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俗称“四足蛇”,也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蜥蜴属于冷血爬虫类,和它出现在三叠纪时期的早期爬虫类祖先很相似。大部分蜥蜴是靠产卵繁衍,但有些种类已进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蜥蜴亚目是爬虫类的统称。与其近缘的蛇亚目合计占整个现存爬虫类的95%。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最多,从北极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皆有分布。蜥蜴也属于爬行动物中较大的家族之一。
1.蜥蜴概述
蜥蜴的形态多样,差异极大。体长从3~30厘米不等,体重最轻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于150千克。现存蜥蜴约有2500多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栖息在地表,身体扁平;另一类甚或在树上或水中,身体呈窄状。蜥蜴身体多细长,有长尾,多具有四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开口外,体表覆以鳞片。有些种于头和体鳞下真皮内有骨鳞,鳞的表面覆盖一层角蛋白。某些蜥蜴具有鳞器官,鳞片的锯齿状边缘突出刚毛,可能用司触觉。
蜥蜴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们的尾巴,断掉之后可以重生一条新尾。因此,蜥蜴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利用尾巴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许多蜥蜴,尤其是避役(变色龙)和安乐蜥,能改变体色,可从亮绿色变为深巧克力褐色。体上线、带斑纹亦可忽隐忽现,变色机制为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移动,颗粒集中时色浅,分散时色深。这便是蜥蜴善变的伪装者的自我保护的法宝。有些蜥蜴颈部有可伸展的皮褶,头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皱褶等。它可以作为自我保护的伪装武器。蜥蜴眼睑多可动,上腭能相对于颅的其他部分而运动,有方骨,口可大张便于吞食猎物。这些特殊的性能都是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下来。
无法抗拒便善于隐藏和逃避,这便是蜥蜴的聪明之处。蜥蜴的变色能力很强,特别是避役类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洪亮的声音,壁虎类是一个例外。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另外,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以听见。
多数蜥蜴具有四足,后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变跑动方向。有几科蜥蜴身体延长,四肢缩短,乃至无肢体。壁虎、鬣蜥属的趾上多缘饰以增加其表面积并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
由于蜥蜴的生理习性的迥异,它们的生存环境也大相径庭,分布广泛且复杂多样。蜥蜴生活于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岛中也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仅存的海生种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几种蜥蜴部分水栖,食淡水生物。对蜥蜴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温度,许多种有其最适合其生存的温度,会晒太阳以升高体温,使之高于气温。生活于寒冷地区的种冬眠,昼长对蜥蜴亦有影响。大部分蜥蜴为卵生,卵产在所挖穴中、树木、岩石的裂缝中或落叶层下。多无护卵习性,但五线圆筒蜥在孵化期间守在卵边。少数种有孤雌生殖。后者的孤雌生殖型为两个两性种的杂种。许多壁虎将卵产于同一地点。
多数蜥蜴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但大部分蜥蜴不能发声)。蜥蜴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许多蜥蜴能将尾部自割,断下的尾能迅速扭动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脱。许多蜥蜴有领域行为或求偶表演。蜥蜴对于人的经济意义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制革。壁虎栖于居室,可捕害虫,但可能传播沙门氏菌。蜥蜴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常作为玩赏动物。
(1)蜥蜴的种类划分
蜥蜴亚目在全世界约有6000种,分别隶属20科。我国已知有蜥蜴约150种,分别隶属以下8科。
