他不但没死,反而体态健硕,十分惊异,忙叩问缘由。书生说上次离去后,转往游览金山寺,偶遇寺中主持慧一禅师。慧一也诊断他消渴病将发,告诉他多买些秋梨,待发病时,渴则以梨代茶,饥则蒸梨当饭,食梨过百斤,定能痊愈。书生一一照办,果然大难不死。他这次来是专程去向慧一禅师面谢救命之恩,并顺便探望叶天士。
叶天士听罢,只觉满面羞愧,无地自容,当下赔礼道歉。送走书生,叶天士立即摘牌停业,亲赴金山寺拜师学艺。因叶天士在社会上已闻名遐迩,妇孺尽知,怕慧一不收,于是改名“木圭”,居然瞒过慧一,当上了慧一禅师的徒弟。
数月后的一天,有人将一个腹胀大如孕妇的病人抬到金山寺,病人自诉已腹痛数年,如今更甚。慧一禅师先诊,又叫叶天士复诊开方。叶天士诊断为寄生虫病,处方用白砷三分。慧一看过药方后把白砷的分量加至一钱,叶天士惊问道:“白砷有剧毒,用三分足以将虫杀死,用一钱,病人怎么受得了?”慧一不以为然地笑着说:“你的医术之所以比不上我,就在于过分谨慎,你只知病人腹中有虫,却不知虫之大小,据老僧判断,此虫已长达2尺余,三分白砷仅能将虫毒昏,苏醒过来势必复发。用砷一钱,才能把虫杀死,永绝后患。”说罢当场让病人服药,并吩咐说:“先回去吧,晚间必有大虫随粪便排出,可叫我徒弟看。”第二天,病人家属果然送来一条2尺多长的赤色大虫,并报说病人已安然无恙。
叶天士至此心悦诚服,于是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慧一。慧一笑着说:“从你第一次开方,我就猜出是你了!”当下两人相对大笑。叶天士欲重行拜师之礼,慧一谦辞不受,但他也被叶天士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将自己平生积累的经验、秘方,都传授给叶天士。从此,叶天士的医术更上一层楼。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是中医界常使用的一句习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当不了一个好宰相(“宰相”为古代官名,相当于现代的首相、总理),情愿当一个好医生。言外之意是说,医生的职业非常光荣,做一个治理人体的医生的意义和做一个治理国家的宰相差不多。这句话常被用来鼓励医生们要认同和喜爱自己的职业。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话与北宋名儒范仲淹有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为世人所熟知,而“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也是范仲淹的名言。据宋人吴富所著《能改斋漫录》第十三卷《文公愿为良医》记载:有一次,范仲淹到庙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上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范仲淹:“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不是太卑微了吗?”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才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从此“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一名句流传开来。
后世许多中医生,在这一名句的鼓励下,把自己治病救人的职业看得和宰相普济万民的事业同等重要,从而忘我工作,救死扶伤,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魔针”黄石屏
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部轰动全球的介绍中医针灸的电影“魔针”,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一代武术大师黄石屏。既然号称“魔针”,那他究竟魔在何处呢?
民国初年,袁世凯患严重的“头风痛”,诸医无策。得实业家张謇引荐,“金针”黄石屏往诊。至则先索银元两万方为诊治,袁世凯虽怒却无奈,只得应承。只见一针甫下,头痛立止。袁世凯大喜过望,题以“一指回春”牌匾相赠,又奉诊金4万银元为谢。而黄石屏将钱全部赠与张謇用于创办实业,以振兴民族工业,足显名医风范。而张謇亦患风瘫与腿痹多年,也是黄石屏用针灸治愈。此外,还传说黄石屏曾治愈过慈禧太后的腰痛及德国妇女戴利丝腰间碗大的赘疣。黄石屏的针术缘何如此神奇?奥秘就在于黄石屏除了擅长针灸外,还是一个武术家与气功师,他将武术、气功结合运用于针灸之中,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石屏的祖父与父亲皆为武林高手,黄石屏从小即随祖父习武,“先于烈日或月亮之下,脱去衣服,倒提两脚乱抖,轰松全身骨节,然后摸擦周身皮肉,并用药水洗澡,以健肤体。稍长,教以内外少林气功,继而授以十八般武艺,直至擎千斤于一指,捻砖石而成泥”。又令其练习投掷鸡毛,10岁时便可投掷一丈开外;又练指功,以手击墙,墙砖成洞。黄石屏之父黄良楷,道光年间中武举,与御医聂厚生交情很深,聂厚生擅长针灸,遂授予黄石屏针灸之术。
