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24

第24章 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

保留阵地的原形,维持其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方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我方却可以在敌方极其迷惑之际,秘密地转移主力,去打击别处的敌人。

【计名由来】

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种蜕变。人们在树林中经常可以见到,秋蝉从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古人就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精神训》:“蝉蜕蛇解,游于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其比喻得道者死后弃尸登仙,有如蝉之脱壳。如唐代和尚贯休《经旷禅师院》诗:“再来寻师已蝉退,株枯醴泉竭。”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某种军事计谋,目前还不能确证,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惠施《幽闺记·文武同盟》中写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以后在各类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语的就更多了。如元马致远《三度任风子》:“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谢天香》:“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至于在军事实践中使用此计则更早。如三国时,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病死五丈原军中。为避免蜀军撤退时遭司马懿追击,诸葛亮临终前向杨仪授以密计:在他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并命工匠仿造一座他的木像,仍然羽扇纶巾,坐于行军的车中;同时,在撤军前,以一部分部队对魏军发动一次佯攻。在蜀军开始撤军后,魏军见蜀军阵容整齐,且诸葛亮仍稳坐车中指挥,疑为敌方诱兵之计,遂不敢追。杨仪、姜维因而得以率领蜀军全师而回。诸葛亮虽命已归天,却留个“壳”(木人)在那扰乱敌军军心,这就是金蝉脱壳计的一次妙用。

【古今战例】

毕再遇悬羊击鼓惑金兵

南宋宁宗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南宋名将毕再遇先后在泗州(在今江苏泗洪)、盱眙(今江苏洪泽湖附近)、灵璧(在今安徽)、楚州(在今江苏淮安)等地大败金军,威名远震,金兵闻之丧胆。一次,金兵又调集了数万精锐骑兵,想和宋军决一死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为了保存实力,毕再遇决定暂时撤退。但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必定会乘势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更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蒙蔽金兵,秘密地转移部队。这时,忽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由此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命“兵士”擂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无法休息。金军的首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想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就擂你的鼓吧,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了。

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宋营的鼓声逐渐减弱,金兵因此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却发现宋营内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这样倒悬的羊就会拼命蹬踢前蹄,然后又在羊蹄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使宋军部队安全转移了。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5月底,蒋介石发动对中央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刚被粉碎。仅一个月之后,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1931年6月20日,蒋介石亲自带领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达南昌,就任“围剿”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兵力30万,约10倍于当时中央苏区的红军。7月1日,敌军主力分3路向中央苏区大举进犯。在这一战役中,为了能在敌我兵力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粉碎蒋军进攻,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曾多次使用“金蝉脱壳”计。

开始,蒋介石以其嫡系部队为主,组成以何应钦为总司令的左翼集团军,从江西南城方面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同时将部分杂牌军组成以陈铭枢为总司令的右路军深入赣南老革命根据地“清剿”。蒋介石抵达南昌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赣东南丰县康都圩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研究对策,7月3日又在康都圩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伪装红军主力,在广昌、宁都一线迷惑、牵制敌军主力。以红一军团为主的红军主力,则避实击虚,如脱壳之蝉,于7月10日前后,从闽西出发,绕道千里,于7月下旬回到群众基础好的赣南兴国县高兴圩集中,寻机各个歼灭深入赣南的“清剿”之敌。直到7月底,蒋介石才发现红军主力已不在闽西,于是立即调动其主力十几个师匆忙赶往兴国进行围剿。此时,敌人忙于奔跑,而红军主力则已在兴国高兴圩养精蓄锐10多天了。但红军主力面临的形势仍是极为险峻的:西临赣江,东、南、北三面又受到敌人12个师的包围,随时有危险。但毛泽东处变不惊,镇静自若,又使了个“金蝉脱壳”计:命令红35军和红12军的35师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摆出欲渡赣江西进的态势,而主力则于8月5日晚,巧妙地通过蒋鼎文师(驻江背墟)和蒋光鼐、蔡廷锴、韩德勤师(驻崇贤)之间40余里的空隙地带,于8月6日凌晨,迅速转移到莲塘地区,伺机歼灭进至该地区战斗力较弱的杂牌军。就在红军主力到达莲塘的当日上午,敌上官云相的47师即向莲塘逼进。毛泽东决定坚决打击这股敌人。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歼敌1个旅,击毙敌旅长1名。7日,又在往良村进军途中与敌第五十四师160旅遭遇,歼敌1个团,击毙敌旅长张銮诏;接着又在良村包围、歼灭郝梦龄第五十师一部,毙敌副师长魏我威;随后,经过3天急行军,于11日出其不意地袭击攻占了黄陂毛炳文的第八师,歼敌4个团,缴获的战利品不计其数。红军主力采取金蝉脱壳的策略,摆脱受敌重围的险境,巧妙转移到敌军力量较弱的莲花地区之后,三战三捷,给敌以意外的打击,充分地体现了前人批语中所指出的:“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对于红军的三战三捷,蒋介石极为震惊,最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中了红军的金蝉脱壳计。于是,急忙挥旗东向,命令各军向黄陂地区包围合击。其部署是:陈诚、罗卓英所部4万余人由西北方向长驱直进;蒋光鼐、蔡廷锴、韩德勤部4万余人由西南方向逼近;赵观涛、卫立煌、蒋鼎文3个师紧随红军之后;孙连仲军2万余人由东南、朱绍良军由正北和东北方向进迫。蒋介石以为,使用这样的优势大军,分进合击,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与红军首长商量:“以罗炳辉、谭震林的12军向东北方向佯动,一路上扬旗鸣号、大张声势,使敌误以为红军主力由此突围,吸引敌人出击,以调动和分散敌人的力量。而毛泽东则率领主力寻隙向西突围。一路之上,不准点火,不准用手电,不准抽烟,不准发出任何声响。2万多人马,经过近10天的隐蔽行军,走了近千里又回到了革命老根据地兴国进行休整。正像彭德怀后来回忆所说的:“待敌发觉,再向兴国进发时,我军已取得半月休整。”

敌军是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精疲力竭,减员三分之一,不得不撤退。而红军主力则趁敌撤退之机,主动进攻,打了个三战两胜一平;9月7日,在老营盘歼蒋介石嫡系蒋鼎文第九师1个旅;9月11日,在东固方石岭全歼韩德勤第五十二师,师长韩德勤化装成敌军伙夫,被俘后,又逃走了。特别是9月7日至9日在兴国高兴圩进行的一次战斗,是第三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仗。敌军投入4个师7万多人,我方则以彭德怀红三军团为主,红四军配合。战争一直打了3天3夜,双方各伤亡三四千人,形成两军对峙形势。当我军主动撤退后,敌军也随之撤走了。这一阶段,红军以12军北向惑敌,主力潜移至兴国休整,待机歼敌,应该说是第三次反围剿中应用“金蝉脱壳”计,安排部署得最精当、最成功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