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10530100000003

第3章 唐诗故事(3)

抽出宝刀来斩断流水,但水还在流;举起酒杯以酒解愁,岂知愁上加愁。刀不能“断水”,酒亦不能遣愁。“水更流”,意味“抽刀”之举无济于事;“愁更愁”表明“举杯”之心亦属徒劳。诗人用“抽刀断水”来比喻“举杯消愁”,表现竭力改变现状、驱遣悲愁的奋斗抗争,可见现实黑暗之至,诗人悲愁之极。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典】

杜甫《蜀相》。

【原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成都郊外有诸葛亮的祠庙。有一天,风和日丽,杜甫独自一人步出成都城外,走了一程路,路上见到一位老人,便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武侯祠还有多少路?”

那老人向前一指说:“前面那座有许多茂密高大的柏树的院落就是武侯祠了。”

杜甫怀着兴奋的心情,加快步伐走到那里。武侯祠年久失修,游人稀少,虽然石阶旁碧绿的芳草,呈现着盎然的春色,藏在深密的树叶后面的黄鹂千啼百啭;那棵据说是诸葛亮种的柏树枝叶茂盛,蓊蓊郁郁,然而一丛丛的草色,一阵阵的莺声,更加显出这里的荒凉、寂寞。诗人徘徊在祠堂的庭庑间,遐想着诸葛亮的一生业绩: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开创基业;后又辅佐刘禅,屡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诗人仿佛听到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披露自己的一片忠心:“我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南阳地方耕种田地,只想在那****的年代勉强保全生命,没想过要在诸侯那里求什么名,得什么官,先皇帝(刘备)不因为我卑贱,三次亲自到我的草庐来访问,征询我对当时天下大事的意见,我万分感激,就答应为先皇帝出来奔走效劳。先皇帝在临终的时候,又把复兴汉朝的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遗诏以来,我日夜担忧慨叹,深怕不能把受托付的事情办好……”

这样想着,杜甫以深沉的感情吟了这首《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诸葛亮一生雄才大略,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奈天不助人,他积劳成疾,出师未捷,却已先死,壮志未酬,遗恨千古,这是杜甫流英雄之泪的原因。“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既有对诸葛亮的赞颂,又有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更有对丞相祠堂今已荒芜,人们对这样一位伟人已逐渐淡忘的感慨。

千百年来,使多少壮志未酬的英雄豪杰为之击节,为之长叹。据说宋代名将宗泽,有感于抗金救国大业未成而已衰老,临死前曾吟诵此两句名句而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典】

王昌龄《出塞》。

【原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4~756),唐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末,获罪谪岭南,遇赦北归,为江宁丞。天宝中,贬龙标尉。安史乱起,避乱江淮,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诗长于七绝,以写边塞军旅生活最为出色,亦有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诗作兴象玲珑,意境超妙,含蓄蕴藉,盛唐时最负盛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闺怨》、《春宫曲》、《芙蓉楼送辛渐》等。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故事】

唐玄宗时期,政治腐败,契丹、回纥等少数民族不时侵扰,边境战争不断。当时,由于朝廷处置失当,斗争失利,更加剧了边患。诗人王昌龄忧心忡忡,浮想联翩。当时,他守卫在边关,有一天夜里,明月高照,他想到秦汉时与匈奴在这里斗争取得的胜利,哀叹远离家乡的将士的困难生活。他从强秦盛汉筑关御敌的悠久历史中,自然而然地想到两汉的名将李广。那时候,汉代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而当时朝廷未能平定边患,诗人希望有李广那样的名将出现。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诗人王昌龄的脑海中诞生了,这就是有名的《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这首诗中的两句名句,真实而又准确地反映了世世代代士兵们的热切愿望!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英勇善战,体恤士兵,因此威振边关,深得士兵爱戴。世世代代的士兵都盼望跟随这样的将军。长期不断的战争造成了生产力的破坏,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剧,回想起来是沉痛的。可悲的是,这样的战争还在继续,惨剧仍然不断发生!既然外族侵犯,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朝廷就应派像李广那样的名将来指挥。

实际上,这两句的深层意思是:作者对当时军事力量衰弱的不满,对国家太平的渴望。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典】

刘禹锡《竹枝词》。

【原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幼年居住嘉兴、湖州,永贞元年(805),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参与革新。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又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贬连州刺史,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最笃,世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各体均擅,多反映时事政治及怀古感兴之作。题材广阔,感情充沛,流畅自然。既富锐意进取精神,又具隽永哲理意味。刚健豪宕,雄浑老苍,故白居易目之为“诗豪”。明胡震亨亦谓其“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唐音癸签》)。《飞鸢操》、《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始闻秋风》、《秋词》等诗均为传世名作。学习民歌所作《竹枝词》等,深得南朝乐府神髓,宋黄庭坚评为“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苏轼叹为“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苕溪渔隐丛话》引)。于后世有广泛影响,散文长于说理,《天伦》、《因论》为其代表作。有《刘禹锡集》、《刘梦得文集》(又名《刘宾客文集》)行世。

