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23

第23章 浑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

借敌方内部混乱之机,利用它虚弱而又没有主见的弱点,迫使敌人顺从于我方的意志,就像人们顺从天时而作息一样。

【计名由来】

“浑水摸鱼”一词,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后来逐渐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甚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某种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其本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就会晕头转向,到处乱窜,此时乘机摸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敌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一举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见的一种方法。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很有韬略的政治家。在其未登基前,曾在河北一带与王朗大战20多日,最后攻破邯郸,杀死王朗,取得战争的胜利。当时,王朗在邯郸称王,实力雄厚。刘秀不敢正面与王朗交锋,就带着少数亲信来到蓟州。恰遇蓟州兵变,响应王朗,捉拿刘秀。刘秀无奈,仓皇出城南逃。刘秀一行逃到饶阳,已饥疲不堪。此时,刘秀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虎口求食的办法:冒充王朗的使者哄骗驿站的饭吃。众人装扮一番,就以王朗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走进驿站。驿站官员信以为真,急忙备美味佳肴招待。刘秀等人早已饥肠辘辘,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们的狼狈相引起了驿站官吏的怀疑。为了辨其真假,驿站的官员故意将大鼓连敲数十下,高喊“邯郸王驾到”。这一喊,非同小可,把刘秀等人惊得目瞪口呆,人人手心捏着一把汗。刘秀也惊得站起来,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想,如果邯郸王真来了,逃是逃不掉的,只能见机行事。他给众人一个眼色,让大家沉住气,然后慢慢坐下来,平静地说:“准备进见邯郸王。”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邯郸王的踪影,才知道是驿站官员搞的名堂。酒足饭饱之后,刘秀等人安然离开了驿站。刘秀此次的成功便是得力于计谋上的“浑水摸鱼”和心理素质上的过硬。

【古今战例】

张守圭平定契丹之战

唐朝开元年间,北方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王朝边境。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任张守圭为河北节度副使,移防幽州(今北京市)。可突汗想探听唐军虚实,遂遣使者至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唐王朝。张守圭认为,此时契丹气势旺盛,却主动求和,其中必定有诈。于是将计就计,善待来使,然后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汗营中宣抚,以探听契丹内幕。王悔受到契丹的热情接待。在酒宴中,王悔仔细观察契丹众头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在对待唐朝廷的问题上,众将领表现得并不一致。从一士卒口中得知,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汗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便特意去拜访了李过折。

言谈中,王悔故意装作不了解李过折与可突汗之间有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大肆夸奖可突汗的才干。李过折听后怒火中烧,说可突汗蓄谋反唐,致使契丹常年陷于战乱之中,人民为此十分怨愤,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全系假意,可突汗已向突厥借兵,不久便要攻打幽州。王悔听后,趁机向李过折分析当前形势,指出唐王朝国力富强,兵力强大,可突汗反唐,终必失败,并劝李过折脱离可突汗,归顺唐王朝,建功立业,朝廷必会重用。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降朝廷。王悔返回幽州不久,李过折乘夜率领本部兵马,突袭可突汗中军大帐。可突汗毫无防备,被斩杀于营中。可突汗部将涅礼率部与李过折激战,又杀了李过折。张守圭闻报,立即亲自率军突入契丹营,接应李过折的部队,并乘契丹军混乱之机,发动猛攻,大破契丹军,生擒涅礼。契丹叛乱遂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