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46300000019

第19章 欲擒故纵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

对逃跑之敌逼迫过急,便会遭到疯狂的反击,而任其溃逃,则会削弱它的强攻势头。因此,要紧密地跟踪敌军而又不逼迫它,借以不断耗损其气力,以瓦解其斗志,待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之际,再加以擒获。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无谓的流血牺牲。因此,放缓对峙,相机而动,对战势反倒更为有利。

【计名由来】

“欲擒故纵”的哲理源头,可上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事见后面“古今战例”之一)

【古今战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

蜀后主建兴三年(225),蛮王孟获起兵10万反蜀,建宁郡太守、雍可郡太守朱褒、越嵩郡太守高定相继投降,声势甚大。蜀丞相诸葛亮奉旨起兵50万南征。在智破3郡叛军之后,大军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适逢马谡奉后主之命前来劳军。诸葛亮久闻马谡才智超群,便虚心问计。马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很赞同马谡的见解,更坚定了以心战降服蛮王的决心。

第一次两军对阵,孟获战败,被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孟获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你放我回去,整军再战,若再被擒,我便肯服。”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第二次诸葛亮派马岱夜渡泸水,断了蛮军粮道,孟获被部将董荼那、阿会喃等缚送蜀营。诸葛亮对孟获说:“你前次说,若再被擒,便肯降服,现在如何?”孟获说:“这次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以至如此,如何肯服?”诸葛亮又将他放了,并领他参观蜀军营寨,亲自送到泸水边,派船送回。孟获第二次被放回本寨后,首先将部将董荼那、阿会喃杀了,然后与其弟孟优商议以假降方式夜袭蜀营。诸葛亮将计就计,第三次将孟获活捉。但孟获依然不服,他说:“这是因为我弟贪杯,误吃了你们的毒酒,并非我没有能耐,如何肯服?如果你放我兄弟回去,我们收拾兵马和你大战一场,若再被擒,方肯死心塌地归降。”诸葛亮第三次又将他放了。孟获愤愤回归本寨,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前往8番93甸各部落借得精健蛮兵数十万,一路杀气腾腾,约战蜀军。诸葛亮避其锋芒,领军退至西洱河北岸扎营,然后派精兵暗渡至西洱河南岸,袭击蛮军后路,第四次将孟获活捉。诸葛亮怒斥孟获:“这次又被我擒了,还有何话可说?”孟获说:“我误中诡计,死不瞑目。”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全无惧色,要求再战,诸葛亮只得第四次将他放了。孟获回去后,又聚集数千蛮兵躲入了秃龙洞,与该洞洞主朵思凭借险山恶水,据守不出。孔明走访当地老人,寻得解毒甘泉和可避瘴气的薤叶芸香,避过毒泉恶瘴,领军由险径直取秃龙洞,第五次擒得孟获。但孟获仍旧不服,且说:“我祖居银坑山,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你若能在那里擒到我,我便子子孙孙,倾心服事。”诸葛亮只得第五次又将他和孟优、朵思等人放走。孟获连夜奔回银坑山老巢,又请来八纳洞洞主木鹿驱3万兽兵助战。诸葛亮破了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飞刀,布假兽战胜木鹿的兽兵,又识破孟获妻弟带来洞主假意缚孟获夫妻献降的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但孟获说,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不是你们的本领,如第七次被擒,则倾心归服,誓不再反。孟获回洞后,采纳妻弟带来洞主的建议,从乌戈国请来3万刀箭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屯于桃花渡口。诸葛亮设疑兵,一步一步地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纵烈火将乌戈国的3万藤甲兵烧死于谷中,第七次生擒孟获。诸葛亮令人设酒宴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宗室,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这一次,孟获却不走了,且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等虽然是化外之人,也颇知礼义,难道就如此没有羞耻么?”于是领各洞蛮民诚心归顺。诸葛亮命孟获继续为蛮王,所夺之地,尽皆退还,蜀军班师,孟获亲自送诸葛亮渡过泸水。后来孟获仕蜀,官至御史中丞。终蜀之世,蛮方一直太平无事。诸葛亮七擒七纵,“纵”的是孟获其人,而最终“擒”得的是蛮王及蛮方百姓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此蜀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后方,诸葛亮可全心致力于伐魏了。

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晋、冀、鲁、豫解放军在山西长治(古属上党郡)地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运用“欲擒故纵”计的一个成功战例。主要侧重于运用《孙子》“围师遗阙”及本计“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的思想,采取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的策略,给敌以生路,动摇敌人据坚顽抗的决心,待敌脱离坚固阵地后,抓住有利于我军的时间、地点歼灭之。即先“纵”他一马,然后相机“擒”住他。

1945年8月下旬,山西军阀阎锡山所部5个师共1.7万余人,在日伪军的支持配合下,自临汾、浮山、翼城等地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长治地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军奋起自卫,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个解放区主力及地方武装3.1万余人,于9月10日发起上党战役。至19日收复长治外围的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等4城,继而围攻阎锡山所部史泽波19军盘踞的长治城。当时,解放军就是从东、南、西三面围城,有意纵敌北逃,以便在野战中消灭该部。9月24日,阎锡山派第1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军4万余人由太原、榆次南援,解放军采取包围长治打击援兵的战法,以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史泽波部于长治,主力部队则秘密北上,预伏于屯留、褫亭之间地区。10月2日,彭毓斌部2万余人进入伏击圈。解放军断其水源,围其东、南、西三面,而虚其北面,故意纵其北逃。10月5日,敌军果然向北逃窜,解放军以主力跟踪追击,于途中歼敌。10月6日,除残敌2000余人逃回沁杲外,其余全部被歼,敌司令彭毓斌被击毙。10月8日,长治之敌弃城向西南方向逃窜,于12日被解放军围歼于沁河以东之将军岭、桃川地区,敌军长史泽波被俘。此役共歼敌3.5万余人,给蒋、阎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在整个战役之中,解放军连续3次使用“围师遗阙”、纵敌外逃、“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的战法,结果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