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10

第10章 杂念的源头,是你自己

我们经常说这个“杂念”、“妄想”,那么,它来自哪里呢?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是源自于外部的人、事、物,某人惹怒自己了,某事给自己造成麻烦了,某物让自己不爽了。看起来,似乎全部的烦恼都源自于外部,我们的心不得安宁清静,也是外部人、事、物的原因,事实真是这样吗?《金刚经》中给了我们解答:不是外部的人、事、物让我们烦恼,而是我们自己因为无明而产生了烦恼。

那妄念的源头,正是我们自己啊!可妄念能够生起,便也可以收回,只要做得及时,我们的心仍然是安宁平静的。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须菩提向佛陀请示说:“世尊,世间的善根男女已经发心要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们的心念应该如何安顿?应该如何降伏心头的妄念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根男女发愿成就最高的解脱,应该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应当度化一切众生,在度化了一切众生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哪一个众生被自己度化。为什么呢?须菩提,若是菩萨执着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何这样说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可以让你得到彻底的解脱。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当年在燃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一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世尊!按照我理解佛所说的教诲,佛陀在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什么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佛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可以使如来证得彻底的觉悟。如果我是依照某种方法才能觉悟的话,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你在未来能够成佛,号释迦牟尼。’因为实在不是凭借着哪些固定方法而觉悟,所以,燃灯佛才为我授记;‘你在未来世能够成佛,号释迦牟尼。’为什么呢?所谓如来,也就是真如,是诸法的本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若有人说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果位,须菩提,如来本身无有形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根本上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同时也是既存在又虚无的。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所说的一切法,其实都不是一切法,只是一个假名而已。须菩提,假定说有一个人很长很大。”

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所说的人很长很大,只不过是形容他很长很大而已,其实并非真正的身体高大。”

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边无量众生,那就不能称作菩萨了。为何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可以叫做菩萨。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想:我应当用各种功德庄严佛土,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其实真正的庄严是没有一物可得的,心念清净而无执着,这才是真庄严。须菩提,若是菩萨能够觉悟无我的真理,如来就说他真正达到了菩萨境界。”

息下妄念、达到无我的境界,那才是真菩萨。但我们生活在世间,很难做到没有妄念,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并约束自己的妄念。如此,做一个无我、无心的自己。

想当年马祖道一的弟子石巩正在厨房里面洗菜,准备做饭。马祖进来就问他:“你干什么呢?”

“放牛啊!”石巩答道。

马祖就问:“你说说,是怎么个放法。”

石巩说:“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很显然,马祖对弟子的这个回答很满意。若是给外人看到,也许还会觉得很是疑惑,这不是在洗菜吗?怎么又和放牛扯上关系了?

其实,这师徒两人说的正是修行。“放牛”用来比喻“杂念”,一旦心头杂念丛生,那就马上给它们收拾起来。这需要一种善于观照自心的敏锐感。我们时刻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不要放逸,也不要执着。

既能观照自己的念头,而又不会执着,那便是最高的“无心”的境界。

做那“无心”的自己,并不是说要我们做事马马虎虎,对什么事情都不上心,这样便能自在欢喜。马马虎虎做事,对什么都不认真,这并不是率性而为,这样做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洒脱轻松。

要做“无心”的自己,是要以自己本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来行事,至于那个“自我”就没必要那么执有了。既没了那个“自我”,那么各种妄想杂念也随之不在了。没有妄念的人生,才不会颠倒。这是一种智慧,但很多人却不明白,或者说宁愿相信自己的妄念并执着于这妄念,也不肯破除掉它。所谓无心,便是无所执着的、不因任何人、事、物所挂碍的心。

看来,要获得安宁平静的身心,我们不仅需要踏实地修行,更要有那种敢扫荡一切烦恼习气、妄念杂想的勇气。这种踏实修行的信心和勇气,对于那些希望静心清心、永处安宁的女人来说,那真的是太重要了。

有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不久前去印度、尼泊尔旅游。回国后,她颇有感触地说:“在那里,许多人都安详平静地度日。他们过日子都是各自过各自的,不与他人攀比,也很少有人因为与旁人的生活水平有差距而特别愤懑。他们是守护着自己的心灵生活。而我们呢,却关注的都是别人的看法和想法,极少真正地关注过自己的心灵,不然,为什么我们心头会有那么多杂念,还任由它们嚣张?”

在经过这次旅行之后,这位女士倒是一改以往做事急匆匆的风格。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稍微慢一点,让内心更平和、更安静。“就像印度、尼泊尔那里的人一样,在尘世间悠闲地过活。”

慢一些,安然一些,心上的杂念少一些,内心就更平和、安静些。当杂念不存在的时候,人与我、众生与个体之间的分别不存在了,时间便也如同不存在了一般,过去、现在与未来似乎都打成了一片,不论是自我,还是他人,是时间,抑或是日常要忙的事情,都不再成为捆绑自己的枷锁。因为你的杂念少了,实际上等于是你的心念更纯净、专一,你只要保持着这种状态就好。

佛陀如此叮嘱阿难:“你们要做自己的明灯,你们要皈依自己,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寻求皈依。佛陀所说的真理便可以做你们的明灯和皈依处,你们不要在外境中寻求皈依。”“放牛”的人是我们,可牵着牛的人也是我们啊,佛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金刚经》里,佛陀一再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的人、事、物,哪一样不是在生灭法之中呢?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可我们偏要执着在这不断变化的人、事、物上面,这样怎能不累?我们看那溪流中倒映的月亮很是迷人,于是就伸出手,妄想抓住那月亮。结果我们用尽了力气,却什么都抓不到。但是,当我们放下对水中月影的执迷时,抬头往天上看,便会看到那散发着柔和光亮的圆月。

放下了执着,便可以超越那世间的生灭法,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才是真正安宁清静的,我们也才会得到长久的安宁快乐。

“静心禅语”

做那无心的自己,清空心头一切执迷;

约束散乱的心念,住于无尽虚空之中。

以纯然的本心生活于世间,不忙不慌;

用本真的面目面对人事物,自在喜悦。

§§第四课 以一颗慈悲心面对世界

有一些伤害,看起来是源自外在的人、事、物,其实我们倒不妨静下心去想想:这些人、事、物真的伤害了自己吗?还是自己的心地不够放宽、放开,自己伤害了自己呢?

如果,我们修出了那一颗慈悲心,以菩萨的情怀看世界、看众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人、什么事情能激怒我们,让我们烦恼。所谓的那些“别人的招惹”,分明是自己的心量不够宽、心地不够清净。

心上不够慈悲,其实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执着太深重。《金刚经》上总是提到“所有一切众生”,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情怀。我们自己在心上对那所有一切众生做出了种种分别,又因为对自己的执爱而做出种种伤害其他众生的事情来。但最终,我们还是把自己给伤害了,因为不论是慈悲还是爱,是仇恨还是伤害,最终都会回馈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而菩萨始终能够安处于祥和平静、自在自为的状态中,是因为他们泯除了分别,他们的心中不再有“我”,有的全是“所有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