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43

第43章 形篇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不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全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机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却是不可单凭主观愿望而强求的。

当无法战胜敌人时,应该注重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则应该发动进攻。实行防守,是因为对方兵力有余,而我方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敌方兵力不足而我方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蔽自己就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势不可挡。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大获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普天之下都说好的,并不见得就是最理想的胜利。这就像能举起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指那些总能战胜容易被打败的敌人的人。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胜利,却并非是因为靠着出奇制胜,或者是足智多谋的名声和勇猛善战的功劳,而是因为他们不会出差错;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用的作战方针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的,战胜的是那些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从不放过任何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度,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

军事上有五个范畴: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的“度”;敌我地幅的大小,产生双方人口和物质等资源多少的“量”;敌我人口和物质资源的不同,产生双方军队和兵员多少的“数”;敌我军队和兵员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的“称”;敌我军事实力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谁胜谁负。

所以,胜利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镒(一镒等于24两)与铢(一两等于24铢)相比较那样,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打胜仗的一方,指挥士兵作战,就像从万丈高山顶上决开积蓄起来的水流,顺山涧直泻而下,其势锐不可挡。这就是敌人无法抗拒的形势——军事实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