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37

第37章 父母应该了解学校与孩子的关系是什么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且家庭教育大多数时候也是围绕着学校里的孩子转,可见学校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学校的社会地位到底是什么?它们与孩子的关系又是什么?孩子的学习方式到底应该怎样……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问题都会依然如故。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教育不立。教育不立,则孩子不成器。

学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学习”

在学校读书,老师教学生学习,学校的生活,也叫学习生活。还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讲完一个内容的时候,总喜欢问一句“对不对?”

其实,这是老师对学习方式的一种设计的反应。他总是在引导学生,在灌输学生什么,而且还势必采取一些引导学生、灌输学生的方法,比如提问式、趣味式、玩笑式,但不管什么式,老师都是在对孩子作引导、灌输。

孩子并没有跟随老师一起去探究个什么问题,以形成孩子学习过程的活力与广泛涉猎,而只是由老师带领孩子去进入和接受知识。孩子完全是一个“桶子”,是一个削尖了脑袋“装”知识的东西,而后有了老师出考题检验孩子知识的考试行为——这一顺溜的自然产物。

学生在这里面始终没有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没有形成主动去权衡、评论、认识、开发知识的状态。孩子本身就是在学习知识,为什么不能自己主动去开发固有的和未知的知识呢?这样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孩子主动的意识和灵活的知识。其实所谓“学”并不只是索取,更多的是探索。

但现在的学校完全成了灌输孩子知识的地方,孩子根本学不到灵活的知识,更形成不了灵活的思维习惯,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这样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真该好好改改了,否则孩子学会了死知识,却失去了活文化。严重地说,孩子就成了拥有满腹死知识的“文盲”。

当孩子不具备活的文化,就形成不了活的思维,也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给孩子的家庭教育带来困难,而且给社会培养的是麻木的人,更损坏了孩子的人生幸福。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学校”、“学生”、“学习”这些词的时候,能不能把那个“学”字理解得灵活些呢?

“教育”这个说法有问题

有一天,学校老师告知我们孩子“最近不听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表现比较差”。当孩子放学回家,我们就找孩子问明原因。

孩子说:“学校天天都是教育这个、教育那个,开会也说,讲课也说,平时也说;语气、态度都似乎是在刻意强调‘教育’这个意思。”

看得出来,孩子对这个词汇特别敏感,也很反感,似乎总感觉到被这个词汇压迫着似的。其实我是明白的,“教育”这个概念与“学校”、“学习”、“学生”这些概念一样如出一辙,是教育方施教于孩子,孩子本身最终是被动的,也只能是被动的,似乎孩子不被动,一切都要乱套似的。

这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只是学习的仆人。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也只是被“算计”、被“安排”、被“选择”的受教育的仆人。所以,才产生了这一系列的概念,孩子具体的状态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的教育还不懂得“把孩子让给自然”,让孩子自身所带的自然能力去解决自己的事情。其实,我们的教育只要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人人皆须自然的环境即可。

这是因为,一切外加的力量,除了削足适履之外,只能让孩子落得个逆来顺受或者叛逆的结局,而没有任何活力和尊严而言。除了未被完全“洗净”的自然能力之外,就只剩下一地的行为碎片了。

学校应该是陪孩子成长的地方

有一次,孩子又感冒了,老是咳嗽。我感到很奇怪,和丈夫细细地研究了一下孩子最近的起居,无论在穿衣、吃饭、喝水、营养等方面都不应该有明显的问题,怎么会感冒呢?

但我相信,既然孩子感冒了,就一定是在哪方面出了问题。于是我找到孩子,问她在学校里喝水没?孩子说喝了,我又问上完体育课衣服湿了没有?孩子说湿了,我又问是怎么解决的,孩子说没有解决,下堂课上一会儿就干了。这下我终于找到问题了。

事后,我问和孩子在同一学校的丈夫:“学校为什么不在体育课后安排淋浴?孩子读的可是实验班啊。”丈夫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所学校有这样的安排。”

我反问丈夫道:“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生活,学校为什么不考虑把生活也作为一项主要的事务呢?而只以灌输式的学习为主要任务呢?”

丈夫也陷入了沉思,但我想:学校应该把淋浴、烹调、选购、游历、服装、睡眠、休息、娱乐、交友、园林、装饰、建筑、医疗、活动……也作为学习课程的一部分,让孩子自然地享受生活、接受生活、体验生活,做一个自然健康的人。既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变成学校生活的必然成分?为什么不能成为学校学习的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