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12

第12章 用慈悲化解掉生活中的矛盾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你怎么想?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行布施,这个人因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是的,世尊,这个人因布施而得到的福报非常之多!”

佛陀又说:“须菩提,如果福德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如来就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很多了。正是因为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福德,所以如来才说,得到的福德很多。”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不只那所谓的“福德”是一种假名,不值得我们执着,就连生活中的矛盾、心头的烦恼也是一样。

在世俗生活里,矛盾无处不在。你与他人的一切矛盾,归根结底都是自己与自己的矛盾——但是对于那些有智慧的女性来说,许多矛盾都可以轻松化解,许多烦恼都能淡然点破。她们与你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她们对《金刚经》多了那么一些了解,而且把《金刚经》的静心智慧付诸现实生活之中,如此而已。

咱们先来说说,为何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矛盾实质上是自己与自己的矛盾。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单位里的某个同事是你事业上的竞争对手,你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对准了她,你暗自下决心,自己也要做个上进、努力、能干的女性。可是,到了最后,加薪升职的是这个同事,却不是你。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或许你最痛恨的还是那个没你努力、没你用心,却比你提前加薪升职的同事。

你也曾告诉自己,这事儿不算什么,自己还应该再努力些、上进些。可过了不久,你看到那位春风得意的同事,你的内心又开始不爽了。虽然你一再告诉自己:可千万别把同事关系搞僵,可最后你和她还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放不下!说到底,原因就在于你太执着了。你心上装满了得与失的对立、自己与他人的对立、好与坏的对立,你陷入这二元对立的执着当中根本无法自拔!于是,你心烦意乱,你连日常工作都不想处理了,回到家之后,你摆着一张充满怨气的脸,来到单位后你又以一张怨愤的面目示人。

你的工作和生活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而你却找不到这根源正在于你——是你和自己过不去,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全是灰暗的,这可怨不上别人啊!

再比如,我们身边的某个朋友无意中说了让我们不太高兴的话,做了一些让我们感到郁闷的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轻轻一笑,不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上的。女人往往是这样,大事上面也许能看得很开、想得通透,可唯独喜欢在一些小事情上计较。

有些小事情,诸如向朋友借钱被拒绝;约女伴儿出来逛街可等到的却是对方一句“身子不爽,不想出门”;买回家一件艺术品摆件,本想得到伴侣的夸赞,可迎来的却是伴侣的“别再乱花钱”这句话……这些小事往往就成为我们烦恼的导火索。

因为我们在心上有了挂碍,我们的心不再平静安详,而是展开了各种想象:没有借钱给自己的那个朋友,一定是不想与我继续交往了,不然不会连那区区几百元都不肯借我;不愿和我一同逛街的女伴儿一定是偷偷报了培训班,她自己一个人在学习,却不告诉我;我买回的摆件明明很好看,可伴侣却冷着脸教训我,他一定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所以才会对我如此冷淡。

事实上,那些小事儿都不过是一个点而已,可有些女性却能自动想象出一幅连续性的画面,这些画面是如此的生动逼真,以致连她们自己都相信了!她们唯独不信的是,她们被自己想象出的“网”紧紧地缠裹住了原本应该自由平静的心。她们说:“我的心很乱,这都是因为某人某事的搅扰!”她们不知道的是,心乱心烦的罪魁祸首乃是自己的偏执和妄念,这与旁人没有一点关系!

我们不要觉得偏执和妄念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事实证明,它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毁掉我们需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的感情,原本应该风平浪静的生活,就在我们的偏执和妄念中毁于一旦了。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小,眼界越来越狭隘,我们心中没有丝毫的慈悲情怀,我们的目光,除了停留在自己身上之外,就不会再关注到生命里的其他人、事、物了。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有趣味吗?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幸福吗?相信每一个在烦恼中苦苦挣扎的女性都会摇着头说:“不!”

如果,你是一个有些慈悲心的女性,那么你的人生境遇可就完全不会是这个样子了。且不说那大慈大悲的情怀,我们若是肯对自己诚实一点,对他人宽容一些,对这个世界给予更多的包容,我们的人生状态自然会是无限广阔的!

真正有慈悲心肠的女人,她们的慈悲可不仅仅是布施给别人什么好处,给庙里捐了多少香火钱,而是用自己的慈悲、爱和善意感染别人,用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传递正能量”。

真正有着大慈大悲心肠的女人,她们的生命状态永远是在“此时此刻”中守护着“所有一切众生”。

《金刚经》中有言“菩萨应远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见菩萨的心量应当是无限大的,既不黏着在生死彼岸、一切众生,但却也是不舍生死彼岸、一切众生的。不论是救助众生还是度化众生,菩萨的心上全然不作有为刻意的念想。有时候,我们即便施舍几元钱给乞丐,我们都要做思量:给十元会不会太多,因为给别人多了,自己口袋里的钱就少了;那么给一元会不会太少呢?如果太少的话,旁人见到,岂不是会显得自己小气又寒酸嘛!即便是做点小事儿,我们也计较得这样多,我们的心如何能静?我们的人生境界和生命状态又如何能得到提升?

就冲着这样的心量、这些个杂念,我们便与菩萨拉开了距离——不过也没什么,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日后努力修行,就可改过了。毕竟,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解脱、得证菩提正果——只要我们看到了自己与菩萨的差距,只要我们愿意生出解脱的信心,好好修行。

“静心禅语”

一念慈悲生起,万千嗔恨放下;

破除种种妄相,安住清凉世界。

学着像菩萨那样,放大心量,慈爱一切众生;

熄灭心头的火气,心上平和,人生处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