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21

第21章 孩子也是家里的“老大”

父母不是家庭绝对的老大、房主、当家的,孩子也不是来衬托父母的。

父母不要把孩子作为攀比的工具

有一段时间,孩子的表现不佳,见了人不太爱打招呼,做作业字也写得不工整。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有一次,丈夫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干脆对孩子说:“你不要在外面丢了我们的脸。”

我一下子感到很难堪,心想:孩子表现差,只能说明是孩子的问题,要加入我们自己的感觉和状态,用我们的感觉和状态去决定孩子的价值,是不是有点牵强呢?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态度,去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孩子的价值观是她自己的,只有靠她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价值、品味,谁也不能代替。

而此时,父母却要以孩子之名,来作为自己价值的表现。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孩子的身上,是不是一种侵犯人权的标志呢?所以,当父母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时候,把自己与孩子作为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就可以不分彼此,相互代表。但是,这样代表的结果,只能是一种利益的方式,而不是各自自我建设的方式。

所以,孩子不能被父母用来作为在社会上进行攀比的工具,而是彼此独立、和而不同的相互关系的需要。而我们父母常常忽视这样一种关系,把孩子陷入父母的阴影之中,从而成为父母价值的代表,成为父母价值观中的一部分。

父母教育孩子,是用自己主动建设性的方式,去让孩子自然生成能力与价值,而父母本身不是靠指令性的方式要孩子怎么样,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表现负起责来,而不是指责与推卸责任。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是父母的责任;当父母要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首先要对孩子实行建设性教育,而不是指令性教育。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中所犯的累累错误,往往只计较结果,而不把原因当做一回事,就像父母把孩子当做攀比的工具一样,说孩子表现不好,是她在社会上给自己丢脸,这些都是父母在家中“当老大”的表现。

孩子不是父母用来装“爱”的口袋

最近,丈夫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引起了我的反感。丈夫爱给孩子的碗里夹菜,孩子已经反感了,但还是控制不住,非往里面夹不可。明明孩子要运动,应该比成人穿得少点儿,但丈夫总害怕孩子冷着,非要给孩子加衣服不可,搞得孩子哭闹不休。当孩子做完作业已经很晚了,也已经很疲惫了,他还不厌其烦、反复哆嗦地给孩子解说。

丈夫往往有一条很强硬的理由,那就是对孩子说:“我这是对你的爱。”言下之意,就是我对你好,你不要不依好。

但是,试想,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人人都想着为对方好,就可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准则、原则、独立品味呢?岂不乱了套?

丈夫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只有自己建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也就是说,父母再好的东西,只要强给孩子,而不是参考性地给予孩子的时候,孩子都不能够得到;孩子再差的东西,只要是自己试验的和表现的,都是她自己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如何让自己建立自己的阵地。所以,丈夫往往以“爱”的理由让孩子强行接受,就是一种对自立最强有力的破坏。这种破坏反映了丈夫对孩子教育的不妥。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尊重的爱”。

换句话说,要爱孩子,就首先要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是爱孩子的前提。那种摒弃了尊重的对孩子一时的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爱,是一种自私的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爱,是一种偏狭的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父母的爱仅仅建立在对孩子的爱上,而不再深入地考究这种爱对孩子是不是真的好。所以,就轻易地对孩子施以低质量的爱。就因为这样做,一切建立在孩子人权、尊严等基本原则上的教育,就被悄悄地掩藏起来了。

千万不要在背后议论你的孩子

有一次,我和丈夫在背后议论孩子刚才发生的一件可笑的“糗事”。突然我发现,孩子正站在不远处睁大双眼,一直盯着我们,仿佛我们在背叛她一样。那双警惕的眼睛,一直让我忘不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由于父母随便,把孩子不当一回事,在背后议论她的私事,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轻慢和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父母极大地伤害了孩子,孩子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孩子的警惕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要不然,我们还蒙在鼓里,没当一回事,继续“作案”。我当即对孩子说:“对不起,其实我们是善意的,在品尝你的天真呢,但这种背后的议论是不好,今后我们一定改正。”

我是知道的,这种议论往往把孩子当成一个服从体,没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主人。真正能够把孩子当主人的话,当我们想议论孩子的“不是”的时候,就须首先想到是不是戏谑。我们父母总是容易冷落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动的服从体。也许在父母们看来,孩子只有更好地服从,才能更好地成长。

且不说这是违背自然规律,让孩子没有主体知觉感,又不能形成自我的力量构成和谐世界,单说在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小,难道就不值得尊重吗?这一问,大家就明白了,父母是让孩子走向成人,还是让孩子永远是孩子?这就是两条路了。

所以,要用成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才可能成人;用“孩子”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就会形成孩子的反抗、叛逆等。这就是对我们教育的考验。

看着孩子认真地点点头,我深刻体会到了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

父母要成为信任孩子的天使

有一次,孩子上学时,让我给她十元钱,说是交什么资料费。我本来并不是怀疑孩子,确实我们一直是相信孩子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很有自尊的。但是,也许是出于社会习惯,也许是出于多虑,我害怕孩子万一有什么不轨的行为,所以还是问了一句:“是不是这么多?”

话一出口,我立即发觉不当,但收回已晚。只见孩子脸上现出一团惊异,仿佛漫开到天上形成的一团云雾,慢慢又降落到我的脸上,恰好形成了问号。可见,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孩子从来是不怀疑的,而此时表现出来的不信任,令孩子很意外。

我后悔的是,孩子本来就很信任我们,我也知道;但经这样一提,既降低了我们之间信任关系的质量,又让孩子感觉到了对于信赖的危机意识,将不利于孩子自然正常的心态。

这个问题要说有多严重,就有多严重。幸好这件事很小,我赶紧向她道歉,总算有了挽回的余地。

而且几天之后,我都小心翼翼地,让孩子尽量知道我们对她的爱、信任以及她对我们的重要性。

可见,在孩子的自然、正常、健康的表现中,父母自己也要适应。孩子是天真烂漫的,有时烂漫得像一朵天上盛开的云花。我们时常走在孩子的后面。在孩子不成熟的时候,我们用庸俗的办法让孩子成长,等孩子成长之后,也就变得庸俗了。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们教育观念的老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