壁虎科:包括各种壁虎、蜥虎、沙虎、睑虎等。已知我国有10属约30种,壁虎科中多种是与人类伴居生活的蜥蜴。它们体扁而轻,指、趾扩张。下表面形成许多皮肤褶襞、由无数亚显微结构的细毛构成,有粘附能力。它们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捉昆虫。
鬣蜥科:包括各种鬣蜥、树蜥、龙蜥、沙蜥等。已知我国有9属约50种。这类蜥蜴多数的颈、背有较长鳞片构成颈鬣及背鬣,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例如树蜥与龙蜥善于攀援,体轻,体表粗糙(鳞片尖出或起棱),四肢及指、趾均较细长,爪发达,尾具缠绕性。又如飞蜥的前后肢间有发达的皮膜,由几对伸长的肋骨支持,形成“翅”,可以由高处滑翔到地面,或从这棵树上滑行到另一棵树上。但它们并不能作真正的飞行。再如,沙蜥生活于沙漠地区,常将身体迅速埋入沙中,一方面借以在无隐蔽的旷野中逃避敌害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躲避沙漠中炽热阳光的灼烧。它们的身体宽扁,有利于左右摆动掘沙入穴。眼睑边缘的鳞片发达,可防止砂粒侵入眼中。指、趾一侧的鳞片特别发达,形成所谓“缨缘”,仅以缨缘及爪接触沙面,以减少承受沙温的面积。
蛇蜥科:如各种蛇蜥。我国有一属3种,是适应地下穴居生活的。体形细长,四肢完全退化,耳孔亦缩小,外形像蛇。
屏蜥科:本科共有2属4科,分别隶属2亚科,是一类较多原始特征的蜥蜴,其中鳄蜥亚科一属一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巨蜥科:其中科摩多巨蜥全长可达4米,是现今最大的蜥蜴。我国只有一种圆鼻巨蜥,全长也有2米多,喜欢栖息在水中,尾长而扁,是有力的滑水工具。
双足蜥科:本科仅有一属4~5种。我国只有一种白尾双足蜥。它们是营地下穴居生活的蠕虫状蜥蜴,四肢退化,仅雄性残留一对扁平鳍状的后肢。眼退化隐于鳞片之下,耳孔亦退化。
蜥蜴科:包括各种麻蜥、草蜥、地蜥等。已知我国有4属25种。麻蜥主要分布于北方干燥环境中,草蜥多分布于南方,经常在草丛灌木上活动,体轻尾长,善于攀援。是蜥蜴中“飞檐走壁”的“侠客”。
石龙子科:包括各种石龙子、滑蜥、蝘蜓、岛蜥、南蜥等。我国已知8属30种。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睑窗感知光线强弱。
(2)蜥蜴的形态特征
蜥蜴的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果没有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覆盖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复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分类的参考。
覆盖在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分类鉴别的依据。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股,前臂,掌与趾等部分。前后肢各具有五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的两性差异,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互相识别。白昼活动的蜥蜴表现较为明显,夜晚活动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识别异性。鬣蜥科的树蜥及龙蜥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背蜥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的雄性头部比例较大,头颈两则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蛇蜥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布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海拔4000米左右。
(3)生活习性
蜥蜴类具有交接器,进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了解,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种类蜥蜴一般在夏季产卵,它们将卵产在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卵数由一二十枚到几十枚不等。壁虎科的卵略近似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4)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在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蜥蜴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蜥蜴活动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有局限性。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棵树之间活动。研究发现,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以动物为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5)蜥蜴与蛇的区别
