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36

第36章 让孩子把握住思维转变的关键

孩子在思维的十字路口上,他需要获得许多可以拨乱反正的方法。

让孩子理解“力量如何导致逻辑变化”

我给孩子说:“写文章,就像一个人在跑道上奔跑一样。”孩子对我这个比喻很感兴趣。我说:“关键是这个人是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奔跑技术,或者说如何让奔跑技术去体现自己的力量?就好比写作文是如何去写,是怎么写出来的一样。”

我说:“一个人,只要踏踏实实地去跑就行了,关键是自己要有强大主动的力量,以应付各种可能的变化,当出现转弯、变道、风雨、情绪、体能变化的时候,这股力量就会像风一样,把出现的任何临时状况给包绕过去,或者即时躲闪,或者将其顶破。表面上有一定的弯曲,但除去了这些干扰的因素,实际上这个运动员是直线在运行的。当然,只有有力量的人,才会达到真实背景下的永远接近直线的运动。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创造力和自立吧。”

当一切价值都因这一点而产生理性、主动、责任、尊严的时候,那就说明一切表面的变化、转折都是因为被行动者的力量充分使唤,而产生出来的丰富的假象……而实际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奔跑者的主动性力量本身是最高昂的直线。这就是能力的窍门吧。

让孩子不要停留于“大声与小声”的漩涡里

有一回,我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因为看错了题,和孩子争执了起来。孩子态度不甚端正,粗声大气地对我讲明原因。真的是声音太大、带着情绪,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也在烦躁之下不理她了。结果孩子又哭又闹,没法收拾。丈夫回来后,狠狠地责备了孩子一番。

后来我才知道,确实是我搞错了,我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的,但经孩子这么一闹腾,把注意力给我转移了,让我没把事实搞清楚,才闹得没有结果。

后来,我告诉孩子,她应该小声、平静地对我讲,如果不满,甚至可以停顿片刻之后再讲,这样大声大气地讲,谁听得进去呀?我们全把注意力集中到音量的情绪的发泄里面去了,没有一种特别的提醒的味道。所以,此时的大声只能使我觉得孩子又在使性子,没有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可见,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以为大声就是强调。其实,在语言的变化中,最有力量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大声或小声,而是变声;而且这个变声不是习惯性变声,是带有因强调主动性而特别组合的结果。如果语言带有了主动性强的特点,那一定是最打动人的。如果把这一点推而广之,不就成了我们沟通的艺术了吗?

让孩子认清骗子的嘴脸

有一次,我和孩子路过一家商场门口的时候,看见穿得还不错的一家三口在跪地求助,说是路过此地,资费被盗,因此求助。其中有一个小孩被其父亲抱在怀中熟睡着。开始还真让人同情,但我看着他们那种习惯于讨要的样子,就知道是骗钱的。

据旁边人悄悄对我们说,那个小孩是被灌了安眠药的,所以大白天在明晃晃的太阳下,也能一直长睡不醒。

我和孩子以前一直喜欢施舍,但后来因为多次受骗,一般就不再施舍了。路上,我和孩子谈着这事,我们一致认为:这样的父母真是可恨之至,孩子更是可怜之至。但是我们又无可奈何。

我就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些人使用了这么狠的技巧,看着是一个生活的近道,就像抢劫、诈骗、贪污、强权一样。虽然他们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好像收获不少,但相对于自身的心理状态,他们却失去了主动、尊严、快乐、活力、价值、自在、自信。他们也许会生活得花天酒地,但因为生活得不真实,而变得堕落、空虚、凶恶、自卑、投机。”

所以,不真实的生活,就像不真实的写作一样,也许像这些骗子或流氓,能一时或相当长的时间内得逞,但因为自身主动力被动的原因,而不可能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