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人类最伟大与最糟糕的发明
10548200000004

第4章 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以春分时为0°,清明时为15°,以后每隔15°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之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时间与发明人。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24个不同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分成24等份,每份15°(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200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得这些中华民族的一些独特风俗文化融入传统节日中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