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
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有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
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
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很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
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1/2到1/4.
2.蜥蜴家族中的“佼佼者”
(1)丽纹攀蜥—小巧而美丽
丽纹攀蜥栖息在山区灌木丛杂草间或岩石上,是个小型动物。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雌性全长10~18厘米,雄性全长10~22厘米。它是国内各地市场上被出售最多的蜥蜴品种,栖息于山区灌木丛杂草间或岩石上。丽纹攀蜥栖以蜘蛛及椿象等昆虫为食,人工饲养时喂面包虫、蜘蛛及椿象。每年6~7月产卵5~9枚,孵化期46~48天。刚孵化出的幼体长22毫米,尾长48毫米。
丽纹攀蜥是全国各地市场上被出售最多的蜥蜴品种,大量的市场需求对野外种群构成毁灭性威胁。丽纹带着它华丽的驱壳和名字,带着人类对它们的“爱”,正一步步走向灭亡。
(2)伊犁沙虎—夜行守宫者
伊犁沙虎又名娃眼沙虎,主要分布在中东及亚洲西南部,西起土库曼、伊朗和阿富汗,东至中国新疆,以及阿拉伯半岛西南部。
伊犁沙虎体型圆筒状,有着长而发达的腿部与大而有力的头部,眼睛很大且突出。头部覆有细小颗粒状鳞片,身体、四肢和尾部覆盖有大型圆鳞。身体背部为黄褐色或淡褐色,上面并缀有不明显的深色带纹色或条纹,腹部为白色。其脚趾的周围有许多硬毛,以便于在松软的沙土上移动。
伊犁沙虎属于典型夜行性守宫,白天会躲藏在自己挖出约深达80厘米的地洞中。本种是领域性很强的守宫,一旦受到干扰,会将身体举高并发出嘶嘶的叫声,随时准备反咬回击,还会如同蛇行的动作慢慢摆动尾巴,使尾巴的大鳞片互相摩擦发出声音。伊犁沙虎栖居在沙质或黏土的沙漠中,以及半沙漠地区。
(3)白尾双足蜥—尾巴是我永远的旗帜
白尾双足蜥,生活于海拔450~900米亚热带阔叶林中,以昆虫为食的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与湖南,国外分布于越南。全长120~222毫米,径粗3.2~5毫米,尾长占头体长的42%~48%。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盖大小相近的圆鳞,尾断后再生者尾较短而尾下鳞数亦较少。没有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位于浅凹内,后肢长2~3毫米,占头体长的2%左右。通身紫褐色,腹面稍浅,尾末端白色,其长度变异甚大。无耳孔。多见于朽木或石下,有时也到地面。白色尾部有吸引敌害注意力的作用,当地栖鸟类翻动石块觅食时,双足蜥立即将白尾竖起摇动,以引起捕食者注意而去啄食,双足尾蜥则将尾自截而逃遁。食性及繁殖习性不详。
(4)捷蜥蜴—我型我秀
捷蜥蜴是个体色极富变化、栖息在各种干燥环境中的动物。
捷蜥蜴在我国分布在新疆,国外分布在俄罗斯、中亚及欧洲。它属于肉食性动物,以各种昆虫为食。捷蜥蜴的全长12~22厘米。体色极富变化,雄性以绿色为主,雌性则倾向于灰色或茶色,体背部及腹侧都具有黑色斑纹。捷蜥蜴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中,基本在地面活动,它多在白天活动,动作敏捷。它是肉食性动物,以各种昆虫为食。
(5)彩虹飞蜥—色彩斑斓我欲狂
彩虹飞蜥,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它们栖居在开阔的环境中,通常是多岩石的地带及人类居住地。
彩虹飞蜥体长约30~40厘米,其下包括许多亚种。这种蜥蜴的体色在夜晚时是不显眼的灰色,等到一照到太阳体温升高后,就会展现全然不同、更为亮眼的颜色,因此有彩虹蜥蜴的美名。雄飞蜥的混合体色更加美丽,橙色或红色的头部、紫红或蓝色的四肢、体侧有黄色斑点。雌飞蜥的体色则为黄绿色。飞蜥类有三角形的头部、肥壮的身体以及长长的尾巴与四肢,颈背上有小脊突,耳孔周围则有刺状皮瓣。除此之外,这种蜥蜴身上少有其他装饰。
彩虹飞蜥属于卵生动物,每次产卵3~8枚。它们以昆虫为主饵料。飞蜥类饲育温度要适中,加热点为30~35℃,其他部分则保持在20~25℃。只要没有弄湿它的身体,彩虹飞蜥可以养得很强壮,是饲养飞蜥类的入门品种。
(6)水龙—我丑但我温柔
水龙又叫长鬣蜥,它的外表和绿鬣蜥极为近似,可以由绿鬣蜥的两腮有大型的圆形鳞片而水龙没有此特征来简易区别。
水龙原产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泰国及中国南部的热带雨林区域。刚出生之幼体全长约13~18厘米,成熟的雄水龙最大可达100厘米,成熟的雌水龙约可达60厘米,其中尾巴就占了全长的70%~75%。在营养及饲养情况正确情况下,水龙可活25年。
水龙为较偏肉食性的杂食动物,可喂食蟋蟀、面包虫、蚱蜢、蚯蚓、鱼等撒上钙粉及维他命粉,同时可给予少量切碎的菜叶、蔬果等植物性食品。虽然水龙的外形很丑,但水龙性情温顺,不咬人,为水陆两栖性的蜥蜴类。所以饲养的环境必须提供可攀爬的树干,在饲养箱中也同时需供应够大的水盆供其泡水、游泳。
