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10534700000009

第9章 转念觉悟,这并不神奇

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出自何人,实在无须细究,就好比佛陀当初说的一个比喻那样:若是有人身中毒箭,应该先救治伤者,而不是过问制造毒箭的人是谁。

同样的道理,我们只需要明白心灵的觉醒对我们的人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便可,至于说这句话的人是谁,我们没必要过分执着。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须菩提,如果有善根男子女人能对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但还是遭到他人的轻贱,那么就说明这个善根人过去造下的罪业太深重了,本来是应该堕入三恶道的。但因为信奉受持这部经典,虽然被人轻贱,过去的罪业却得以消除,仍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量无尽的劫前,我在燃灯佛那里,遇到无量无数的佛,我全都一一供养,没有错失过一个。如果有人在未来的时代,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那么他所获得的功德,和我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还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分之一乃至任何数字和比喻都无法说明。”

“须菩提,如果有善根男女在未来时代,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那么他所获得的功德,我一旦细细说明,或许会有人听后就身心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你应当明白,这部经典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受持读诵这部经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得到多少财富,拥有多少权势,或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长得多么美丽,这些都不是终极的意义。而唯有心灵的觉醒,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人生意义!

心灵的觉醒虽然是终极的意义,但却很难轻易完成。因为那种懒惰散漫的习气,我们似乎永远难以得到这样的觉醒,或者说,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做到,比如佛陀。

《金刚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被名相束缚了心,当烦恼、恐惧、焦躁等生起的时候,用般若智慧洞察那名相、那烦恼,我们便可以安然从容、平和宁静地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并且不会被那些人、事、物扰乱了内心。

不过再好的道理,也需要我们自己亲身去领悟、体会,不然,我们始终难以安顿这颗躁乱的心。所以,佛陀说不论是读诵还是受持这部经典,都能获得大福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我们亲身读诵、受持了,才能通达道理,开启那般若智慧。

转念即可获得觉悟,听来似乎很是神奇,但事实就是这样啊!我们的生命状态是处于迷乱之中还是觉悟之中,本来就是当下一个念头的差别。而正是这个或迷或悟的念头,造就了我们以后不同的人生境遇。

在禅宗历史上,有这样一首传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可见,我们的这颗心,它本来就不是僵死的、僵硬的,而是自由的、活泼的、富于创造力的。

有些做生意的女性,当她们某一天生意特别好时,就会显得很开心,脸上挂着笑,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可若是哪一天生意不好,那她这心里可就各种波澜起伏了,看见谁都觉得心中不爽。人还是以前那个人,可心却不是以往那颗心了。

我们的喜悦或苦恼就这样随着外物外境的变化而变化,一刻不闲,无有停歇。这才是真正的心随万物转。在这时候,我们的心那是迷妄的,恐惧、焦虑、烦躁、嗔恨一起占据着心灵,而清净、安宁、祥和、喜悦却统统被挤到一旁去了。

如果,我们有足够开阔包容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我们的生活便会越来越顺利,整个生命都会趋于一种扬升的状态。但这开阔包容的胸怀,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修出来的,“女子自古心眼儿小”,这样的话我们听得多了。女子天性悲悯,心肠慈软,同时她们对外境的感受更为敏锐、细腻,自然也更容易引发烦恼,对于静心安心的需求比男性大,如果能通达道理、坚持修行,女性反而比男性更容易静心安心。

“转念”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学会自己不和自己较真儿,只有不给自己设定限制,不陷入分别思维之中,我们心上的一念很容易就能“转”过来。

当我们觉得内心焦躁不安时,那就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抵抗吧!抵抗是因为我们内心过深的执着,随顺生命中出现的各种境遇,我们不作好坏对错的评判。如果我们用自己一直执着的好坏标准去衡量一切人、事、物,那么我们就会作出“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诸如此类的评断。对于那些“好的”人、事、物,我们恨不能使出浑身解数来留住它们,对于那些“坏的”人、事、物,我们则巴不得远远地躲着它们。于是,贪爱心生起、厌恶心生起,我们的心始终在这“贪爱”与“厌弃”之间摇摆,一刻不得休息。

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想安心吗?你想静心吗?那就先放弃你所谓的“好坏对错”的价值评判吧。《金刚经》中,佛陀教诲我们,要远离是非、善恶、得失、成败、好坏等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

唐朝有位禅僧说过“日日是好日”的话,这样的“好”不就正是自由又超然的生活态度吗?而我们很多女性所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心态。

那个故事里说,有个老太太整天都愁眉苦脸的。她对一位禅僧说:“我大女儿是卖鞋的,二女儿是卖雨伞的。在晴天里,我就担心二女儿的生意不好做;在雨天时,我又担心大女儿的生意不好做。唉,我这日子哟,过得真是苦!”

禅僧便宽慰她说:“晴天的时候,您大女儿的鞋子卖得好;雨天的时候,您小女儿家的雨伞卖得快。哎呀,老太太,您这天天都是好日子啊!”

单身的时候是好日子,结婚之后的日子也是好日子;没钱的时候是好日子,致富以后的日子更应该成为好日子。在人生中,必然有喜就有忧。现实人生就是如此,既不会每天都是风和日丽,也不会一连几天都是阴雨绵绵。外境的人、事、物如何,那是它们的事儿;我们让心灵保持在那自由自在的境界上,这是我们的事儿。当你觉得心烦了、焦躁了,被烦恼和压力搞得透不过来气,那就转个念头,说不定心就会放晴了,人生从此日日是好日,时时都宁静。

“静心禅语”

随顺生命中的各种境遇,好坏分别全放下;

心上不做种种分别妄念,人生格局便开阔。

不随外境的变化而焦虑不宁,

清明安乐的自心里没有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