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14

第14章 慈悲的力量,总是平和而温柔的

慈悲,是一种很伟大的力量,是一种大爱。我一位朋友经常说道:“去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状态,而渴爱却不是。”为什么渴爱不是呢?因为渴爱的本质是一种自私的爱,它只是有一种“爱”的形式,实际上满足的还是自己的欲求而已,甚至这种满足是以他人牺牲来作为代价的,只是我们往往不能自知而已。

很多人觉得佛陀在他的言教中总是让人们清静少欲,便以为佛教是不言“爱”的。佛陀只是比我们更清醒地看到了世人所谓的“爱”,也不过是以自爱为目的,这种“自爱”让我们变得无比自私而狭隘,也不能正确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众生。佛陀所倡导的乃是一种无目的性、无功利性的爱。这样的爱,绝对不会让我们沉迷、执着进而捆绑了心性,或是做出种种卑劣的事情;相反,它能帮助我们从各种执着中解脱出来,让心灵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种无目的性、无功利性的爱便是“慈悲”。慈悲的力量,平和温柔,却最有力度也最持久。因为慈悲不是要我们手持兵刃与人搏斗,它也不是靠着强硬蛮横地征服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什么。

慈悲的出发点首先就是希望众生过得比自己好。我们修行也好,觉悟也罢,并不是要求佛菩萨保佑自己,而是说自己的能量在得到增强之后可以去帮助别人、保护别人。真正的修行,目的是让自己静心清心、提升生命质量这个不假,但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前者关乎我们日常生活是否幸福,而后者则关乎我们的人生大境界是否完满。

“静心禅语”

慈悲便是善待一切众生,是为大爱;

慈悲之爱无有私欲存在,因而永恒。

修行便是修一颗安静心、智慧心、慈悲心,

内观自心便是要净化它、柔化它、洞开它。

§§第五课 修行便是修一颗心

人的本性,圆满清净,这本来与佛菩萨没什么不同。只是世间的人们被各种欲念、妄想所累,让心灵变得偏执狭隘。我们过分地纠结于对错有无,也过分地计较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至于,那原本纯净安宁的心,每时每刻都不得清静,生出种种分别,也就产生了世俗中的人我、爱憎、是非等观念。我们执着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是错的”,于是,内心的平静一再被打乱。

修行,便是修我们的一颗心,让它放下是非、放下人我、放下爱憎等对立。一旦对立的观念和敌对的情绪消融,我们的心便是清净而安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