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16

第16章 放下分别,世间妙不可言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苦恼:

同样是失约,但我们却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自己喜欢的人,哪怕我们明知道这个人失约的理由很是牵强。那么,对待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呢,即便他确实因为有事情耽误了几分钟时间,我们也忍不住生起怨气,乃至出口责怪。

当然,你也可以说当喜欢的人失约时你也会生出怨气,但这“怨气”非是真的抱怨,而是在发完牢骚之后的无尽宽容。

同样的事情,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便出现了不同的态度。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在心上有了分别的概念。某某人是你所喜欢的,某某人是你所憎恶的;对待喜欢的人,便宽容到死;对待憎恶的人可就不会那么包容了。

因为有了心念上的分别,我们也就在很多时候生出了一种对抗、对立的情绪。很明显,这种情绪不仅给我们世俗层面上的生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让我们的内心烦乱不堪。以前,我也是这样的,我也在反问自己:为何会有分别,为何会带着分别的心去对人对事?也许,我现在参悟得程度还不够,我只是认为,我们心上的这种分别,乃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偏见所致。

因为我们心中经常生起的这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我们很容易在“自己”与“众生”之间树立起一道厚实的墙壁。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某件事是对自己有利的,某件事是对别人有利的。这些算盘我们在心中打得啪啪响,多少次茶饭不思,是因为自己在盘算着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多少回睡眠不香,是筹谋如何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

为何要盘算?为何要计较?还不都是因为我们心中常有分别对立的念头吗?

《金刚经》里佛陀谆谆教诲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便是告诫我们一要做到“不执着于一切相”,二要泯除那些分别对立的念头。有许多女人尊佛敬佛、拜佛礼佛,只是因为她们自己尊敬的对象是佛,而佛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她们盼望着自己的礼拜和供品能够换来佛的欢心,将好运赐予自己,于是她们才对佛菩萨的造像礼敬有加。有些女性往往是往功德箱里放钱毫不计较,但若是去帮助其他众生,就会各种不愿意了。为什么呢?因为她们觉得前者是“做功德”,而所谓“功德”是会给自己带来福报的。但是后者,似乎看不出对自己有什么益处,所以干脆就不做了。无怪乎许多女性在做了功德后,整天都神情恍惚,她们一直等待的“佛菩萨赐予的好运”迟迟不肯到来,她们的心里能安宁清静吗?

生活原本不累,这些计较和盘算却让我们每天都活得心烦意乱。我们固执于那些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事、物,以致让自己的一颗心始终处于焦灼、渴求和不安定之中。能够静下心来,这已经成为许多女性的一种奢望。

静心就真的这么难吗?在佛陀看来,若要守护好清静安宁的心,保持菩提心不退转,就应当把自己融入到那“所有一切众生”之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始终是有限的也是微弱的,虽然佛陀也说过,在天地之中,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最为宝贵,但如果我们只看得到“自己”这个我,却看不到众生,那岂不是隔断了众生之无限性,而将自己禁锢在小小的躯体中不得自在吗?

佛陀口中的“所有一切众生”,便是让我们走出这个小我的躯体,融入到无限的众生之中。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好比是海中的浪花一样,一个浪花激起另一个,但是,浪花的生起和消灭,都有着各自的因缘,而不论浪花以什么面目显现,它们与大海都是同一本性的。那浪花便是我们这个体,大海就如同众生,浪花的出现只不过是短暂时空因缘中的一个现象。智慧的人不会执着地分别出这个是“我”,那个是“别人”。

“所有一切众生”,不仅包括尚没有觉悟解脱的普通人,也包括动植物。当我们觉得被什么人“冒犯”而心烦意乱时,倒不妨如此细细想来:我们的这个身体,这个生命,是因为其他众生的养育才得以长成并延续下去的。

每一个众生,从来就不是与其他众生相隔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众生都因了某种关系而联结起来。如此想来,我们自己与其他众生哪里还有那许多的“分别”?我们与所有一切众生同是一个作为整体的存在。你取来三两滴海水来就可以发现,它们的本性与那大海并没有什么分别的。我们与众生之间也是这样。

“我”与众生之间的分别就可以在这样的心念中破除了。而那些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冒犯”和“嫌隙”等,在“所有一切众生”这个无限的存在之中也都显得苍白而脆弱。没错,这些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

泯除了“我”与“众生”之间的分别,一种大爱的感觉自会在我们心头生起。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也该是最宁静的,当我们心安宁,人也就更显得美丽了,不仅我们这个人因为一颗宁静的心而美丽起来,这整个世界、全部人生,都是美妙无比的了!

“静心禅语”

不是世间嘈杂,而是内心难静;

不是烦恼甚多,而是我执太重。

心量若大,世间万法便都能容下;

智慧在心,烦恼嘈杂便都能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