水龙和其他日间活动的蜥蜴类一样,需要日光的照射以活化体内的维他命3,帮助钙质的吸收与骨质的合成,所必须提供日光的饲养环境。水龙在一些动物园和家庭饲养中已有成功繁殖的记录,在正常情形水龙约2岁可达性成熟,交配通常在春秋两季,一窝可生9~15个蛋,一年最多可生5窝,所以算是蛮多产的蜥蜴种类。
(7)平原巨蜥—最受欢迎的巨蜥宠物
平原巨蜥,头部比其他巨蜥宽,并有细小的鳞片覆盖,颈部短小,有一条又粗又短的尾巴。身体通常是咖啡色或灰色,背上缀有多行黄至橙色的圆点,有一条蓝色的幼长开叉的舌头。主要活动在雨林边缘、沙漠地带的森林、平原及大草原。性情活跃、胆小,每次产卵约30~40枚,22星期后孵化。
平原巨蜥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包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厄利垂亚、肯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加纳、苏丹、茅利塔尼亚、乍得、多哥等地区。
在野外,平原巨蜥幼时主要吃昆虫及其他小动物,长大后主食鸟类、小型哺乳类、蟾蜍、蛇、其他蜥蜴或蛋。
平原巨蜥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巨蜥宠物。性格温驯,体型不会太大,进食方面,也很少出现问题。
(8)澳大利亚伞蜥—我有巨大的保护伞
澳大利亚伞蜥又名澳大利亚斗篷蜥或褶伞蜴,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东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生活在干燥的草原、灌丛和树林中。
伞蜥可以说是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蜥蜴之一,可以说与鬃狮蜥并驾齐驱。不过伞蜥比起鬃狮蜥来,伞蜥比较难以饲养。在大约10年前,对许多动物园或私人饲养的伞蜥在长期饲养与人工繁殖上是相当困难的,国外有些专家不建议新手饲养伞蜥。
伞蜥体长可达60~90厘米,这种蜥蜴最大的特征就是受到威胁时会在瞬间竖起巨大的伞状斗篷。全身为灰黑色、灰褐色或黑褐色,背部和体侧有暗色不规则斑纹,而伞状斗篷的色泽则带有令人炫目的亮彩。本种雄性体色较深,尾部斑纹对比鲜明,体型较雌性大,尾部较窄小细长。雌性体型较小,体色较灰。虽然其性情较为胆小且神经质,但是经过长期人工饲养的伞蜥,会变得很温驯而活泼,甚至很乐意接受人类用手喂养,所以在宠物市场上也一直是相当热门的爬虫宠物。
伞蜥卵生,在繁殖季节时,雌性把卵产在树丛或树洞中,每次产约10~13枚卵,幼体在一个半月后破卵而出。本种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偶尔也会猎食小型啮齿动物或小蜥蜴。这是种树栖性的蜥蜴,生性较为胆小且显神经质,遭受攻击时会逃回到树上。在平地奔跑时会将前半部身体悬空,只以后肢快速奔跑,看起来和人踏单车一样,所以澳大利亚伞蜥还有一个昵称叫单车蜥。
(9)变色龙—看我72变
有些人读过契诃夫的《变色龙》,会想到奥楚蔑洛夫是个典型的“变色龙”。但现实中的变色龙,是体色会随着环境改变、有长长的舌头、两个可分别看不同目标而自由转动的眼睛的蜥蜴。可卷曲的尾巴、头上的犄角、特殊对握的脚趾等特征,使它成为蜥蜴中极受欢迎的宠物。
变色龙的成员大约有160种,大部分都分布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少数分布于中东、亚洲及南欧。它们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依种类不同可适应沙漠气候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吃昆虫,但较大型的品种也可能捕食小型的脊椎动物。
变色龙有着像孙悟空那样的72变神功。变色龙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和心情而改变。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些变色龙还会将平静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胁敌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
变色能躲避天敌,传情达意,类似人类使用的语言。变色龙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在自然界中它当之无愧是“伪装高手”,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这种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一动不动地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
(10)科摩多龙—世界上最大的蜥蜴
印度尼西亚有一个群岛叫努沙登加拉群岛,科摩多就是该群岛的一部分。科摩多岛长4~5千米,宽10~13千米。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岛上的居民称之为“科摩多的龙”。科摩多龙是世界珍贵动物,该物种寿命能活50~80年。我国也有科摩多龙,主要分布在广西。
科摩多岛气候温和,丛林茂密,四周环海,海岸有成片的沙滩和林立的礁岩。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巨蜥蜴生活的“天堂”。
