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20

第20章 境随心转,这不是神话

在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许多无奈,许多创痛,比如自己在职场上苦心经营却得不到想要的成果;在付出真心真情后换来的却是伴侣的离去,原本甜蜜浪漫的爱情生活变成了一场噩梦。尽管生活让我们从天堂到地狱,辗转反复无数遍,但我们还是得咬着牙生活下去。

其实,不论生活充满了多少变数,不论人生如何曲折艰难,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改变命运,或者说,转化外部人、事、物的力量。所谓“境随心转”,便是说我们在明白了世间道理之后,就会将心上的执着和挂碍放下,这时候的心,是充满创造力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境遇才会跟随心的改变而出现变化。

这在《金刚经》里就说得很明白!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再有,须菩提,一切诸法是绝对平等,而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别的。正因为如此,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不执着于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只要摆脱了这种妄想分别心,并以无妄想分别心来修一切合理的、有益于世间的正法,那么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的善法,如来说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善法,只不过是假名为善法罢了。”

我们这里说的“境随心转”和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差不多。

话说在古时候有位宝通禅师,他与石头希迁禅师有一段对话颇有禅味。

石头希迁问他:“哪一个,是你的心?”

宝通禅师说:“见语言者便是。”

石头希迁却不以为然,就说:“有见有言,那就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哪里见得出你的真心呢?”

宝通禅师觉得这话很对,便回去细细参究,过了好久他又来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石头希迁禅师问:“什么才是你的真心呢?”

“扬眉瞬目便是!”

“除了那扬眉瞬目之外,你再说一个,什么是你的真心?”石头希迁又追问道。

“若像你这样说的话,那我没有心可以拿出来了!”

石头禅师就说:“一切万物原本有心。若说无心,那便是毁谤了。见闻觉知,固然是一种妄心,但如果不用心,又怎么能有所领悟呢?你不用见闻觉知的心,又怎么能悟入最高境界的真心呢?”

听了这一番话,宝通禅师才算是大悟了。

所谓的那一颗真心,便是离了语言文字的相,而且还要离种种相,比如那扬眉瞬目,也是一种相。这些相要远离,那么一切虚妄心所见的相,就更要远离了。《金刚经》里佛陀说得很明白,远离一切相,不论那相是好是坏——其实对于已经解脱的人来说,看世间处处都自在,哪里还有什么好坏之分,正因如此,他们的心上没压力,自然也能安宁清静,每天都以喜悦的心来生活,他们才是真正地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境随心转”,便是说的他们这种人!

当我们用一颗虚妄的心安排自己的生活时,一会儿是天堂,一会儿是地狱,就没有一刻安宁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到好看的时装但又买不起,就会在心头抱怨:“这生活真索然寡味啊!”但是,如果我们喜欢的时装突然作为礼物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我们又会喜上眉梢,心底喜滋滋地说:“哎呀,这人生真美好!”对于心灵开放、灵活、解脱的人来说,她们既不会因人生的索然寡味而生起枯燥感,也不会因人生的美好快活而产生留恋心。这样的女人平静祥和,真正是到了“无心”的境界了!因其“无心”,所以,任何境况都困不住她们。真好比是《金刚经》上说的那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恐怕,唯有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才能略说明这样的心境吧!

在很多时候,我们被压力所苦,可一旦心头压力释放,便也会有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中豁然开朗,感觉无比清新!女人若想自在开心地活在世间,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丰厚的财富,有多么出众的容貌和才华,而是要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当全世界所有的女人都对权力、金钱、名利、地位,乃至异性的情爱趋之若鹜时,自己独然能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姿态,不为心上的念头和外部的现象所迷惑、困扰。我们不刻意地压抑、束缚自己的心,又怎么会有什么压力呢?

若真是心头生出了压力,我们总要想办法消除那压力,此时我们便应该先知道这压力是从何而来。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看不上自己”,而是盲目地渴望做“像别人那样的人”,于是我们开始攀比,开始渴求。若是达不成目的,我们就心生妒忌,开始对人生抱以怨恨。人和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矛盾,是因为我们的私心太重。我们压力太大,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这个私心在作怪啊!

那么,私心是如何来的呢?私心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因果的道理。看到别的女人有什么,我们便盲目地想要拥有,这种渴求的滋味可不好受啊!其实如果我们明白因果道理,明白世间一切的人、事、物不过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我们便不会如此执着地要渴求什么了。如此一想,那心头的压力便豁然可以放下了。

“一旦你停止欲求某个东西,你就会得到它。我觉得这真是绝对不变的真理。”这句话出自《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事实上,我们停止欲求并不一定能得到自己一心追求的人、事、物,只是当我们停止欲求之后,我们的心才能平静下来、冷静下来,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才不会被欲望左右、捆绑。若是心能清静如此,外部的人、事、物无论如何变化,无论是不是能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也都不会再有执着,因而也就不会有焦虑、恐惧等种种烦恼,所谓压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静心禅语”

欲求越多,便生执着,心灵便再难自由;

心地单纯,减少渴求,摆脱欲望的左右。

一心驰求,心便有漏,难以解脱;

一无所求,淡泊少欲,心常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