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为中,常常存在着“裸教”与表面上的一厢情愿,而被教者往往是“不情愿”,甚至出现抵触和反感情绪。
有一次,有一位毕业班的孩子跟我说,校长,我不喜欢你。
我一懵。问道,为何呢?
他说,你在晨会上的讲话,我们不爱听。
我仿佛被电击一般。自鸣得意的杰作和创新,有人反对和不情愿,着实未料到。
那孩子又说,冬天,我们冷呢。你以后少讲一点。
惊叹之际,我还是保持了冷静,并反思我的教育手段。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有关此方面的论述时,我更加释怀而安静起来。我的晨会中存在着过多的“裸教”,而造成孩子们的不情愿。
他说,创设那种能激发道德行为、道德行动的情境,恰恰就是要靠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敏锐理解。教师的这种品质对于少年教育,尤为重要。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前言部分)
这里的论述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案例。有一位中老年教师,很敬业,也很勤勉,可她的学生们却用成绩跟她玩起了游戏。平时的教学交流中,学生们用抄作业的办法来对付她。她说,管不住,就连好学生也不听话,别的老师不知是如何忽悠他们的。我曾经给她开妙方说,哄他们啊。小学生靠管是管不住的,而是能哄住的。不知道我这位可爱敬业的教师能不能理解我的教育理念,而在今后的教育行为中不再让学生忽悠得找不到北。这位教师的失败之处,就在于有太直接太多的“裸教”,而是缺少迂回战术。赤裸裸的说教,让孩子们产生了叛逆而与教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相传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一头倔强的牛赶进牛圈。父亲在前面拉,儿子在后面驱赶,牛还是不肯进去。这时仆人走了过来,就地拔了一根草,对着牛晃了晃,牛听话地跟了进去。其实这样的把戏,我们小时候也玩过。那时候,常常有不听话而倔强的驴与我们共度时光。有时,受到拘束的驴如脱缰之马,悠着性子愣跑几个回合,仍不肯回家。这时,我们常常揪一把苜蓿,远远地晃一晃,驴便禁不住哄骗,乖乖地被牵在手中。
人是脱胎于动物的,人的本性中更多地留有动物的属性。对于孩子们而言,使用“迂回之术”或“特设情境”施教,更多体现了老师的大智和精巧,更能击中人性的软肋而让其作出配合和顺化,从而达到不教胜教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