黄石屏针法的特点是用自己精通的拳术和气功,将内气通过针灸施于患者之穴位,从而产生不可思议之神奇疗效。据一患者回忆,黄石屏“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然后操针在手,擦摩数次,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穴位处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直达病所,而疾病霍然而愈。”可见,黄石屏通过将针灸与武术气功结合运用,才针神效奇,名扬四海,成为一代中医针灸大师。
精通中医骨伤科的拳师黄飞鸿
近代武术大师黄飞鸿,是广东南海西樵陆州乡人,在广东民间流传着许多黄飞鸿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黄飞鸿还是一位中医骨伤科高手。
黄飞鸿的父亲黄麟英曾获广州市武术擂台冠军,黄飞鸿的拳术就是其父传授的。黄飞鸿从几岁开始就一边学武,一边学习中医骨伤科知识,背诵药方,还常跟随父亲在江湖上云游。
有一次,黄飞鸿与著名拳师林世荣到广州海幢寺游玩,看到寺内聚集着众多人群,寺里有个虎背熊腰的“铁头僧”,对着满满围了数圈的人群自吹自擂说:“我初练武功时,用头把粗砂舂成碎粉;然后换上小麻石,又用头舂成碎粉;再换上小铁块,又舂成碎粉,如此连续3次,‘铁头’功夫便大功告成。如今我的脑袋刀斩不入,无坚不摧,放眼广东省,无人能过得我这个铁头关。”林世荣一边听一边抿着嘴笑,后来实在忍不住,竟笑出声来。这可把“铁头”和尚激得火冒三丈,要向他挑战。林世荣见黄飞鸿没有阻拦,便欣然答允,并摆开架势。铁头僧虚晃两拳便腾身跃起,以铁头向林世荣的胸口撞去,林侧身闪过,并还以颜色,飞起“月影脚”踢之,把铁头和尚踢出一丈多远。落地时,和尚的肩关节正好撞在寺院的石阶上,林世荣见状,赶忙上前将其扶起。
狼狈的铁头和尚此时肩部及肱骨上部已经跌伤,手屈转向后,一手发软,不能抬举,不能向前,和尚面色铁青,连声呻吟。黄飞鸿见状立即趋前俯身检查,知是肩关节脱位,立即用手指点他的肩井、曲池要穴,使其局部麻醉止痛。再令铁头和尚坐在矮凳上,自己平躺在地上,用左脚蹬其腋窝,双手拿住对方右手手腕,并使其内收,同时用力手拉脚蹬,但听“咔嚓”一声,黄飞鸿知其肩关节已复位,遂跳起身,用“上至脑后,下过胸前,反手于背”的功能检查法检查复位效果。不一会,术到回春,铁头和尚手动自如。围观者纷纷称赞:一代武术大师黄飞鸿的理伤之术果然不凡。
习武之人练武过程中难免伤筋断骨,因此许多练武者都自学中医骨伤知识,以自我治疗。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也和中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中医骨伤科在理筋接骨方面的神奇疗效,使得许多著名武术家也成为有名的骨伤专家,黄飞鸿还专门开了一家“宝芝林药店”,当时在广东非常有名气。
名中医治愈印尼总统的肾病
印度尼西亚开国总统苏加诺,长期带领印尼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别具风格的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着印尼历史,并为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崇高威望。
到了晚年,苏加诺积劳成疾,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已经威胁到生命。特别是他的肾病非常严重,左侧肾脏在检查时不显影,这意味着其功能已基本消失。各国西医专家会诊后均建议切除左肾。苏加诺不愿意手术,想再寻找一线希望。于是,印尼政府通过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向中国政府要求派遣医疗队。1962年,中国政府应邀派出以岳美中为代表的医疗队到印尼为苏加诺总统进行治疗。
岳美中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自幼体质虚弱,25岁时得了肺病,四处求医,均无法治愈,由此萌生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于是大量购置医书,仔细研读,1年后终于把自己的肺病治好。3年后,岳美中在当地行医诊病,治愈了许多疑难大病,不久医名远扬。
到达印尼后,岳美中经过91天的辛勤治疗,使苏加诺左肾肾功能基本恢复。苏加诺称赞说:“社会主义中国的医学真是创造了奇迹!”苏加诺病愈后,印尼政府向全国发了公报,岳美中因此名扬海外。
1965年,岳美中作为苏加诺总统的特邀客人再次来到印尼,苏加诺亲自把一枚印有“伟大儿子”的银质勋章佩戴在岳美中胸前,以表示对岳美中及中医的敬意与感谢。
岳美中从医50多年,对泌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及热性病、老年病的医治均有较深的造诣,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由于医术高超,他被选送参与******主席、******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并先后9次被国家派往印尼、朝鲜、越南、日本、前苏联等国为各国领导人执行医疗任务,岳美中用自己的高超医术,为中医赢得了国际声誉,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位获美国总统颁发委任状的中医