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长3~5米(雌性大,雄性小),体重100~150千克。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牙齿。但是,它基本上是“哑巴”,声带很不发达。即或激怒时,也仅能听到它发出的“嘶嘶,嘶嘶”的声音。同许多蜥蜴一样,科摩多巨蜥的舌头既是味觉器官又是嗅觉器官。它的舌头吐进吐出,搜寻空气中腐尸的气味。科摩多巨蜥的口中有许多的细菌,一旦被咬过的动物就会在三天之内因为细菌侵袭身体而死亡。
科摩多龙捕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捕食动物的有力的“工具”。生活在科摩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慌忙逃,这是因为巨蜥以它们作为主要食物。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三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丛中吃掉。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再吃。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巨蜥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待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
(11)绿鬣蜥—爬行动物中的熊猫
鳄蜥有“爬行动物中的熊猫”之称,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被誉为“活化石”。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
据有关专家介绍,体长只有30厘米左右的鳄蜥,属世界濒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全世界蜥蜴中最特别的一种,虽然长着蜥蜴的脑袋,却有着像极鳄鱼的身体和尾巴。据之前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只剩下约近千只野生鳄蜥,比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还要少。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中国此前只在广西大瑶山和广东曲江两处发现鳄蜥的踪迹,作为唯一分布在热带的鳄蜥种群,茂名林洲顶的鳄蜥与其他地区的鳄蜥相比,可能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12)蓝舌蜥蜴—蜥蜴中的另类
悉尼博物馆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蜥蜴—一只三眼双头的蓝舌蜥蜴。这只蜥蜴是在澳大利新南威尔士发现的,它长着两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面均有一只眼睛,另外一只眼睛则位于两个脑袋的中间。对此发现,科学家兴奋不已。
这只蜥蜴还长着一个蓝色的舌头。目前还不清楚这只蜥蜴长相如此奇特是因为环境污染还是因为天生残疾。
(13)角蜥—“怒发冲血”
短角蜥,因其肥厚的外表长得很像蟾蜍,因此人们有时也把它叫做“有角蟾蜍”或“角蟾蜍”。这种外形丑陋的短角蜥,主要生活在从加拿大南部到危地马拉之间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沙漠或半干旱地带。
这种短角蜥物种也很好辨认,因为在它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背部都长满了令人敬畏的短刺。而且根据周围生活环境的不同,它们还具有不同的颜色,一般有黄色、灰色和红褐色,这些颜色与身体形状结合在一起能达到很好的伪装效果。它们主要以蚂蚁为食,有时也吃一些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一些昆虫。
尽管短角蜥全身长满可怕的刺,但它还是会有许多天敌,如老鹰、蛇、狗、狼、甚至其他蜥蜴等。因此,短角蜥除了伪装能力外,还具有一项十分了不起的能力,那就是它能在受到攻击时将身体快速增大至原来的两倍,使它看起来就像一个长满刺的气球一样,让其他捕食者不敢靠近。
如果这一招还不见效,它还具有另外一种动物王国里最奇特的防御机制,那就是它会从它的眼睛里喷出血来。这种血液来自短角蜥眼角的血管,它能够喷射一米多远,而且其中还含有毒素,能够对狗和狼等动物造成伤害。
(14)壁虎—会爬墙的蜥蜴
壁虎有许多种,其中最大的体长约35厘米,而最小的只有3厘米左右。它们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是人类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蜥蜴,常在树上或岩石间活动。
壁虎对人类无害,有的壁虎就生活在室内。它们最喜欢待在那些有缝隙的地方,在那里隐蔽起来。被灯光吸引来的昆虫是它们主要的食物。为捕获昆虫,壁虎可以沿着墙爬行,横穿过天花板。因为壁虎脚趾下面长有很多细钩和鳞片,它们甚至能在窗户玻璃上爬行。它们具有惊人的吸附力。夜间活动的壁虎有一双猫眼般的眼睛—眼睛的瞳孔呈狭缝状,这样的瞳孔遇亮光后会收缩。
与其他种类的蜥蜴一样,受到敌人袭击时,壁虎也能脱去自己的尾巴,逃脱敌人的危害。但它很快会有一条新的尾巴长出来,又替代原来的那条。有时尾巴并未完全脱落,这样的话,当新尾巴长出来时,原来的那条又伤愈了,壁虎就有了两条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