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17

第17章 不着外相,得无限安宁

在前面,我们说到过《金刚经》里的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以往的修行岁月中已经修得忍辱波罗蜜并号为“忍辱仙人”。在歌利王统治时期,他在某一天正在山林中禅定,歌利王带着许多美丽的宫女来到林中嬉戏游玩。也许是那天的天气太过炎热,也许是喝多了美酒,这位歌利王沉沉睡去。待他醒来却发现那么多美丽的宫女正围绕在忍辱仙人身边,听他讲说无上微妙的道理。

歌利王醒来后看到这场景便不高兴了,他便一脸怒气地问忍辱仙人:“你修的是什么法?竟然能让我的宫女都听你的话?”

“我所修的法,名为忍辱,我所践行的就是慈悲大道!”

歌利王听后很是不屑,就说要用他的剑一点点割下忍辱仙人的耳鼻、手脚,如果他还能不发怒,那么便相信他所修的是正道。

歌利王将忍辱仙人的身体一点一点割截开来,可忍辱仙人依然很平静,脸上没有丝毫嗔恨的表情。

这个故事一直被当作是忍辱和慈悲的最高境界。当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我们也不需要因此而心生惭愧。作为女性来说,我们在面对外境的不如意时,能继续保持平和的心境就相当不易了。

我们只需要明白,当时的忍辱仙人为何能平静地忍受歌利王割截自己的身体,不生出嗔恨和恼怒。《金刚经》里给出的解说是,那个时候的佛陀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心中没有这些“相”的分别,所以才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时刻保持平静安宁。

“无相”的境界甚是美妙,也只有修到如此境地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因为你的心灵已经没有任何记挂和牵绊了。这些记挂与牵绊,都是挂碍,而这些挂碍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若不是我们要给自己的心头挂上各种人、事、物,并因为这人、事、物而生出各种烦恼,那么这世上便无人、无事能让我们受到牵绊。

当我们达到那无相之境,肉身便不会成为心灵解脱的限制——因为解脱只是在心上,即便你身处闹市之中,若你的心上没有对外相的执着,那么你依然是自由的,你也依然会散发出一种宁静平和的力量来。

若要摆脱掉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就要先去掉“我相”。你连对自己的执着都不存在了,还会把心念执着于其他的人、事、物上面吗?连“我”都不存在了,那么多的烦恼、嗔恨、忧虑、恐惧等情绪,还会存在吗?

为何菩萨能够那么自在自为、清静喜悦?因为他们的心从来不曾滞留在世间或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上。“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不仅去除了对一切事物分别的看法,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无上觉悟的菩提心。因为不凝滞、不执着,所以菩萨的心才是自由而活泼的,这心上没有界限分别,因而也是无量广大的。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法。”不仅那些概念不应该执着,这世上的有形有相的事物或是任何的声音、气息、味道、道理也不应该执着。能够有这样不着外相、自在任运的心,并以这样的心来度化世人,这便是真菩萨。

《金刚经》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也都不过是为了方便而起的一个名称罢了。比如我们眼前的“书”,那个文字也只是为了我们辨识起来方便而已。“书”这个字,就是一种假设的名称而已。佛陀告诉须菩提,其实众生也只不过是个假名,事实上从来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对于女性来说,其实我们内心的挂碍比男人更多,因此也比男人更容易心烦。不论是家庭还是事业,女人们总是希望自己都能打理好。这想法是没错,但总是抱着这种想法,必然会对外相过分执着。你一执着,心就必然会乱,心一乱,自然做事就会有各种不顺。佛陀从来没说过,“外相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话,他只是告诉我们,外相不过是个假设的名称,而且外相没有自性,许许多多的因缘聚合才有了各种外相。所以,若要外相有所改变,就可以试着改变与之相关的因缘条件。

如此一想,生活中的烦恼便该放下许多了。佛家有言“定能生慧”,但这般若智慧又何尝不是让女性静心清心的“法宝”呢?心安定,智慧生;智慧生,更心静。

“静心禅语”

佛陀说法,随说随扫,超离四相;

心不黏着,万法不执,心头干净。

正确知见,便生信心,以此解脱;

一切外相,变化无常,唯心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