“这个针里面是不是藏有药?”在美国,田小明用银针给人治病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询问。
田小明现在的头衔很多:美国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所治疗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医针灸顾问,华盛顿骨关节和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瘤研究所委员。还曾担任过美国“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委员。这些职位都和他从事的中医治疗与研究分不开。
24年前,田小明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作为公派留学生来到美国。当时,田小明向美国有关机构申领中医研究经费,却始终批不下来,问及原因,美国人的理由很简单:“要我们认可中医,只要你能证明中医有效果就可以。”好强的田小明决心拿出“有效果的东西”给美国人看。
为让美国医学界了解中医,在开办西医诊所的同时,田小明还给病人提供免费的中医针灸治疗。
机会出现了。时任白宫妇女儿童保健委员会顾问的派吉·皮格女士,受坐骨神经痛的折磨长达数年之久。西医为她做过手术,但效果不理想。
田小明的针灸治疗是她在绝望时的无奈选择。“这是我在美国治疗的第一例严重患者。我当时告诉她,坐骨神经痛是不需要动手术的,我可以先为她进行15次针灸,如果这15次有效,短期内就可以治愈,否则就麻烦了。”田小明回忆说,扎了不到10次针,皮格的症状就减轻了。病愈后,皮格和她的丈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瘤研究所所长,开始在各个场合宣传中医针灸治疗的好处。从此,美国医学界许多人士不再对针灸和中医不屑一顾,而是刮目相看。1991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聘用田小明担任中医针灸临床顾问。在所有15位主任级临床顾问中,田小明是第一个担当此任的华人医生。
用中医治愈参议员丹尼斯·迪康西尼的颈部神经炎,为田小明打开了通往白宫的大门。迪康西尼找到田小明时,已经无法低头,右手也不能写字。经过田小明15次针灸治疗,他的手、头都可以行动自如了。之后,迪康西尼在报告中向克林顿总统大力推荐中医针灸。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也把针灸的地位从“实验用品”提升为有效的医疗技术。
中医的独特疗效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医。2000年12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发布总统令——“基于对田小明品德和能力的特别信赖,我特任命他为‘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由20名专家组成,任务是对世界各地33种传统医学进行评估,提出立法和行政改革方案,将其精华纳入美国主流医疗保险制度。在任委员享有副部长级待遇,是一项终身荣誉。
如今,每年来田小明诊所就医的有上万人次,在美国50个州中,49个州立法承认中医针灸并准予办理执照或注册,全美国针灸师已达3万人。
一位老中医在美国的经历
一位退休后应邀到美国行医的老中医石先生,最近撰文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用中医药治疗的几个典型病例:
前列腺炎是美国男子的高发病,美国各大医院对此病的研究和治疗很重视。一位美国白人患前列腺炎后,不愿做手术,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十分苦恼。他的太太是中国台湾人,从广播中听到我治疗此病的信息,建议他来试试。该患者来诊时症状主要为****抽痛,后腰椎部分抽痛,畏寒怕冷,影响睡眠,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我诊断为肾阳虚亏证,投以八味地黄汤加味,服6剂后,症状有所减轻。坚持治疗1个多月后,所有症状均消失。他十分高兴地说:全市只有您能治前列腺炎。
还有两位美国西医也找我看病。一位是西医内科专家,女性,患肝硬化,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想试服中药。其症状为腹胀、食欲不振、肝区疼痛、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脉弦细无力。我诊断为脾虚肝郁证,用补气健脾、疏肝解郁、活血理气之法加减治疗。患者坚持服中药3个月,症状减轻,食欲增加,体力改善,化验检查也在改善。又坚持服中药3个月,化验检查明显好转,连食管静脉曲张也消失了。这位西医内科专家十分高兴地说:“没想到中药能有这么大的效果!”
