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人类最伟大与最糟糕的发明
10548200000018

第18章 记谱法

用各种记号、符号等把一首曲子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要素记录下来的方法称为记谱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我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

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趋向完善,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分析和处理。

记谱法的诞生

记谱法对音乐的流传记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记谱法,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就很难流传至今。

中国在古代时就出现了管色谱,是中乐12律的简号。希腊也有过一种用字母作音符,点和线来标示节拍的记谱法,但已失传。

欧洲最初的记谱法是在纸上记下上下符号,标在无伴奏的圣歌词上,表示旋律的起伏高低,以便僧侣们记忆。

类似于现代的记谱法产生于11世纪,是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圭多·达雷佐发明的,他用重复A至G七个字母,大写代表低音,小写代表高音,重复的小写字母(aa bb……gg)代表更高的音,形成了字母组。我们现在所用的音名大体起源于此。

公元9世纪,出现了一种以“点”、“钩”、“划”表示音的大概趋向和高低的记谱法。这种符号叫“纽姆”。先是记在一条线上,表示f音,根据符号落在线的上下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音高标准,后来又加了一条c线。到了11世纪,圭多·达雷佐把线加到四根,音域为8度左右,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以后由于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现了六线、七线谱,甚至十一线谱。直到16世纪,欧洲各国统一了五线谱,改变了横线太多所引起的复杂局面,过高或过低的音用加线来表示。以后又出现了适应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谱表和记录多种乐器曲谱的大谱表、总谱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线谱之上的。为了纪念五线谱的发明与诞生,人们把圭多·达雷佐称为“五线谱之父”。与其他记谱法相比,五线谱具备着难以替代的优点:它的音高形象感强,容易区分高低音;和声立体感强,能同时记录诸多声部及和弦;可记录音调复杂、声部繁多的大型音乐作品;旋律线条清晰,记谱科学适用。为此,五线谱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流行最广的记谱法,为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种由英国音乐教育家葛洛威发明的记谱法,也叫唱名记谱法,唱名记谱法分别用哆、来、咪、发、嗦、啦、西来表示在音阶的音符。不论什么调子,主音总是“哆”,上面的一个音符是“来”,再上一个是“咪”,依次类推。唱名记谱法现仍用作歌唱训练方法,也是学习传统乐谱的入门方法。这种方法发明于18世纪30年代。

记谱法的意义

数学记谱法也称简谱,是由7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发明人是法国教会教士苏埃蒂。1665年,苏埃蒂写了一本书,名叫《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公布了他所发明的数字简谱。稍后又由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等加工完善,成为一种完整的记谱法。

后来由葛林、巴雷、谢威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称为葛巴谢记谱法,简称谢氏记谱法。它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记录音的高低,在数字之后或下面加用横线表示长短。由于这种记谱法简单明了,故称之为“简谱”,属于文字乐谱。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至今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由于它的调式感强、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等特点,在我国流行很广。同时它又有着很多不足之处:音高的形象感差,缺乏多声部的立体感,尤其是不利于频繁转调旋律的音高把握。因此它逐渐跟不上人们对音乐日益发展的需求,已渐被五线谱所取代。正确的记谱法对创作和表演都十分重要,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是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