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案例
邻居阿宝买了新的脚踏车,阿伟忙去找阿宝一起玩。两个小东西你一圈我一圈玩的挺欢。
阿宝觉得阿伟骑的比自己好,有点不服气,骑完自己的一圈后霸着脚踏车不下来了,阿伟推了阿宝一下,想叫阿宝下来,没想到阿宝被阿伟推的绊了个趔趄,翻身下车照着阿伟的脸上就咬了一口。
阿伟还没反应过来,正巧被买菜回来的妈咪瞧见,阿伟脸上的牙印没出血,可妈咪的心已经痛到了极点,扯着嗓子就喊:“阿宝的妈咪怎么管教孩子的?怎么能咬我家阿伟呢?”
阿宝的妈咪闻声下了楼,瞪了一眼阿宝,就回敬阿伟的妈咪:“我家阿宝平白无故怎么可能咬你家阿伟,一定是你家阿伟先欺负阿宝来着!”
“买个新车有啥了不起啊?又不是狗养大的,怎么用牙呢?”妈咪放开了阿伟,状如斗牛。
“你骂谁?有本事你把话说清楚!谁是狗?”阿宝的妈咪也不甘示弱。
……
“阿伟,你还疼不疼?我把车给你骑两圈好不好?”阿宝不知道两个妈咪在吵什么,他还想继续跟阿伟玩呢,一个人骑真没劲!
“好。”阿伟摸了摸脸上的牙印,觉得不怎么疼了,接过车就骑了上去。
两个妈咪吵的不可开交,不远处,两个孩子玩的不亦乐乎。
案例分析
是人都需要朋友,没有人愿意成日与孤独为伴。孩子也是人,孩子需要自己的友谊和社交生活。做父母的在孩子的社交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看到:
先入为主的父母会代替孩子社交,当孩子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孩子还没开口,父母就代他说了:“我家孩子内向,见了生人害羞。”其实任何人见到不熟悉的人,内心都有窘迫和不安,这是很正常的,只有慢慢适应或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孩子才能迈出社交的重要一步。但是父母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前代劳,孩子在这种暗示下会变的更加自卑,没有父母,根本就不会与他人交流;
有的父母会给孩子设定社交范围,比如孩子不能跟不聪明的小朋友玩,不可以跟成绩差的同学交往,甚至不要跟大孩子玩,也最好不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父母坚信“近墨者黑”,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变笨,害怕自己的孩子成绩下滑,害怕大点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也害怕小点的孩子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幼稚。父母好比孙悟空,在离开被自己保护的“唐僧”——孩子的时候,用金箍棒画出范围,就可以让孩子不受“妖魔鬼怪”的侵扰了。
在这样的重重保护下,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友谊,只会有所“图”的交往,变的势力,变的没有朋友,孤独一生;
也有的父母,跟阿伟阿宝的妈咪一样,极具参与精神,当孩子遇到一点社交障碍(如果能称其为障碍的话),就立马像老鹰护幼雏般,冲到孩子面前,为他遮风挡雨,为他克服千难万险,为他打抱不平……当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如果连交什么朋友,参加什么聚会,都要再先请示父母大人,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父母的失职。
任何时候,父母都该清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社交方式,社交范围,也有能力从社交挫折中学会成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人。
你瞧,父母不用操心,阿宝和阿伟不是玩的很好吗?
亲子指导
父母是榜样
父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可以让孩子学会基本的待人礼仪。
父母友善的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就是教孩子社交。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的面前说他人的坏话。
父母也是朋友
父母跟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从交流中学会考虑他人感受。
父母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本身。
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并让孩子带去自己的问候。
父母给孩子自由
孩子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他的朋友说三道四。
孩子有选择社交方式的自由,如果见了陌生人孩子胆怯,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把大人之间的矛盾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父母之间的矛盾不能影响孩子之间的友谊。
父母给孩子建议
当孩子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除非孩子主动朝父母寻求帮助,否则父母不应该插手。
如果孩子受到社交挫折,父母可以给孩子建议,帮孩子分析原因,但结论应该由孩子自己下。
孩子在外面受气,父母应该首先从自家孩子身上找问题,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去对方家长那里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