另一位美国医学专家是男性,他开有一家很大的诊所,并邀请我到他的诊所参观。这位专家对我说,他们夫妇俩想要个孩子,但他自己精子数少,活动度差,妻子月经不调,一直无法怀孕。我给他们夫妇同用中医药治疗,夫妇俩坚持服中药一年多,夫人终于怀孕了,在43岁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
这位老中医说:我在美国行医10多年,用中医药治好了许多美国大医院治不好的病人,说明中医确实是伟大的瑰宝,它不但在中国人身上有效,在白人、黑人身上同样有效。当然前提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准确辨证,治疗得当。现代医学发展很快,技术很尖端,但它代替不了中医药,中医药正在欧美这些西医药最发达的国度里迅速地发展着。
这位老中医针对国内的中医药现状尖锐地指出:现在许多中药的开发研究走的是“废医存药”的路,如某某药抗炎杀菌,开发出什么鼻炎丸、前列腺炎丸、胃炎丸、降脂丸、降糖丸、降压丸等等,这还要什么中医辨证?不辨证还要中医理论干什么?使用中药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比如黄芪补气,气虚时用黄芪才能显示其疗效,气不虚者服黄芪,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中医在瑞士 疗效赢口碑
以下是一位著名中医师陈先生在瑞士行医期间所治疗的几个典型病例:
一位中年的瑞士男性病人,因腰椎疾病手术后左下肢踝部出现烧灼样剧烈疼痛,用各种方法止痛均无效,最后用吗啡行腰椎椎管24小时滴注,也未奏效。在西医已无法可施的情况下,家属要求转中医治疗。中医师用针灸治疗2次,疼痛明显减轻,再经一周巩固治疗而痛止。当地西医对此十分惊讶,他们说:吗啡椎管24小时滴注是西医最好的止痛法,在此法无效的情况下,中医几次针灸就神奇地止痛了,真是不可思议。
一位男性瑞士青年,患多发性硬化病致食管硬化而滴水难进,为了维持生命,西医只能在腹部开刀插入导管并长期置留,家属每天都要用大型注射管从导管中向病人胃内注入流质饮食。当地西医摇头说:“还是回家好好休养吧,不要浪费钱财了。”病人家属只好请中医治疗。中医师为其针灸10次,约一个半月,病情出现好转,病人可以慢慢饮水了;继续治疗3个月,病人可以慢慢地进食流质食物;再经半年多的治疗,病人终于可以进食半流质和稀软食物。10个月后,病人的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并取出了留置多年的胃管,能恢复工作了。中医所治愈的这例顽症,被当地医生视为神话。
一个男婴,出生6个月后,经常发烧至39?℃,每月发作1~2次,每次须5~7天方可消退。病儿消瘦而萎靡,当地西医查不出病因,治疗也无效果。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家属求治于中医。考虑到病人幼小,服药不便,针灸也难以接受,中医改用小儿推拿手法,推拿后再在曲池、合谷两穴位行快速针法不留针,每周治疗2次。自接受中医推拿治疗1个月,病儿未再发烧。再经巩固治疗2个月,其间病儿虽曾2次感冒,但体温一直保持正常。随访观察1年未见复发。
陈医师撰文介绍说,在瑞士从事中医医疗工作多年,所治疗的病人都是经过当地西医多年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疑难病病人。而中医在国外不能使用西药,哪怕是一片止痛药。所以只能千方百计运用中医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火罐等治疗病人,一般经过10次左右的治疗,临床治愈率达45%左右。
随着中医的疗效在瑞士民众中传开,中医已在瑞士生根、发展,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目前瑞士有中医中心和诊所近200所,700多名既有瑞士医师执照又有针灸师执照的医生正从事中医、针灸治疗工作,中国受聘瑞士工作的中医师达200人。瑞士弗来堡大学设立了中医研究机构,伯立尼大学、苏黎世大学设立了中医针灸课程,瑞士不少学校的毕业生在书写毕业论文时纷纷选择中医针灸为题材。
瑞士保险业开始不向中医开放,但在病人的强烈要求下,保险公司经过认真考察,看到很多长期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人改用中医治疗后疗效非常明显,于是瑞士保险公司增设了附加保险条款,将中医治疗纳入保险范畴。瑞士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多次到中医诊所考察,感叹地说:“我们不是不相信中医,主要是不了解中医,中医的疗效令人感到惊奇!”
