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您手底下那片有着梦幻般的“道德土壤”是否还清澈透明而适合学生茁壮成长呢?
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道德土壤”的新鲜论述。
他说,阐发知识的教育实质,变知识为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里与教学过程无直接联系的教育工作做得怎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哪些思想信念,他们的社会行为具有什么道德性质,也就是说,要看“道德土壤”准备得怎样。(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前言部分)
我区有一所学校,我曾带我的班子成员去考察,那里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都没得说。我同我的同事们开玩笑说,那里有一个强大的场,人置身其中,不努力、不上进是不行的。听到此话,那里的领头人葛校长只是痴痴地笑。这里的场,是隐形的、无形的,但这种无形的场又能给人以压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上进。我将其命名为这个学校有良好的“学习土壤”,适合学生和老师在智力方面的开挖和升级。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道德土壤”,指向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那片成长的土壤的品质。这种见解更加贴近于人性的顺然性。让人美好的向往在不自觉的状态下通过熏陶、沐染而形成,更加符合人性的特质,贴近人性的内在本质。而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之形成,其实就是在一片又一片的道德土壤中,得到张扬、净化和催发。
就在前几天发生的菲律宾劫持香港人质事件中,当歹徒与警察交火时,人质中有五人面对歹徒的枪口勇敢地冲了上去而牺牲了。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妇女,在被释放走出的瞬间,突然灵机一动,带出了同座的另一名小男孩,多救了一条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高尚品质的激发是与面对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的。这些在特定的场景中展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性大爱之美,是靠枯燥的说教和几次讲座难以收到效果的。
这里的“道德土壤”再一次让生者的品质得到唤醒、激发和迸射。
我先前曾经共事过一位老师,姓魏,她课上得并不出色,但很擅长于创设学生成长的良好的“道德土壤”。她创设的那种朋友式的、和谐式的、天然的愉悦和舒适,没有更多的功利性存在,而显现出的是更多的人性本色的回归。她教的学生几乎年年春节都去她那里海侃成一片。可现在,还有几许教师能放弃功利的说教,而靠形成如此美好而又悦目的“道德土壤”来激发学生美好的品质呢?
任何一场心灵的冲击和碰撞,都是用心的结果。而用心之所在,就在于创设的那片土壤是否肥硕,是否科学,是否营养平衡。否则,效果是不会好的。
就让我们来用心经营美好的,而又适合于学生成长的“道德土壤”之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