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是运用各种方法使罐内空气减少,当罐口紧贴住皮肤时,由于罐内空气减少而产生负压,使罐子吸附力增强,皮肤因被吸拔而隆起,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充血,通过这种温热和负压吸力的刺激作用,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应激反应,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消除病理因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有疏通经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对拔罐的作用原理阐述得很不具体,现综合有关文献叙述如下:
拔罐疗法是一种对机体产生温热性、机械性、较温和的刺激的治疗方法。虽然只是在局部或经络穴位上给予刺激,然而会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反应,以此来调整机体的功能,因而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开达抑遏,宣通气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除湿逐寒,扶正祛邪,强壮身体的作用。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 中医运用阴阳失调来阐述疾病的发生机制,就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组织、脏器的功能活动都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协调关系如果因某种因素而遭到破坏时,阴阳就会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发生疾病,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以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各种病理变化。可见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拔罐疗法通过吸拔经络穴位来调整某些脏器的功能作用,使机体的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从而扶正祛邪以达到阴阳平衡。
2.疏通经络。宣通气血人体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运行气血,濡养脏腑。如果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疾病随之而产生。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引导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衰弱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祛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得以祛除。
3.开达抑遏,活血散淤拔罐作用于肌表,通达于肌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催气促血,使之气血流畅,促进气血循环。人体内的脏腑等器官组织,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的,由于有了经络的联系,才使人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是通过五脏为中心来联系相关的脏腑、经络、气血并进行调节的。人体气血的周流也是以经络为联系渠道的。所以,疏通经络,实际上就是疏通气血。血活气通,则淤血化散,壅塞凝滞得以消除。对局部来说,可以消肿止痛,对全身来说,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拔罐疗法不但能使局部毛细血管与经络通畅,也能使远端受到一定影响。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拔罐疗法有祛风散寒,祛湿除邪,温通经络,疏通血脉的作用。“通则不痛”,所以又有消肿止痛作用。疼痛消失,进而导致关节通利。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为火气罐,用以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利用罐内的吸引力,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淤血、热毒、脓血等,经皮毛吸引出来。可见拔罐疗法有驱散风寒,消肿止痛,通利关节的作用。
5.消散淤阻,拔毒排脓 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力很强,可使毒气郁结,恶血淤滞之症,在未化脓时,施以拔罐疗法,尤其是针刺之后拔罐,可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经化脓时,可拔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6.健脾和胃,宽胸宣肺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和消肿止痛作用,能调和脾胃,温中散寒,以治疗因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引起的胃痛、腹痛、泄泻及呕吐。还能宣发肺气,调节气机升降,以宽胸宣肺,止咳平喘,清肺排痰。
总之,拔罐疗法可调节机体功能使之正常运转;当脏腑功能低下时,可增强其功能;当脏腑功能亢进时,可抑制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