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21

第21章 擒贼擒王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

摧毁敌军的主力部队,擒住它的首领,以使其整体瓦解。这就如同蛟龙离开海洋到田野中作战一样,势必面临绝境。

【计名由来】

“擒贼擒王”一语在唐代以前的口语中已经广泛使用。但最早见诸文字,或者说至今可见的最早、且影响较大的文字记录,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五言古诗《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此诗寓含着对唐玄宗李隆基无节制对外用兵的讽谏之意。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西域吐蕃在数次败于唐军之后,遣使求和,玄宗李隆基勉强允准,吐蕃人遂撤走了边境的驻军,双方又恢复了和平。7年后,玄宗利用吐蕃人没有防范的时机,又派兵入侵,深入敌境2000里,受到吐蕃军重创。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金城公主(中宗景龙四年,即710年,奉命与吐蕃赞普弃隶缩缵联姻)去世,吐蕃遣使报丧,并乘机求和,而玄宗却不允。一年后,吐蕃军攻占唐边境重镇石堡(在今青海省会西宁西南)。玄宗天宝七载(748),唐遣陇右节度使、大将哥舒翰统军3.3万人与吐蕃军激战,收回了石堡,但此役唐军战死者数以万计。杜甫的《前出塞》大约是针对此情况有感而发的,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制服敌国首领,保住本国的疆土,防止异国入侵就行了,何必杀人太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倾向,诗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警句,也多少透露出了诗人杜甫对我国古代军事经验的概括和他个人的军事眼光,因而成为流传于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言,常为众多军事家、政治家以至各色人物所引用。见于文学作品的便有如《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凤姐道:“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指探春)如今要作法开端,定是先拿我开端。”宋代王迈《轩集·别永福张景山》诗:“文亦有活法,先使意气张;如破劲敌垒,须擒贼中王。”本为一个“擒贼擒王”语,王熙凤将之用来比喻处理家事,王迈将其比喻为作文的章法,可见其用法甚广。

【古今战例】

新汉昆阳之战

新莽地皇四年(23)二月,新市、平林、下江数支农民起义军与刘秀兄弟领导的反对新莽政权的部队会师,进攻王莽军据守的重镇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兵力达10余万人。为加强反莽军的统一领导,各部首领商议共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号称更始,于是声威大震。为保障主力夺取宛城,更始帝刘玄派王凤、王常、刘秀率军2万攻下宛城东北的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刘秀乘胜率军数千北抵阳光(今河南禹州西北),威胁新莽东都洛阳。王莽闻报大惊,急令心腹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召集各郡国兵马共42万,号称百万,名为虎牙五威兵,并授权王寻、王邑便宜行事,争取一举全歼中原各路义军,摧毁更始政权。五月,新莽军进抵颍川(今河南禹县)。鉴于新莽军势强大,刘秀被迫撤军昆阳,新莽军随即包围昆阳。当时昆阳汉军不足万人,粮草只能支撑十来天,形势十分危急。当时王凤、王常见大军压境,十分恐慌。然刘秀却镇静自若,建议一面固守,一面派要员赴定陵、郾城调集分驻汉军前来支援。当时,王凤、王常等皆不敢冒险出城,刘秀遂自告奋勇,选精骑10人,加上愿与刘秀同往的两名将领,共13人,乘夜潜出南门,直奔定陵、郾县。新莽军统帅王寻、王邑依恃己军势大,不令强攻,乃围昆阳数十层,列营数百,金鼓之声远振数十里,并造高10余丈的楼车,俯瞰城内,以强弩射城内守军。又造冲车,以巨木撞击城门、城墙,城体为之震栗,其声惊心动魄。又掘地道攻城,给汉军造成极大威胁。6月,刘秀率步骑1万回援昆阳,初战斩敌千余。又假造汉军已攻下宛城的消息,以动摇新莽军心。但王寻、王邑恃众无恐,根本不将刘秀率领的近万名汉军放在眼里,一面以部分兵力抵御援军,一面继续加强力量攻城。刘秀只有不到敌人四十分之一的兵力,为了早日解除昆阳之围,遂决定以擒贼先擒王的战法,亲率精兵3000,从城西水道直取敌军主帅王寻、王邑的中营。王寻、王邑亲率中营万人迎战,却怎么也抵挡不住刘秀3000敢死兵的猛烈冲击,很快便阵脚大乱。刘秀乘势率尖兵直取王寻,斩王寻于马下。王邑乘乱逃之夭夭。城中汉军见状也乘势出击,新莽40余万大军没有主帅,迅速全线溃败。加上当时恰遇涨水期间,敌军在溃逃中淹死者无数,王邑仅收得残部数千人逃回洛阳。新莽军主力被歼,宛城守军随即投降。汉军乘胜分兵于是年秋攻入洛阳、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只存在不到15年便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