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24

第24章 父母可能需要换个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事情

心态决定了孩子的出发点,但父母屡屡误判孩子的心态。

别误读了孩子的个性

我们还是很科学地对待孩子的,在尊严、空间、自然、平衡等方面,都给予了明显的理解和重视。但由于还有很大欠缺,加之教育现状导致的长期学习与锻炼不平衡等问题,引起孩子的心理还是常常呈现出小扭曲。

孩子性格开朗大方,不愿意接受包括身体在内的各种约束。一个冬天的午饭时间,天气太冷了,当孩子的外婆发现孩子羽绒服面前的纽扣没扣上的时候,让她马上扣好,以防感冒,但孩子嫌裹得太紧了,不愿意。孩子的外婆又建议,换一件薄一点的,把面前的纽扣扣上。孩子因为喜欢这件羽绒服,所以还是不愿意接受,还用坚决的口气说:“不!”

记得孩子小时候,我最先警示她的,就是不要一味地听成人们的要求,要敢于说“不”。没想到,现在用得倒挺顺溜的。

孩子的外婆真是没有办法,急得责骂起孩子来。最后,孩子的外婆还说:“这孩子太有个性了,怎么这么不听话?”

但是在这里,孩子的外婆把个性误读了。其实,孩子有个性是件好事,而且越有个性越好。当孩子越有个人空间时,就越有个性、越有创造力等,这是不可教、只可养成的习惯。孩子越有个性的时候,就越能主动地控制自己。

当然,孩子在个性化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因为自我控制不到位,而显得自我控制很有力量、不善于依从的样子。对这种情况,孩子的外婆就把孩子的个性成长期,当成了孩子不能自控、比个性化不强的孩子难以控制的样子。其实,自控力不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显得很能自控,那是因为他不善于自我控制,所以这种孩子长大之后,反而容易犯各种错误,成为没有能力、个性及缺乏自控的人。

对于个性的错误认识,反映了孩子的外婆的传统教育思想里面的对于人本体的否定、对于现实的顺从的价值观,而不适合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本统帅自我,主动改造社会的文化思想。

介于孩子这样做,典型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到最后,我们也要求孩子遵循这一规律,并要责罚孩子的时候,孩子才不得不面对这种情况,接受必须扣纽扣的事实。

父母不能要求孩子表现得完美

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丈夫总是要求孩子做到完美,比如,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哪一点没做对,就要求孩子反复考虑,为什么会做错?做语文作业的时候,就要求哪道阅读题还可以多写一句……

也许这样做没有什么错,但是,接下来就有点让我受不了了。丈夫经常在讲完阅读题后,又指着孩子写的字说:“看你写的字越来越不漂亮了,以前还是班上写字最好的,现在还是吗?”然后让孩子把作业停下来,听他批评,甚至罚抄多少字。又比如,孩子经常因为早晨起床拖沓,很难赶上上学时间,这时我就要对孩子进行责罚,在家关禁闭,不准孩子上学。但这时丈夫却总是不配合,还是责骂过后,把孩子弄到学校去,破坏了我想树立孩子自立的教育方法。

丈夫对事物的认识,总认为把任何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才是对的,至少认为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才是正确的标准。他没想到,所谓完美,只是要一个人把某一件事的某一个目的做得特别好。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做任何事的最终意义和价值,并不是某个目的,而是过程。所以,对于过程来说,某一个目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中转站,并不能代表什么完美,因为对于过程来说,无所谓完美。相反,某一个目的的完美,只是可供过程选择的面,过分地陷入某一个目的的面的完美,有损于过程本身的顺畅和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求某一个目的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是过程的需要、安排和动作。我们往往就是要通过不完美,去达到过程质量的保障。所以,丈夫对孩子的精益求精的完美式要求,对孩子是一种压抑、封闭、制约和破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最终损害了孩子自身文化形成的过程。

何况,孩子在文化的形成和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有张有弛、从容不迫的精神去形成和面对。过分的急躁、盲目的强求、无知的渴望、暧昧的俗流,只能让孩子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揠苗助长、浅尝辄止,让孩子失去了自我积累、触类旁通、锐意进取、因地制宜的机会,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很坏的打击。

让孩子保持一颗高贵而充分的平常心

一天中午,孩子回家告诉我,她在学校的体育比赛上得了跳绳和沙包两项第一名的时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听了,也很高兴,祝贺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体现了自身的一种价值。但后来孩子沾沾自喜到了吃饭都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把饭搞得满地都是,我们再怎么规劝她,她都听不进去。

我感觉到有点儿过火了,就告诉孩子:“柯纹,其实,在这次比赛中有没有得到第一名,我们并不是很在乎,我们在乎你是不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量,疏通了自己的筋络,自己变得很愉快起来。能不能得第一名,并不是你能左右,也不是你能追求和你能决定的事,它更多的是受其他同学的表现,以及适合某些人的规则来决定的。所以,你的价值,并不是因为这样偶然的机会来决定的,而是你自身感受的输出来实现的。”我转而又说,“其实人与人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每个人最终活的都是自己,实现的也是自己的价值,人与人的比较要么意味着一种斗争,要么是一种无知、浅薄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侵犯,对自己的否定。”

但是,现在有的教育,通过牺牲孩子的人格和文化,给孩子创造功利主义的思想,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来刺激孩子。

功利主义思想是一种很肤浅的思想,急功近利,欲速不达,不仅造成了自身的困惑、人际间的紧张,也是对思维能力的扭伤,是对社会与人的最大破坏,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暗黑的伤害。

最后,我对孩子说:“保持一颗平常心吧,你会自然地得到你所要的,也会自然地失去你所不需要的。”也许孩子听不太懂,但我必须向她作知性的介绍,让她能在心中留有一个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