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轻松减肥生活宜忌
10551900000034

第34章 减肥应用的心理调节法

“调整饮食,限量进食,适当运动”,这是每个想瘦身的人不假思考就能说出来的减肥原则。但结果呢?大多数减肥者都以失败告终。您是否也在不断鼓起勇气进行减肥,同时又不断接受失败的打击?到底有何良方能保持瘦身计划不致流产呢?秘诀就是,在应用其他减肥疗法的同时,注意心理方面的瘦身疗法。

自我奖励

肥胖者可利用奖励的办法来坚定自己减肥的决心。奖励的办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做法就是每坚持减肥一天,就往储蓄罐丢一个硬币,奖励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但是请记住,千万别往嘴里“奖”食物。同时还可以标新立异,将每点进步具体化。比如,体重每减轻0.5千克就往袋子里装上0.5千克东西,并时常提提那个袋子,看看有多重,这重量就是以前你身上多余的脂肪。对于肥胖儿童,此法最为可行,可以让肥胖儿童写减肥日记,定期称体重,制定自我奖励标准。如果体重减轻了,家长就按照标准进行奖励,但是这种奖励一定不能与饮食有关。

厌恶训练

施治者运用一些附加条件,使肥胖者对自己的肥胖产生厌恶感,避免过食。比如在冰箱旁,贴上因体态肥胖而遭人嘲笑的漫画,或者把自己大腹便便的照片置于餐桌上,一边看照片,一边吃饭,让自己面临美味佳肴,正欲狼吞虎咽之时,马上受到反面刺激,以抑制食欲。

对于肥胖儿童同样可采用厌恶疗法。家长要反复告诉肥胖儿童:“吃甜食可以使你的脂肪增厚,使你更加发胖,你会变得既不灵活又很难看,还容易生病。”要求肥胖孩子在想吃甜食的时候,马上想到自己又胖了,更难看了,又有同学取笑了,多难受……使肥胖儿童建立起“一见甜食就厌恶”的条件反射。对于成人肥胖者,在食欲强的时候,只要想到自己如果因为过食而使体型臃肿,从而易患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时,就会使得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大倒胃口,从而不思饮食或不过量饮食,达到节制饮食、减轻肥胖的目的。

借助影响

对于肥胖者来说,应尽量避免单独进食,而应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吃。在亲朋好友当中,“聘请”几个对自己有影响的“监督员”。这样,他们可以控制你的饮食,既不会让你空着肚子,也不会让你敞开肚皮吃。有时尽管你真心实意地减肥,但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此时你应找一个有同样苦衷的减肥者,两个人可以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渡难关。

代替进食

“只要想想食物,我们的体重就会增加。”肥胖者常常抱怨。研究者发现,有些人仅是想象食物的形象、气味,都会引起食欲。为此,研究者建议用其他行为来代替进食,也许能够消除这种反应。比如作一次轻快的散步,喝一杯水或者坚持不进食,直到这类想象对食欲不起作用为止。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疗法往往能改变肥胖者的进食心理。如果你常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吃东西,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久而久之,不管饥饿与否,一看电视就想吃。对此类肥胖者,只要依据下面两条原则来摄食,便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一,只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内就餐,第二,不边看电视边进食。

心理转移

心理转移疗法是肥胖者减肥的又一主要减肥法。瘦身专家说当肥胖者无法摆脱强烈的食欲诱惑时,运用心理转移法,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或某一项活动上去,这往往有可能使你“拒食”。需要说明的是,转移法的效果取决于转移对象本身吸引力的大小。所以减肥者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选择转移对象,吸引力越大,兴趣转移越快,节食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控制进食速度

如果肥胖者学会了轻松缓慢地吃东西,他就会有时间对所吃的东西加以品尝,并且到时间会自然停止。如果吃饭速度快,可以让自己吃完一小份后暂停一会儿,然后再吃另一份。

这两种方法并非引导肥胖者少吃,而是帮助他们掌握忍耐饥饿的技巧,用这些方法使他们逐渐确定合理的食量。

心理暗示

有资料说,减肥的心里暗示在整个减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你说“做不到”某件事,比如减轻体重,你就不会有很大的毅力,即使你也很努力了,但只要有一点挫折或失败,你就会半途而废,倘若你具有信心,很肯定地说:“我有决心减轻体重。”那么不管时间多久,“苗条”是指日可待的。如果你的体重过重,一定是你的“心理”击败了你,因为“身体”是依照“心理”的指示而改变的。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在现实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说,心理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减肥健身时,配合心理暗示疗法,一定会让成功离你更近一些。况且生活中也有人用此法配合其他减肥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用脑减肥

生理学家研究指出,即使是最简单的脑力劳动也可引起身体消耗大量的热量。脑力劳动的强度越大,消耗营养物质越多。利用这一原理,产生了用脑减肥法。就是说身体肥胖的的人可以通过脑力劳动来使身体变瘦。具体做法是让肥胖者多用脑子,如读书看报、绘画绣花、练习写作、演算数学、学习技术、研究学问等。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大脑紧张起来,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样既能使工作水平有所提高,又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