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25

第25章 孩子的心态可能是父母无法想象的正确

读不懂或者直观面对孩子的心理的父母,都不可能称职。

别让孩子在盲目中紧张

每当考试来临的时候,孩子都承认自己很紧张。孩子的外婆这时对孩子说:“不要紧张。”丈夫会对孩子说:“做深呼吸,舒缓自己的情绪,把考试当做平时的作业,再快点儿就行了。”

我对孩子说:“你怕什么呢?”孩子说:“肯定是怕考不好呗。”我继续说:“你为什么怕考不好?”孩子对我这个似乎无理的问题给问住了,一时半会儿回答不上来。

我分析道:“一是你害怕爸爸妈妈和老师批评,二是你害怕与同学比较,考差了丢面子。你自己可能还不太在乎这个成绩。所以,你的紧张是因为外面的压力。”

我继续分析道:“如果你平时只对学习感兴趣,或者只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话,你就不会太在乎外界的反应,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过程当中。考试对你来说,就只是一种有趣的测试,胜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不开心。当一个人勇于追求自己的过程的时候,他不会为外面的影响所动摇。他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他能够寻找自己的感觉,他能够控制自己。当然,要让孩子更可能地做到这一步,必须要社会和父母的配合,抵制功利主义,追求过程主义。”当然,这些话不仅仅是说给孩子听,更多的是让孩子的外婆和丈夫明白其中的道理。

孩子如果能做到这样,每遇考试还有所紧张的话,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主动,而不是无奈、害怕的一种主动。前者把注意力全放在了考试上面,而后者却把注意力放在了与功利的关系上。

我们的教育可能认为只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调集到考试上就好了,但是,表面上是一个调集注意力的问题,其实这个注意力来自于孩子深深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长期形成的,并不是临时所能随意改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加上“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用在这里,是最好不过的。

所以,对教育来说,要解决表面问题,还需从根本上开始。以表治表,只能讳疾忌医,从根本上着手,才是正道。但我们的教育,始终不能从根部上改变整个教育的方式,令人遗憾。

最后,我干脆对孩子说:“我知道,考试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成绩,但考试是一种考验你应变能力的事情,我们只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终于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畏惧

孩子六岁的时候,就自己睡一个房间,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考验,但为了树立孩子的个人意识和维护孩子的自立权利,我们还是坚持要这样做。有一次,孩子很羞涩地对我们说,她害怕晚上做噩梦。

丈夫说孩子很胆小,要孩子勇敢一点儿。我不以为然地对孩子说:“孩子,做噩梦说明你白天很有想法,晚上的梦才会那么多,而且想法特别多,才会产生恐惧这样强烈的感觉。既然你能产生这么强烈的感觉,说明你有很强大的心理去制造这种感觉,反倒说明了你很坚强。”我顿了顿又说:“你能够产生畏惧的感觉,说明你能够充分地去体验这种感觉。因为,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懂得勇敢,否则就是一个鲁夫了;而懂得真正勇敢的人,也才能体会畏惧的感觉,也才能构成对别人的尊敬、以致敬畏,而不是粗鄙。”

我的一番说词,不知孩子听懂了多少,但我还是要说出来,一方面为了给孩子一个良性的、正向的、尊重的、模糊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说给丈夫听,让丈夫理解,并与我保持共同的步调。

我最后对孩子说:“畏惧并不意味着你无能,只能是你很正常、很自然、很充实的反应,所以,我们觉得你挺不错。”孩子听了很高兴。

贪吃可能是一种心理的麻木

有一段时间,孩子的学习负担一直很大,没有较多的娱乐锻炼的机会,所以显得很焦躁、易怒的样子。丈夫又时常高要求孩子,常常搞得与孩子吵吵闹闹的。后来,由于孩子情绪不好,我们因此又敬而远之,孩子与我们难以找到很多共同话题,慢慢地就把心思放在饮食上面去了,常常吃很多,身体慢慢地有点儿发胖起来。

这时,丈夫又开始批评孩子贪吃,说吃多了对女孩子发育不好,又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丈夫都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按照这个道理追溯回去,就行了。因为孩子身心不平衡,兴趣寡然,无力而为,又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理解;孩子又不愿意成为一个逆来顺受、完全靠应付来学习和生活的人,所以便把兴趣转移到了饮食上面。

这时如果父母还不理解的话,势必造成孩子的逆反,把事态扩大,甚至与父母对立起来。所以,这时父母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要毅然发现问题,给予孩子心理上的理解和行动上的帮助。否则,事情就会朝着坏的方面发展,难以逆转。

但是,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能够在错误的基础上迷途知返呢?往往就事论事,用否定的态度对孩子盖棺论定,让教育彻底在“完美”的追求中越走越远,直到病急乱投医为止。

我对丈夫解释了这些后,丈夫也静下心来,觉得应该踏踏实实地全面面对问题,不可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