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20

第20章 抛砖引玉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

用类似的事物去引诱敌方,使其在懵懵中受骗并因此受到意外的攻击。

【计名由来】

“抛砖引玉”一语,在中国古今文字和口语中较常见,其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久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上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的两句优于常建的前两句,便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中的进士,两者相差115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成立的。然而却由这个有悖历史事实的讹传,引出“抛砖引玉”的另一来源,却是一个历史事实。

据说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子。”此处之“子”指砖坯。这句话也来源于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在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道参禅悟道。刚入坐,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已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息虑凝心,静坐参禅,惟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慢慢地说:“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此语后来还见于元代贯云石(1286——1324)所作《斗鹌鹑·佳偶》曲:“见他眉来眼去,俺早心满愿足;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又清代李汝珍着《镜花缘》第十八回:“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谁知还是吝教!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可借此长长见识,不料竟是如此!”

本计的特点是:强调以小利去引诱、欺骗敌军,以换取更大的胜利。

【古今战例】

秦楚丹阳之战

公元前313年,秦国准备攻打齐国。当时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特别是齐、楚两大强国结成相当牢固的联盟后,对秦构成严重的威胁,秦惠王对此深为忧虑,问计于丞相张仪。张仪说:“请大王免掉臣的丞相之职,让我南游楚地,凭臣的三寸不烂之舌,伺机向楚王进言,必定会使楚国与齐国断交,而与秦国亲近。”秦惠王同意了。张仪来到楚国,先以重金贿赂了楚怀王的亲嬖近臣靳尚,然后拜见楚怀王,陈说楚国联齐与联秦的厉害得失,还假作谦卑地向楚怀王表示:“秦王原本有意要侍奉大王(指楚怀王),就是我张仪也愿意给大王做守门的臣仆,只因楚与齐结盟,才使我秦国国君感到左右为难;如果大王能与齐国绝交,我们国君愿将往日商君从楚国夺去的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之地600里归还楚国,并送秦王室的女子给大王做妾,让秦、楚两大国永结婚姻之好。”楚怀王果然中计,群臣也因能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商於之地600里而向怀王贺喜。当时只有客卿陈轸、大夫屈平看出了张仪的诡计,劝怀王不要上当,但怀王利迷心窍,根本听不进他们的劝告,还授予张仪楚国相印,赐黄金百镒,以示嘉奖。张仪返秦后,却装病不出,根本不与楚使会面落实割地之事,让楚使在咸阳白白等了3个多月。而秦却暗地里遣使入齐,与齐结盟。待楚与齐绝交后,张仪方才约见楚使逢侯丑,并赖账说:“所谓归还商於之地600里,那是你们大王听错了。我所说的不过是我张仪的俸地6里。秦国的土地都是将士们身经百战得来的,怎能以尺寸让人。”楚怀王听了逢侯丑回来的报告后勃然大怒,立即宣布与秦断交,并命屈聚为大将军,逢侯丑为副将,起兵10万攻秦,进军蓝田(今陕西西安以南),结果为秦、齐联军所败,被迫退至丹阳(今陕西汉中)。次年春,屈聚集结兵力与秦、齐联军决战于丹阳,结果又遭大败。楚军前后被斩首8万余人,大将屈聚、副将逢侯丑被俘,又丧失汉中之地600里。在这次战役中,秦以暂免张仪丞相职(以便他以平民身分往楚游说)、诈称归还商於之地600里、表示愿与秦结通婚之好、卑称秦王愿意侍奉楚王等为“砖”抛给楚王,从而得到破坏齐楚联盟、击溃楚军、擒获楚国大将、得汉中之地600里等数块大“玉”。张仪之计虽卑劣,但却不可谓不高明哩!

保卫延安之战

1947年春,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以后,便集中兵力对我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妄图在战略上突破两翼,从此钳制华北。敌人进攻主力是蒋介石嫡系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20个旅,另有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集团12个旅,榆林邓宝珊集团2个旅,共34个旅,23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和彭德怀司令员的组织指挥下,决定先在延安以南进行机动防御,给敌人创造大量进攻的机会,而后主动撤出延安,“抛砖引玉”,诱敌深入,再寻机逐个歼灭敌人。当时,在陕北战场上,敌我兵力在数量上是10∶1,敌军23万余人,我军2.5万余人。从装备上讲,胡宗南部是蒋介石的嫡系,装备一流,而我军则主要是“小米加步枪”,有些部队甚至每枝枪平均达不到10发子弹。

当时,有些同志对不打一枪便将革命圣地延安拱手让给敌人的策略感到迷惑。针对大家这种思想情绪,毛泽东首先分析了战场形势,阐明暂时放弃延安的必要性,并说:“我们有些同志把不放弃一寸土地的政治口号用在战术上,不管自己力量大小,都要和敌人死打硬拼,这是错误的。寸土必争是对的,但是要看怎么争。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在毛泽东看来,抛出延安这块“砖”,去引得战胜胡宗南、最后解放全中国这块“玉”是很合算的。果然,仅在撤出延安后的40天时间里,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西北野战军就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战役的胜利,歼敌1.5万余人,给蒋、胡军队以迎头痛击;仅仅过了1年1个月零3天,延安就重新回到人民手中;而在两年多之后,就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成功地实现了“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