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10531600000015

第15章 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是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大发展的朝代,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继承了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又有所发展变化。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制科。宋代士人经过考试及第便取得做官资格,不必像唐代那样再经由吏部加试。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士人经过州试或府试,再经过省试,增加一场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天子门生。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和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实行锁院、杜绝交通,减少舞弊的环节。扩大录取名额,减少门第限制,更广泛地吸收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以扩大统治基础。宋代已经有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后代与之基本相同。科举成为当时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宋代科举考试与唐代科举考试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宋代科举所获影响,与唐代不同。唐代科举考试时,有许多高门大第的子弟投考。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考中从政,比较有办法。晚唐科举考试时,门第势力已经衰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国家未对他们进行教育,也没有门第家训,更没有所谓的政治传统,于是进士轻薄,成为晚唐一句流行语。宋代科举考试时,门第传统完全消失,许多

白屋子弟投考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运行不免生疏,也谈不上有私人学养。

其次,唐代科举,有公卷通榜之制。宋代科举更加严密,仅凭考试成绩定夺终身。唐代的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遍送中央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此辈先进看了考生平日作品,先为之揄扬品第,在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不专凭考试之日的短长。唐代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真正人才,这是这项制度的主要精神和本原意义。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仅凭考试成绩定夺终身。但制度逐步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专在防弊上着想,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再次,进士及第的行政历练的区别。唐代科举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需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在幕府做僚吏,对政事先有了实习的经历。宋代科举进士及第即获得任用,没有经过行政历练,即没有行政经验即得任用。

经过宋代政府的大力提倡科举,自晚唐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得以改变,社会学术空气又复活了,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也有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举动。

第一,用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必能培养人才。宋代人很想积极兴办教育,但此非咄嗟可望。

第二,改变科举考试内容,不考诗赋,改考经义。人人学诗赋,风花雪月,用此标准来为政府物色人才,终不是妥当办法。王安石变法时,改变了科举考试内容,不考诗赋,改考经义。但改革后所得不偿所失,考经义反而不如考诗赋。王安石感叹道,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

“宋代考试制度利弊得失分析”

宋朝建立时,晚唐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风气、五代时知识分子只为私人势力效力不为国家效力的风气在社会弥漫。宋朝皇帝为提高皇帝的地位,为改变这种社会风气,一方面大力加强皇权,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治,提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地位,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力推行科举考试就是文治的一环。宋代的科举考试不仅范围,而且规模都有很大的扩展。进士及第成为天子门生,效忠的是皇帝,服务的是国家。经过几十年后,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尊儒隆文、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并贯彻两宋始终。宋太祖立下的“立誓不杀士大夫”政策为宋代后来帝王遵守。宋朝文臣地位之高,为历朝历代所不及。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继承了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传统,为宋代选拔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主要有政治、文学方面的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对宋词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宋哲宗时,科举考试创制宏词科,宋徽宗时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考试内容为制、诰、檄、布、铭、赞、序等文体,考察士人的文学表达能力与知识结构。南宋时宏词科改称为博学宏词科,也称词学科。宋词的繁荣发展,与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与宋代的众多文人与文臣有密切的关系。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正处于科举制度的中期,是科举制度的正面作用继续发挥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由于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和取士名额的增多,宋王朝的统治基础有所扩大,社会上也形成了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阶层。宋代文化昌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可以说功不可没。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更重视文章、诗赋的考察,一般不经过行政实习即做官,科举考试的实效性不及唐代。宋代科举考试是更重要了,更严密了,但并非更有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