俄罗斯的“中医热”
2007年4月逝世的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生前曾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他因病而经常精神不振、行动迟缓,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1年夏,叶利钦辞去总统职位后,应中国领导人的盛情邀请,携夫人来到中国北方城市葫芦岛进行治疗性的休假旅游。20多天后,当70岁的叶利钦再一次出现在俄罗斯的电视屏幕上时,俄罗斯人纷纷惊叹:叶利钦在中国经过几个疗程神秘的中医治疗后,一改以前神疲乏力的状态,突然之间变得步履轻松、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像个年轻的小伙子了。
从此以后,有关叶利钦在中国系统接受中医治疗的各种报道,频频见于俄罗斯各大媒体,中医中药引起了俄罗斯人民的极大兴趣,一时间,俄罗斯出现了“中医热”,中医、中药、中医诊所在俄罗斯大行其道,甚至成了一种超级时尚的象征。
是谁使叶利钦的身体状态发生如此大改变的呢?他就是亲自给叶利钦做保健治疗的中医医师王世和。
王世和1951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20世纪70年代,王世和四处拜师学艺,在几位著名老中医的指导下学习中医推拿按摩术。80年代就读于医学院校针灸按摩专业。经过中医名师多年的悉心指点,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和揣摩,王世和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推拿正骨疗法——“王氏指法”。
王世和在海外行医10多年,经他治疗过的病人难以计数,上至总统、总统夫人、政府总理、内阁部长、军队高级将领,下至平民百姓。王世和应邀为叶利钦治疗期间,他是第一位能够随时出入俄罗斯总统府的中国人。王世和认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在这一泱泱的欧洲大国,在西医药占主导地位的俄罗斯,能为传统的中医中药争得一席之地,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一位中医老教授的感慨
年逾七旬的潘教授是中医药大学的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他行医50多年,治愈病人无数,在中医界及病患者中久负盛名。每逢潘教授到医院坐诊,候诊的病人将诊室围得水泄不通,真可谓“门庭若市”。
一天傍晚,潘教授刚吃完晚饭正在书房休息,门外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潘教授的老朋友,随行的是一位年约40岁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中年妇女不久前得了一种妇科病,****出血不止,且有时出血量较多。已上几家省级大医院请多位西医妇科专家诊治过,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过许多止血药却毫无效果,只好求治于中医,托人上门找到潘教授。
因是老朋友介绍的病人,潘教授立即为病人把脉看舌,四诊合参后开出了中药方,嘱病人按药方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1星期即可。其实,此症中医诊为“崩漏”,类似病人潘教授治过很多,疗效都不错,因此言谈之间教授颇有“成竹在胸”的神态。
不料,1周后病人前来复诊,却说服药后毫无效果。潘教授于是再为病人认真诊脉,又开出了另—剂药方,嘱病人照方再服1周。
1周后,病人又到潘教授家,说服第二剂药仍不见效,出血如故。潘教授见病人因长期出血,面色已很苍白,且形体瘦弱,此乃气血大虚之象,于是细心把脉问诊后,再开出一剂药方,嘱病人按方服药2周。
2周后,这位病人却不见前来复诊。教授向介绍病人来的老朋友打听,原来该病人服第三剂药2周后仍不见效,决定不再找潘教授治疗。潘教授闻言不禁茫然,心里为自己无法给病人解除病痛而感到惭愧与无奈,同时也深为该病人担心,因为作为妇科专家,他知道崩漏非一般疾病,如果久治不愈,出血不止,甚至大出血的话,对病人来说是很危险的。
3个月后的一天,潘教授偶然遇到当初送病人来诊的老朋友,老友相见,教授忙打听该崩漏症病人的现状。老朋友回答说,该病人已获治愈,现已完全康复。潘教授立即询问用何方法治愈。老朋友的回答令教授大感意外:病人是服用一位邻居老太婆介绍的一则民间食疗方而治愈的。
“药方用的是什么药?”教授问。
“不清楚,只听说有一味药是红枣。”老友答道。
一则食疗方竟然治好了中西妇科专家都治不好的病!老朋友走后,潘教授感慨万分。后来,他将这个病例在课堂上告诉他的学生们,潘教授对学生们说,古语有云:“盲拳打死老师傅”,此言不虚,民间的确“藏龙卧虎”,大家以后当医生时切莫轻视。
赞颂名医的佳联妙对
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寻味,久传不衰。
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
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
这是湖北武当山医圣祠中的一副对联。此联赞颂东汉名医张仲景既是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
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
心欲济世,诊沉浮迟数,乃千古扬庥。
这是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通俗易懂的联语,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医风、医术、医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以表行医志向,可见其医德高尚。
著手成春,万家生佛;
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这是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据说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尽力尽职为病人服务,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
只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是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该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