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42

第42章 谋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地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军将士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败敌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卒官兵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伍士卒全部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略逊一筹。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

所以说,用兵作战的最高追求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是用军事手段去夺取胜利,攻打敌国城池是最差的选择。

采用强攻城池的战术,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攻打敌人城池,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战车,准备好各种攻城用的器具,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用的小土山,又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束。然后,将领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驱逐士兵像蚂蚁一样爬云梯攻打敌城,结果可能是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敌城还是未能攻破。这就是攻城造成的灾难。

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往往是降服敌人的军队,而并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征战讨伐。他们务求用完整全面的胜利而称霸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不至于疲钝折损,而胜利已经全面地获得了。这正是以谋略克敌制胜的基本准则。

因此,用兵打仗的战术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人时,便把敌军围困起来(加以聚歼或威逼其投降);我军的兵力五倍于敌人时,便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我军的兵力二倍于敌人,就要设法战胜敌军;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我军兵力比敌军少时,就应该设法防守;我军的实力不如敌人时,就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交战。因为,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硬拼,就必然被实力强大的军队制服擒获。

将帅是国家的支柱,对国君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漏洞,国家就必然衰弱。

国君给军事行动带来灾难的情况有三种:军队不能够进攻而强迫军队进攻,军队不能够撤退而命令军队撤退,这是对军队的束缚;不懂得军队的管理,却干预军队的管理政务,就会使将士们困惑不解;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谋变化,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全军上下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灾难就会到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自乱军队,而在无形之中使得敌国取胜。

所以,要预测胜利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人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与敌人作战的,能够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少而采取不同战略战术的,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以充分周密的准备去对付毫无准备的敌人的,能够获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约束的,能够获胜。这五条,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我方情况,便能百战百胜不会有失败;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我方情况,胜败平分;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我方情况,那么,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