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10531900000018

第18章 面对社会的态度

孩子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都是单纯、幼小的,但孩子终究还是要面对社会,他们以后生存的空间是社会,自己小小的家庭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妈妈们不能把孩子永远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而应该教会孩子以何种态度面对这个社会。

妈妈们除了给予孩子宝贵的生命,还应该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有将来面对社会的态度,大多都来自于妈妈的言传身教。孩子的年纪虽小,但他会用充满渴望的眼神细心观察妈妈,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孩子日后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识。身为妈妈,不仅应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说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妈妈的爱充满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出榜样的作用。

社会态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生活本身就是社会学习最好的课堂。也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慢慢累砌成为孩子道德的围墙,让他形成独特的人生观,决定他将来面对社会的态度。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妈妈应该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在体验中学会面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对父母说爱

故事

小涛正在家写作业,这个时候爸爸下班回到家里。爸爸刚放下公文包坐在沙发上,小涛马上放下手里的笔,倒了一杯水递到爸爸面前。

“爸爸,今天一定累坏了吧,喝口水吧!”小涛关切地问着爸爸。

“去去去,赶紧给我写作业去。废话那么多,别想拿倒水当借口跑出来玩。只要你考试能有个好成绩,比给我倒一百杯水都好。”爸爸的语气冷冰冰的,小涛也没敢多说话,乖乖回到屋子里继续写作业。

没过多久,小涛的作业写完了。看见妈妈在厨房忙,他跑到厨房兴高采烈地说:“妈妈,我来帮你吧!”

“今天怎么这么勤快?快说,是不是又在学校惹事了?”妈妈看了小涛一眼,然后继续切菜。

“怎么可能!我是觉得你和爸爸都好辛苦,所以想要帮忙做点事情,这样你们就不会那么累了。”小涛说得很诚恳,可是妈妈连头都没抬一下,挥了挥手说:“不用了,只要你能把书念好,就是对妈妈最好的爱了。快去看书吧!别在这儿给我捣乱。”

小涛看着忙碌的妈妈,又回头看看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很无趣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心里很不是滋味。

专家之言

妈妈为孩子,可以说把心都操碎了。从怀孕到孩子出生,从孩子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再到找工作、结婚,妈妈总是忙忙碌碌,倾全力付出。因此,当孩子们狂热的追逐着明星,大喊“XXX,我爱你!”的时候,妈妈们总会抱怨孩子对自己吝啬说一句:“我爱你”。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时候,孩子急切想要表达对父母的爱,却往往遭到父母的拒绝。好像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讲,孩子逐渐长大之后还对自己说:“爸爸、妈妈,我爱你!”这类的话,他们会觉得有点难为情。现实中,这种矛盾的想法折磨着妈妈和孩子,大家都笼统将这归结为“代沟”。其实不然。

很多父母认为,如果孩子爱父母,大可不必说出来,把它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就是最好的表现。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此三番两次的碰壁,他们会产生挫败感,渐渐也就不会再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妈妈们在责怪孩子不孝顺、不懂事的同时,也该进行一番反思,自己是不是给了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小叮咛

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教会孩子爱,首先要给予孩子爱。

主动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爱你”。

给孩子一点表现爱的机会。

及时给予孩子爱的回应。

乌克兰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的大门上有一道巨幅标语,写着:“要爱你的妈妈!”校长、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良心都不具备,一切无从谈起。”要让孩子从爱父母开始,学会如何去爱他人。只有具备爱心的孩子,才能立足于社会,而爱心不仅来自于孩子的天性,更需要依靠妈妈们后天的培养。

所以,父母也要大方些,给孩子一点说“我爱你”的机会,不要觉得肉麻。

妈妈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每个妈妈其实还是在心里期待孩子爱的回应。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用好的成绩来做爱的礼物。当他满腔热情想要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时,我们却用冷漠浇灭了他的热情,孩子会觉得父母其实不需要他的爱,只是希望他拿高分、考上好的学校,因此表达爱意就成了多此一举的事情。孩子会因此心灰意冷,渐渐关上心里的那扇门,不再关心别人。

评论

好的妈妈不仅知道如何去爱孩子,更应该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去爱别人,并且接受来自孩子的爱。当孩子懂得如何去爱的时候,他也就学会了如何生活。

抛开世俗的偏见

故事

周末的上午,乡下的亲戚带着孩子来玩。妈妈拿出积木,让小欣和亲戚的孩子一起玩。可是,妈妈才刚把积木放在桌子上,小欣马上表示不愿意。当妈妈追问她原因的时候,小欣小声在妈妈耳边说:

“我不要跟他玩,因为他穿着旧衣服,而且长得好丑哦!”说到这里的时候,小欣皱起了眉头。

为了不让亲戚尴尬,也避免亲戚的孩子听到之后伤害自尊心,妈妈赶紧找借口把小欣拉到厨房。

“他是我们家的亲戚,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呢?”妈妈很严肃地训斥小欣。

“本来就是啊!乡下人都很脏,我才不要跟他一起玩积木呢!我讨厌他,我讨厌乡下人。”小欣不仅没有认错,反而做出一副极度厌恶的表情。

妈妈吃惊地看着小欣,她不能相信,一个五岁大的孩子竟然说出这番话。不管妈妈怎么劝说,小欣就是不愿意跟亲戚家的小男孩一起玩积木。最后,小欣跑到房间去看漫画书,只留下小男孩自己在客厅玩积木。一直到最后亲戚离开,小欣都没有跟这个乡下来的小男孩说过一句话。

专家之言

“她长得真胖。”“他穿得真破。”“他长得真难看。”当孩子们以这些作为拒绝和某个孩子玩耍的理由时,妈妈们就应该要多加注意,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歧视别人的弱点,开始用带着偏见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人了。如果不及时纠正,这将影响到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

小叮咛

告诉孩子要正视生活中存在的偏见。

鼓励孩子跟对自己有偏见的人交往。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偏见。

教孩子如何应对偏见。

鼓励孩子向偏见挑战。

虽然我们常说,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头脑里没有某些偏见和歧视的观念。专家们研究发现,孩子还在2~5岁时,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性别、民族、种族、残疾和社会阶层等。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开始通过大人的言行,间接接收关于这些问题的信息,从大人的谈论和表现中建立自己的态度。因此,想要让孩子摆脱世俗的偏见,学会用公正和充满爱心的眼光看待生活,妈妈们自己就先要摆正态度。

对于孩子已经出现的各种偏见,妈妈应该及时加以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当孩子对这些问题充满疑问时,最好不要闪烁其词,要给予孩子正面的回答,还要注意引导孩子的观点。否则,充满偏见的思维很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教导孩子摒除偏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帮助孩子迈向人生道路的关键。

妈妈说

虽然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但是我却不愿意孩子因此受到不好的影响。当我在厨房准备午餐时,回想起女儿的一番话,心里非常难受。仔细想来,带给孩子这些思想的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我时常会在丈夫面前抱怨家里的那些乡下亲戚,嫌弃他们穷,说他们脏。一时的嘴快,却无意识地把“嫌贫爱富”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此后,我花了很大功夫才让女儿改变想法。而这件事情,也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给我敲响了警钟。

评论

帮助孩子抛开社会的各种偏见,不单是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真诚地和不同的人相处。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故事

杨太太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天气比较冷,她决定做火锅。于是她先是到超市采购原料,回来之后又忙着摘菜、洗菜、切菜,足足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准备。

傍晚的时候,朋友带着六岁的女儿菲菲来了。一番寒暄之后,杨太太介绍菲菲和自己的女儿芹芹认识。因为同岁,两个小女生很快就玩在一起了。

到了吃饭时间,菲菲乖乖坐在桌边等着开饭,而芹芹却一直盯着电视里的卡通不想动。吃饭时,两个小朋友都很安静,杨太太不停帮孩子们夹菜。

每次杨太太把菜夹到菲菲碗里,菲菲都会停下来,抬头笑着说:“谢谢阿姨!”可是,当菲菲妈妈把菜夹给芹芹时,芹芹却一声不吭,只管埋头吃饭。

“这孩子怎么这样呢,快谢谢阿姨啊!”不管杨太太怎么说,女儿都好像没听到一样,看着一脸尴尬的杨太太,朋友也只好说“没关系。”

晚饭结束之后,菲菲母女准备回家了。这时,菲菲跑到杨太太面前,甜甜地说:“阿姨,今天一定累坏了吧!做的菜真好吃,谢谢!”说完,在杨太太的脸上亲了一下。而此时,自己的女儿芹芹却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无动于衷。

专家之言

“讲仁爱、懂感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老祖宗们也经常在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不多,孩子们更是缺乏感恩之心。从小培养孩子懂得感恩,不仅是教会孩子一种礼仪,更是在帮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妈妈需要教孩子学会感恩,不单单是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还有传授知识的老师,帮助过他们的同学和朋友,还有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愉悦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让孩子学会感恩,才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而这种良好品格的形成,也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有时候也是给孩子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曾看过一则小故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家里被盗后,虽然丢失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但他仍感谢上帝。他说:“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当孩子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时,生活中的磨难都变成一种历练,成为成长的动力。古人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孩子从大人口中听不到对别人、社会的感激,自然也就很难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非常敏感。”所以,妈妈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面对孩子、面对家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感恩的成长气氛,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感染,帮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妈妈说

从情感上来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有所回报,妈妈也不例外。尽管只是一桌平常的饭菜,但是却因为孩子的一句感谢和一个亲吻,而变得别有滋味。之前制作时的劳累,也在孩子甜甜的笑容中烟消云散。对比之下,再看看自己的女儿,我在充满难受的同时也扪心自问,自己似乎从来都没有注意过培养她懂得感恩。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认为父母以及别人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看来,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单单是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还应该有感恩的心。

评论

感恩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它能够给我们的生活注入温暖,带给孩子成长的力量,帮我们找到源源不断的快乐。

§§第五章 培养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