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10531900000017

第17章 坚强独立的信念

关于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信念,有人曾经拿中国和美国做过比较,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美国的孩子是爬大的。

事实的确如此。面对孩子,我们的妈妈常常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而在美国,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随处可见小孩子晃晃悠悠地自己到处跑,妈妈悠闲得跟着,即使是摔倒了也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由此可见,美国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强的品格方面,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常听妈妈们抱怨说:“这孩子才多大啊!居然都不按照我的要求做。气死我了!”其实孩子开始不听指令,未尝不是件好事。他们开始自己接受信息,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独立处理一些问题,这是孩子想要长大的标志。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实验,选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与没有反抗倾向的儿童,各100名,一直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后者却仅有26%的人表现出坚强和独立。因此,孩子的反抗行为并不是忤逆,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

妈妈给孩子的影响,能帮助孩子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生活中还有许多琐碎的具体问题,必须依靠孩子用他的独立和坚强去勇敢面对。

解决问题的乐趣

故事

小帆在书柜里找到一本童话书,这本书一起玩耍的表哥也要,两个孩子抢了起来。

表哥很用力抢,小帆一边哭,一边用几乎全身的力气去护着那本童话书,最后只能扑到妈妈的身上请求帮助。

妈妈让他们一起看,两个人都不愿意,都要自己拿着。无奈之下,妈妈装作生气的样子说:“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去解决吧!”

眼见妈妈的干预没有收效,两个孩子又开始抢起来。在争抢中,小帆突然大声吼了一句:“别抢了,这样我们谁都看不成。”

“既然我们都想看这本书,我们来猜拳决定好了,这样就公平了。”两个人都停手后,小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马上得到表哥的赞同。

“剪刀、石头、布,一次决定胜负,谁赢了书就归谁看,不许耍赖!”小帆抱着童话书,一本正经地向表哥申明。

最后猜拳结果是小帆赢,表哥也不再说什么了,两个孩子为了一本书的争执到此算是结束。可是,就在表哥转身准备找其他东西玩的时候,小帆叫住表哥,很大方地把书放在中间,两兄弟一起看着童话书,边看边哈哈大笑,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专家之言

帮孩子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是妈妈的天性和爱好。理由是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其实,大可不必将孩子想得太过柔弱,他们有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却足以应对身边的很多问题。所以,妈妈们大可以放开双手,敞开胸怀,让孩子学着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的能力更胜于妈妈。当问题解决时,孩子内心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是妈妈永远无法给予的。

每个孩子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只是妈妈们呵护得太小心,让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

小叮咛

要相信孩子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愿望。

鼓励孩子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主动给孩子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条件。

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及时帮助孩子总结经验。

也许,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少为他做点事:有冲突了,不要急着去当“和平使者”,看孩子能不能自己化解;鞋带松了,不要急着去帮他系,没准儿过一会儿他就会系好鞋带跑过来;衣服扣子掉了,不要急着去缝,说不定他会自己找针线来缝上……不要认为这是对孩子冷漠,越是看上去很小的事情,就越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妈妈们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看着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教育,看着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妈妈说

孩子的生活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是没有危害的事,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我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所以在两个孩子争执的时候,我并没有去充当一个“执法者”的角色,而是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我相信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在玩耍中主动寻求解决争执的过程,一定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从中学到如何与人交往。

评论

聪明的妈妈不会只给孩子下命令,她们会给予孩子适度的帮助,把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和空间,留给孩子自己去探索。这是让孩子从思维和情感上真正长大的关键步骤。

不要盲目担心孩子

故事

赵太太经营一家美容店,生意兴旺,女儿也刚考上大学。有一天,她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让她揪心的哭声。

“妈妈,我受不了,我真的住不下去了。”听到女儿的哭声,心急如焚的赵太太挂上电话之后马上关了店,买了车票,急匆匆赶到学校。

原来女儿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感到难以承受的压抑。“宿舍的人都不认识,学校也陌生得让人害怕。”女儿从小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来没有感到寂寞,突然开始的大学住校生活,让她觉得非常孤独。在学校里找不到人说话,女儿只能向妈妈哭诉。

因为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学校,赵太太当下就做出决定,把花费了几年心血的美容店歇业,不管经济损失有多大,她都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女儿,直到女儿熟悉大学生活,有了固定的朋友圈子之后才放心回去。

为了让女儿安心,赵太太告诉女儿,自己开店太累了,早就想关掉,房租也马上就到期了。其实,美容店的租约还要将近一年才到期。

后来,赵太太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每天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当起了女儿的专职陪读。

