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案例
燕燕终于5岁了,经历了数天的哭闹,还是抱着维尼熊,被爹地扭送进了幼稚园。妈咪很是不放心,害怕胆小的燕燕会在幼稚园里吃不好,睡不好,或者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可一见燕燕回家后的那股子兴奋劲,一会告诉妈咪她听的故事,一会给妈咪表演……妈咪满肚子的疑问也就咽了下去。
这天燕燕去幼稚园的时候没有拿她睡觉时离不开的维尼熊,妈咪决定带着公仔去找燕燕。
妈咪听到幼稚园里传出的嬉闹声,好奇的爬在窗户上向里面看去。燕燕正和一群小朋友们玩游戏呢,不好!燕燕摔倒了,妈咪刚想夺门进去,却看到燕燕自己爬了起来,没事人一样继续投入到游戏中去,妈咪提到嗓子眼的心又落了下来;游戏的间歇,燕燕自己去接水喝,妈咪真害怕烫到她,可燕燕小心翼翼把水吹凉的举动又让妈咪送了一口气;燕燕坐在餐桌前吃的狼吞虎咽,根本不像在家那个被妈咪追着赶着喂食的燕燕;午休时间到了,燕燕在小床上乖乖的睡着了……
妈咪抱着燕燕离不开的维尼熊,如释重负,却又心事重重的离开了幼稚园。
案例分析
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其独立性。”再弱小的生命,都有羽翼丰满的一天,终将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外界的一切,哪怕外面是暴风骤雨。这是自然规律。
父母不是不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他们也知道自己不能跟孩子一辈子;而孩子也不是不想独立,从会说话会走路起,孩子就有了本能的“自主”意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父母喜欢越俎代庖呢?
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本身太“懒惰”。
孩子小的时候有了想拿勺子吃东西的欲望,可是父母却要喂他吃,为什么?因为孩子自己吃会弄的到处都是,父母回头还要打扫;孩子稍微大一点,有了探寻外界的求知欲,可父母却不让他去拼去闯,为什么?因为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回头还要给他收拾烂摊子;孩子想这样,孩子想那样,父母都用自己的权威来进行压制,怕的就是孩子有了问题,父母要承受事后无穷无尽的麻烦。
为了不麻烦,父母就偷懒,不给孩子机会独立,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孩子像个提线木偶一样,在父母的指挥下,永远不出差错,虽然开始父母有点累,却可以一劳永逸,没后顾之忧。
燕燕在家胆小又娇气,可是在幼稚园里却表现出了令妈咪感到不可思议的举动,她摔倒了自己能爬起来,自己能倒水喝,自己能吃饭,自己能睡觉。只有5岁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了,而在妈咪的“拳拳之心”的保护下,孩子就永远不能。
所以,不是孩子不能独立,而是父母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在爹地和妈咪为孩子的无能而为其未来感到忧心忡忡的时候:“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孩子就该回敬亲爱的爹地和妈咪:“那要看你们什么时候愿意让我长大。”
亲子指导
训练孩子独立的家长军规:
孩子会穿衣服了,就绝不再帮忙,孩子上学了,书包就该自己收拾自己背。
孩子不吃饭或挑食,就告诉他后果并让他承担,而不是喂饭或是给零食。
孩子有权利按照其喜好布置、收拾自己的房间,不要因为刚开始的一团糟就放弃这样的尝试,也不能因为大人的审美来批判孩子。
孩子断奶后,就该及早让孩子独自睡觉。
孩子有义务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洗碗、打扫、帮父母拿拖鞋等,但别忘了向他说声“谢谢”。虽然孩子偶尔会打碎盘子,扫地扫的不干净,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做家务的技巧,而不是批评或是从此不让孩子做。
不要总由父母来叫孩子起床,给他闹钟,教会他时间观念。
可以给孩子零用钱,让他自己支配,但不能超过孩子的掌控力。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和看法,尽可能耐心、诚恳地回答。
永远不做孩子的陪读,除非孩子请教你,否则不要对孩子的作业指手画脚。
父母无法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并引导他从书本或网络上去寻找答案。
在有客人来访的时候,让孩子自我介绍。
孩子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父母就不要过分“关注”,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好,而非以家长的身份介入。
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自己学习一些东西,前提是没有危险。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必要的时候,做给他看。
当家里有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征询孩子的意见,而不是总把他排斥在外,如果他的想法很不靠谱,父母不可以讥笑,而是说“你的想法不错,我们再考虑考虑。”
不要忽视危险,实事求是的告诉孩子,并教会他如何解决。
孩子失败了并不可怕,父母要鼓励孩子。
允许父母有脆弱的时候,表现给孩子,让孩子来关心你,但不要总对孩子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