【故事】

刘禹锡因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活动,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司马,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长住在巴山楚水一带,他是个不甘心寂寞的人,在朗州十年间,常常吟诵诗歌,保持着乐观情绪。

贬谪生活使刘禹锡和人民生活更加接近。朗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喜欢唱民歌。刘禹锡作为一个小官,从不计较自己的身份,常常参加民间的歌吟活动,还常常帮彝族百姓写通俗的歌词,这些民歌歌词可能当时在民间流传,没有用书面记录下来,所以已经失传。

但是从那时开始,他对民歌发生了兴趣。他认为民歌里有一种热爱生活的真实感情,语言朴素,于是就在民歌中吸收了这些特色。

后来,他到了夔州。夔州在四川的东部,那里流行一种《竹枝词》,是一种跟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每逢节日,当地老百姓都吹着笛子,敲着鼓去赶节。在集会中,男女青年载歌载舞,唱着《竹枝》,比赛谁唱得最多,唱得最好。

刘禹锡未必完全懂得当地方言,但是体味到这种民歌抑扬顿挫、情致婉转,比他在朗州听到的更有特色。

有一天,刘禹锡来到杨柳婀娜多姿、绿若碧玉的江畔,江中的流水水波不兴,平得像一面大镜子,风景实在美极了。如画美景,正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这时候,一对年轻的恋人,男的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女的呢?既不见人,又没有声音。或许她正悄悄地躲藏在浓密的树阴下,全神贯注地听那男青年唱歌,那男青年正是她的心上人。女子一边听心上人唱歌,一边抬头望天,只见天上西边出太阳,而东边却在下雨。同一时候,天上有晴有雨,初恋的姑娘望着这长江上游常有的自然景观,心中不禁涌出对心上人感情是否真切的猜想:他的心也好像这天气一样难以捉摸,不知他对我到底是无情还是有情。于是,诗人刘禹锡以这个女子的身份,模仿民歌调子,把见闻和感想进行艺术加工,挥笔写了一首《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赏析】《竹枝》是川东一带的民歌,全诗以一男子在江岸上唱歌起舞,为他的女朋友送行构造意境,表达了一种迷离含蓄的感情。

“无晴”、“有晴”与“无情”、“有情”谐音。全诗观一时间不同地点阴晴不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男女相恋中那种扑朔迷离、朦胧含蓄的感情。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出典】

杜牧《赤壁》。

【原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河湟》为七律传世名作,《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诸绝句尤脍炙人口。《阿房宫赋》开宋代文赋先河。着有《樊川文集》。

【故事】

湖北武昌西南的赤矶山,是三国时代着名的赤壁之战的战场。唐朝诗人杜牧站在古战场上,面对滔滔长江,心里很不平静。

他在沙滩上漫步,眼前出现了东吴统帅周瑜的英姿:34岁的周郎,指挥着二十条火船,向曹操船队冲去,实在是威武雄壮啊!刹那间,杜牧充满钦佩神情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悦的表情,好像是忌妒,好像是自怨。他狠狠地踢了一脚沙地,不料脚尖好痛啊,低头一看,沙地上凸出一块东西,他好奇地用手扒几下,一截剑柄露出来了。杜牧捏住剑柄左右摇动,然后用力往上拔,再摇再拔,终于拔出了一段折断的铁戟。杜牧兴致很高,拿到江边冲洗,还用细沙磨去锈斑。哇!六百年前赤壁大战的遗物竟未销蚀。他手握铁戟,放眼长江,心潮起伏……

这时候,杜牧想到那赤壁之战的前夜,如果老天刮起西风,周郎的火船怎么也不能靠近曹军,战争的结果就会是曹操大军横扫江东,把东吴的两位贵美人——国主孙权的大嫂大乔、周瑜的妻子小乔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供他们使唤。唉,老天把东风送给了周郎,这才造就了一代英雄呀!想到这里,杜牧吟出了一首《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这两句诗是议论,对于赤壁之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几句话很难说尽。诗人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抒发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周瑜凭借东风战胜曹操,是侥幸成功。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春色无边的铜雀台中,将锁藏着大乔和小乔了。诗人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令人深思的问题,形象鲜明,诗味盎然。

后来常用此两句来比喻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与事实预料相反的结果。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典】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作】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