专家之言

俗话说:“天下父母心”。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起,妈妈们就有操不完的心,从衣食住行到喜怒哀乐,面面俱到。为了保护孩子,妈妈们小时候陪玩、长大了陪考,念书时陪读、毕业后陪住,这一路陪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妈妈们常说:“你就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对啊!就算我们人到中年,在父母眼中,也不过只是孩子,但是难道要父母一辈子陪着、照顾着我们吗?这是违背自然规律,也是不尽情理的。很多时候,妈妈对于孩子的担心,显得有些盲目,凡事无微不至的照顾,不仅会徒增妈妈的压力和辛苦,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

对孩子盲目担心,是妈妈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孩子关爱有加,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开心、快乐、生活幸福,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盲目地为孩子挡掉所有痛苦、挫折和伤害。有些问题,孩子是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的,盲目担心只会让孩子一再错过认识自我和锻炼能力的时机,永远长不大。

小叮咛

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立意向。

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遇到问题,让孩子提出主意和意见。

给孩子尝试解决困难的机会。

盲目担心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

妈妈说

在最初的时候,我觉得用一家店铺换一个妈妈的安心,也许是值得的。但是,当女儿去了学校之后,我一个人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时常会在屋子里想,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对?后来我才渐渐发现,其实女儿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当初的哭诉,只是一时的发泄而已。或许大哭一场之后,她还是能自己面对眼前的处境。倒是我盲目的担心,给了女儿退缩的理由,如果不及时停止,损失的就不仅是店铺,还有女儿自立的机会。

评论

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博大的,但如果爱过了头,也会变成一种伤害。既然孩子终归要离开妈妈的怀抱,那就赶快放手吧!

执着于你的选择

故事

妈妈带着桐桐去朋友家玩,桐桐一见到那架发亮的钢琴马上跑上去弹了起来,学音乐的朋友直夸桐桐的音乐天分。

回家之后,桐桐要妈妈买钢琴,他要学弹琴。几个月后,妈妈禁不住桐桐的哀求,给他买了一架YAMAHA的电子琴,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声音。

刚开始,好听的电子琴让桐桐新奇了一阵。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这是不是说明孩子真的喜欢钢琴呢?”妈妈有些犹豫,爸爸却觉得孩子还太小,而且学琴很苦,坚决不同意给桐桐买钢琴。“但如果他真有天赋呢?怎么办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妈妈最后还是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妈妈请来口碑很好的钢琴教师来教桐桐。最初的几个月,桐桐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嘴巴里也经常哼着曲子。看着儿子的表现,妈妈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

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桐桐渐渐失去了当初的热情,只喜欢抱着漫画书看,不再碰钢琴了。看着落满灰尘的钢琴,桐桐妈妈只能无奈叹气,不知道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办才好。

专家之言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锻炼妈妈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举动会让妈妈们觉得抓狂,尤其是孩子半途而废的习惯,更是让妈妈们愤怒。不过,一般的情况下,除了对孩子发飙,说几句“我快被你气死了!”“你究竟想要干什么?”这类的牢骚话,或是忍不住挥几下巴掌之外,妈妈们到最后都会选择妥协和放弃。

小叮咛

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

鼓励孩子做事要有头有尾。

游戏、劳动、学习活动,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持之以恒地给孩子鼓励。

不要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望。

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具有探索的欲望,今天想要学钢琴,明天想要学跳舞,后天看到电视里的足球比赛还想当运动员,他们的兴趣每天都在变动。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全部归咎在孩子身上,我们成年人也会有因为浮躁而丧失耐性的时候,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妈妈付出努力,但孩子的进步不明显,或者干脆就要放弃,这些都很正常。千万别着急,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妈妈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学会坚持和等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时自我控制能力也会渐渐加强,做事情也更能坚持下去。

著名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很多时候,胜利往往就来自于再看一下的坚持。当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妈妈应该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种坚定的意志是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让孩子学会坚持的方法之一。只要妈妈不放弃,孩子就会从妈妈身上学到再坚持一下的勇气。

妈妈说

很多妈妈都认为,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但是,如果过分依照孩子的天性,他的兴趣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岂不是很多东西都要半途而废了?在经过思考之后,我还是决定让孩子继续学钢琴,但不是逼迫他学习。孩子后来告诉我,不想练琴是因为太辛苦,所以我重新跟老师讨论了训练计划,逐步让孩子适应。我并不期望孩子能够成为钢琴名家,只是希望锻炼他做事情的耐心。放弃永远比坚持容易,这是对孩子的磨练,更是对我这个妈妈的考验。

评论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坚持到底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但是妈妈们必须要认清,“坚持≠强迫”,更多的是要给孩子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